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常言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对于这点,种地的百姓知晓,而古代高高在上的帝王更深谙其理,毕竟在权力面前,哪能容得半分同情和想当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遥想当年,吴王夫差就对越王勾践想当然了,结果不仅被勾践翻了盘,而且小命也交代在了他的手上。

相比较夫差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就做得比较干脆,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后,直接眼睛也不眨就让自己十个侄子,全部去找他们的父亲去了。

自古帝王多心狠手辣,为了永享江山,那也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即便不敢直接将威胁自己权力的人除掉,也是可以让他们莫名其妙地消失嘛。

即比如说被宋太祖抢走皇帝之位的后周末代皇帝柴宗训,被迫迁往房州之后,就稀里糊涂地去世了,年仅20岁。

所以,斩草除根这事,在帝王面前几乎没商量。

作为草根皇帝出身的朱元璋对于这个道理更是深信不疑,在他当上皇帝之后,把那些能威胁到他的功臣们,几乎来了一个一锅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在他没当皇帝之前,徐达做了一件并没有斩草除根的事,那就是在攻克元大都故意放走了元顺帝,常遇春对此很生气,觉得徐达让自己失去了立大功的机会,但是朱元璋听后却对徐达的作法大加赞赏。

那么问题就来了,心狠手辣的朱元璋为何纵容徐达放走元顺帝呢,直接将他抓获来个了断,不是省了后来再去劳民伤财北上讨伐元顺帝了吗?

这里面究竟有什么门道,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朱元璋回乡募兵,徐达欣然应召。

徐达,农民出身,和朱元璋是地地道道的发小,至于他为何后来打仗那么厉害,或许只能用天生的来形容,就好似朱元璋虽然也是农民出身,但当皇帝也得心应手一般。

朱元璋在家乡生存不下去时,便外出乞讨、当和尚,而徐达则一直在家乡艰难度日,后来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逐渐受到了重用。

郭子兴便让朱元璋回乡募兵,徐达听闻发小来招兵打天下,几乎想也没想,便投靠了朱元璋,此时的徐达已经22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达开始军旅生活后,很快显示出了超乎常人的军事指挥能力,朱元璋对徐达委以重任,逐渐成为了朱元璋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郭子兴与一起举兵的孙德崖等人不和之后,朱元璋逐渐感觉到了处处被制约,他果断带着徐达、汤和等效忠自己的24将离开濠州,南下进攻定远,并攻下了滁州,一路所向披靡。

徐达在冲锋陷阵时,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庆,并且改此地为应天府,自称吴国公,而徐达则担任同佥枢密院事。

朱元璋被四面包围,徐达初显神威。

朱元璋占据应天,虽然有了一块根据地,但是这地方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差了,北有元军,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徐寿辉,南有方国珍、陈友定。

可以说是四面全被包围了,朱元璋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受到了制约。

北面的元军是朱元璋还不敢动的势力,南面的方国珍、陈友定的势力距离稍远,朱元璋想打开局面,就要先搞定东、西两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是先打张士诚,还是先打陈友谅呢?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朱元璋的手下建议先打张士诚,毕竟陈友谅的势力实在是太大了,但是朱元璋思考之后,做出了先打陈友谅的决定。

而徐达也支持先打陈友谅,因为陈友谅有谋略,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势必会在背后捅朱元璋一刀子,这样也就陷入了两线作战,但是如果先打陈友谅,张士诚一定会保持中立,想要当黄雀。

只可惜,张士诚确实当了黄雀,没想到后来却被螳螂给反杀了,很显然,朱元璋就是那个“螳螂”。

作战方案定下来之后,徐达立即进攻池州,攻克此地之后,立即进攻安庆,由于安庆兵力太强,徐达转攻江北,等到将安庆孤立起来之后,徐达又用了一手离间计,成功拿下安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进行了决战,徐达指挥将士进行拼杀,甚至不顾自己的战舰着火,一直坚持战斗,后来朱元璋不放心应天,便让徐达回防。

等到朱元璋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全力进攻陈友谅,最终取得了鄱阳湖海战的胜利,而陈友谅就此被淘汰出局。

徐达包围元大都,故意留了一个缺口。

消灭了陈友谅之后,朱元璋便命令徐达率军东征,之后张士诚也没有撑多久,便一败涂地,朱元璋也逐渐坐稳了南方老大的宝座。

一山不容二虎,朱元璋命令徐达和常遇春一正一副率军北伐,剑指元大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