有一个历史话题非常有意思,为什么看起来很厉害的曹操穷尽一生只统一了北方,而看似不起眼的朱元璋却统一了天下,感觉难以理解。

有同学甚至理解为,曹操的对手孙权、刘备皆是枭雄,与曹操相当,而朱元璋的对手都是草包,所以朱元璋才能完成如此恢弘的大业。

实际上,朱元璋可以说是历史上被低估最严重的开国皇帝,尤其是当下网络时代对朱元璋的评价都明显过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红历史教师袁腾飞曾在节目上对朱元璋直言不讳地评价说:“你看那厮长得那模样,哪有一点儿帝王福相啊?脸跟鞋拔子似的,又像瓦刀,还满脸麻子。”

再根据朱元璋的出身“要饭的”“贼王八出身”,从而得出结论,朱元璋就是一个“不干好事,典型暴君。”

而网友对朱元璋的负面形象则大多来源于金庸武侠《倚天屠龙记》,据不完全统计,从1963年开始至今,影视剧版本就多达12个,以此推测,人均看过三遍《倚天屠龙记》并不算过分吧?

而在金庸老先生的笔下,不止是陈友谅被刻画成一个心狠手辣的反派人物,即使是朱元璋同样也是充满野心且腹黑的人物。

影视剧对普通人的影响是深渊的,而真正愿意深入历史,了解历史的人则不多。

实际上,从古至今,对朱元璋的评价都很高。

诸如《明太祖实录》《明史》这些正史,以及明朝时期知名人士对朱元璋的正向评价不谈,即使是清朝皇帝对朱元璋的评价也极高。

比如打出反明旗帜的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就就评价说:“尝观历代帝王,其初每苦心志,劳筋骨,备历艰难,而后得成大业……明太祖早丧父母,栖身佛寺,历尽艰危,卒成帝业。此皆天眷有德,不以微贱而弃之也。”

再到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帝都对朱元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即使是到了近当代,孙中山、毛泽东都对朱元璋赞赏有加。

在这些人看来,朱元璋出身草莽,却能有如此功绩,实在是很厉害,然而当代批判朱元璋的人却大多死死咬住一点,那也是朱元璋出身草莽。

这些“批判者”大多认为朱元璋家里穷,没读过什么书,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只能归咎于使用阴谋手段。

想想,究竟是怎样的人会有这样的偏见?其实大多都是读了点书,自视清高,带着上帝视角批判历史,却是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人。

朱元璋有厉害,可以说是开国皇帝中无出其右,开局一个碗,没有任何光环的加持下,硬生生开创了一段历史,你说他不厉害?

中国古代的皇帝不少,开国皇帝却不多,而开创大一统王朝的皇帝更是寥寥无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分别是秦朝、汉朝、西晋、隋朝、唐朝、元朝、明朝、清朝,也就八个朝代,其中还有几个是短命,能够称得上长治久安的盛世的,大概也只有汉唐明清四个朝代,所以,你认为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定位应该是怎样的?

在统一的方式中,朱元璋又创造性地进行从南向北进行统一的模式。

纵观历史,大多数的统一都是从东向西,或者从北向南,基本思路都是以关中地区为根据地,然后向东发展,进而完成统一。

只有朱元璋是历史上首次一个在北伐取得完全胜利的基础上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要知道,在朱元璋之前,三国时期蜀国与吴国,都组织数次北伐,均没有成功;

东晋时期祖狄、刘裕北伐,都以失败告终;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与梁武帝都组织过北伐,都没有成功;

从五代柴荣到北宋赵光义两次北伐,再到南宋两次北伐,也都以失败告终。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朱元璋却逆势而为,你说朱元璋不厉害?

至于网友普遍说的猪对手问题,你凭什么认为曹操遇到的对手都是狠角色,而朱元璋遇到的对手则是猪对手。

难道只是因为你看《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比较多,而对元末历史的了解都来自于《倚天屠龙记》?

实际上,元末群雄逐鹿的场面不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末期咖位低,恰恰相反,元末群雄同样波澜壮阔。

1351年,由于黄河大决堤,为治理黄河,元朝统治者不顾百姓怨声载道,征调大批民夫集中在黄河附近,随后引发大规模红巾军起义。

随后红巾军起义队伍刘福通、韩林儿以安徽亳州为根据地,建立龙凤政权;

徐寿辉、邹普胜建立天完政权,后来被陈友谅夺取政权;

张士诚则建立了大周政权,除此之外,还有方国珍等起义政权。

发展到后期,能够最后进行逐鹿的,只有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

那么,张士诚和陈友谅果真是草包吗?

首先来说张士诚,作为反元先锋,曾给元朝致命一击,这样的人,咋可能是草包?

张士诚原本是官盐船上的劳工,依靠苦力赚钱养家苦口,史载张士诚“少有膂力,负气任侠”,为人仗义疏财,即使是自己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然而在同乡人遇到困难时,也会倾囊相助,有求必应。

于是,并没有什么政治资本的张士诚在盐民中颇有影响力。

由于给官府运盐收入微薄,张士诚便和几个同乡密谋做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要知道,在盐铁官营的古代,贩卖私盐是重罪,可见张士诚是有胆识的。

张士诚在给官府运盐的时候,便夹带一部分私盐,然后售卖给当地的富户。

当地富户们虽然得了便宜,但是却很看不起张士诚一伙,以举报官府为要挟,不但不给盐钱,还动辄打骂,除此之外,负责监督他们的盐警还经常欺压他们。

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张士诚秘密联络十七名盐民,经过积极筹备,将盐警打死,并将当地富户家的粮食和钱财分发给当地百姓,随后一呼百应,成为起义领袖。

张士诚率领起义民众一路攻城略地,打下几个城市,成为元朝经济命脉上的心腹之患。

为此元朝宰相脱脱率百万大军前来讨伐,将在高邮的张士诚团团围住,并不许张士诚投降,然而脱脱还未等攻下高邮,就后方起火,被他人算计,元顺帝一纸诏书将脱脱解职押往吐蕃,并在半路赐毒酒而死。

而元朝的“百万”大军,一时群龙无首,被张士诚击溃,从而伤及元朝根本,此后,张士诚与元朝时叛时和,搞不好就杀一两个元朝大臣,把元朝搞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来说陈友谅,实乃反元斗士,在当时深受百姓的支持与爱戴。

如果说张士诚是反元先锋,那么,陈友谅则是从始至终的反元斗士,张士诚曾与元朝谈和,然而陈友谅却从未妥协,一直与元朝斗争到底。

说起来,陈友谅原本是元朝的小吏,并未受到像张士诚遭受的压迫,史书记载陈友谅,他少时读书,略通文义,膂力过人,闲习武艺。

然而他却因不满元朝的统治,主动加入到起义队伍中,初为倪文俊的秘书,后以功升元帅。

升为宰相的倪文俊想要谋害徐寿辉未成,随投奔陈友谅,而陈友谅则趁机杀了倪文俊,吞并了他的军队,随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并控制了天完政权,后来又将徐寿辉杀害,自己则登基称帝。

尽管在天完政权的内斗中,陈友谅的胜出似有一些不光彩,然而哪一个人的创业史又都是干干净净的?他失败了,你便说他好猜忌,心狠手辣,他若成功了,你便说他坚毅、果敢、不拘小节。

况且,红巾军起义原本就是各自为战,谁发展的势力大谁就有话语权,陈友谅的上位绝不止是杀几个老大就成功的,而是靠着自己的实力一点点打出来的。

由于在反元斗争中,陈友谅最为积极,也因此最受百姓的支持,很快占尽江西、湖广之地,势力范围最大。

与陈友谅、张士诚等激烈反元的态度相比,朱元璋则采取了“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一方面没有那么崭露头角,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实力。

在随后决定元末政治走向的鄱阳湖之战,朱元璋大获全胜,取得了统一天下的资本。

鄱阳湖之战也是被历史低估的一场水战,很多喜欢历史的同学对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四大战役耳熟能详,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而对鄱阳湖大战知之甚少。

巨鹿之战中,秦军40万,项羽与诸侯联军10万;

官渡之战中,袁绍11万,曹操约2万;

赤壁之战中,曹操20余万(号称80万),孙刘联军5万;

淝水之战中,前秦25万(到达战场),东晋8万。

而鄱阳湖之战中,陈友谅部60余万,朱元璋部20余万,规模之大,差距之悬殊,纵观整个历史也耀眼的。

在这场世纪大战中,陈友谅与朱元璋你来我往,激烈对抗,局势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最终更擅谋略的朱元璋更胜一筹,取得胜利。

中国的史观历来是成王败寇的走向,其实是错误的,诋毁自己的对手,便会显得自己的胜利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尊敬自己的对手,才会让人知道胜利来之不易。

谁是英雄,谁是狗熊?你说陈友谅、张士诚之流是狗熊,乱世当中,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岂是平庸之辈。

再说朱元璋,开局一个碗,靠智慧与谋略,一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在无数次斗争中脱颖而出,击败多少英豪,终成霸业,又其实普通人口中的“那厮”可以称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