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12年,一位中国僧人来到了印度洋畔的小岛斯里兰卡,他的名字叫法显,是中国南朝著名的高僧。他来此地的目的,是等待一艘回国的客船。然而,令天生晕船的法显想不到的是,这条海路不但行程极其漫长,还充满了艰难险阻。强盗打劫以及海上风暴且不说,单说他苦心孤诣13年来收集的佛经就险些被船家数次丢掉。当年,法显从中原远赴印度求法,走的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虽然途径许多荒芜人烟的大沙漠,好在沿线诸国多数尊崇佛教,所以法求法之旅总体上看是比较顺心的。那么,为何这次法显却甘愿冒着遭遇台风的危险,选择海路回国呢?原因即是印度笈多帝国的北部正兵戈四起。挑起这场兵戈的,是中亚地区的寄多罗人,也就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月氏人、贵霜人。他们之所以要南下印度,是因为他们自己遭遇到了更强大之异族的武力侵凌。这个强大的异族,就是柔然人。其实,对这场民族战争,柔然人也很无奈。因为他们之所以挤压寄多罗人的生存空间,其原因也是遇到了打不过的强敌。这个武力远胜柔然的强敌,便是创建北魏的拓跋鲜卑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汉武帝时的匈奴人一样,柔然人虽然一度被打得失魂落魄,但由于蒙古高原数千里纵深的庇护,使得他们总能绝境逢生,在最紧急的关头逃出生天,而后卷土重来。当时,北魏还未统一北方,它的卧榻之侧还酣睡着冯跋的北燕政权、赫连勃勃的大夏政权、李暠的西凉政权、姚兴的后秦政权以及偏安长江流域的东晋政权。柔然人屡折不挠的侵扰,使北魏帝国根本难以集中人力、物力去逐鹿中原。实际上,北魏难以逐鹿中原倒在其次,其都城平城的防御才是真的值得关心的。毕竟,以柔然骑兵的奔驰速度,给平城来一次突然袭击真是太容易了。大约在太武帝拓跋焘时代,为了防止北魏攻略周边的几个割据政权时柔然趁虚而入,拓跋焘乃调集大批工匠,沿着平城外围修筑了一条长达两千余里的长城。后来,在长城的各个要害关口,北魏又建设了六大边防重镇,即遗址在今五原东北乌加河北的沃野阵、遗址在今固阳西南的怀朔镇、遗址在今武川西南的武川镇、遗址在今四子王旗东南的抚冥镇、遗址在今兴和西北的柔玄镇、遗址在今张北北部的怀荒镇。

史料记载,这六大军镇因为干系都城的安危,所以北魏对这里的防御极其重视。在军镇设立初期,每镇统兵大将的人选,不是拓跋鲜卑的皇族,就是手握实权的鲜卑王公;就连戍防的中下级军官乃至普通士卒,也多从拓跋族氏族成员以及中原汉族的豪族子弟中选拔。因为待遇优厚且升迁的机会很多,许多贵族子弟都很愿意去六镇从军。但是,随着太武帝拓跋焘击破柔然,这六大军镇旋即失去了昔日的荣耀。到了孝文帝迁都洛阳,六镇丧失了守卫都城的职能,最终成为了北魏王朝的“弃儿”。不但物资得不到及时的供给,就连戍守六镇的将士,也不再是贵胄子弟,而是一群群发配边疆的犯人。后来,一些照顾性的政策也相继取消,边镇将士们的社会地位开始日渐低下。眼看身处洛阳的同宗官运亨通,而自己却被发配到这个荒芜之地且长久得不到升迁,一些心有不甘的镇将受到犯罪徙边的奸吏的指点,转而追求起了巨额财富。于是乎,六镇之地贪污之风越演越烈,乃使镇民和镇将的矛盾迅速激化。

523年,六镇遭到柔然侵袭,被掠走了数十万头牲畜。镇民无以为生,纷纷请求镇将开仓放粮赈济。但镇将却拒绝放粮,愤怒的镇民再也不能忍受,遂杀死镇将,拥护匈奴人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发动起义。消息传来,惊慌失措的北魏政府赶紧派兵镇压。谁知道,派出的多支主力军却连遭败绩。没奈何,北魏只好向宿敌柔然人求援。525年,在北魏和柔然的重兵夹击下,这场历时两年的起义终被镇压。破六韩拔陵战死,其部二十余万人被北魏政府招降。但是,由于北魏政府未能妥善安排好这二十余万镇民,遂激起了又一场更大规模的起义爆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北大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28年,在义军领袖葛荣的带领下,六镇镇民接连击败北魏平叛大军,很快就将势力范围发展到了燕、幽、冀、定、瀛、殷、沧七州之地。其前锋兵,最远的,已逼近了距离北魏都城洛阳百里之遥的汲郡。如此危局,北魏朝廷再无退路,只好派出了最能打的大将——北魏第一权臣尔朱荣。据说,葛荣一开始听闻尔朱荣带兵前来,竟然丝毫没有慌张,反而是兴奋异常。无他,只因他听说尔朱荣只带了七千骑兵。要知道,葛荣手下虽不是实打实的百万人马,但好歹也有数十万人。对付这七千骑兵,岂不是手到擒来。于是,葛荣遂下令军中诸营:各自准备长绳子,待尔朱荣“至则缚取”。那么,尔朱荣又是怎么对付葛荣的呢?史料记载,尔朱荣为了对付葛荣,特意给每名骑士准备了一根袖棒。为何要用袖棒呢?这正是尔朱荣的高明之处。因为他知道跟随葛荣叛乱的,多是一些为了讨口吃食而四处游荡的强徒,其战斗欲望并不强烈。如果使用致死率很高的刀枪剑戟,一旦杀戮过重,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抗。用袖棒,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当然,仅仅使用袖棒还是不够的。毕竟葛荣的实力太强,想要以少胜多,还得靠谋略。于是,尔朱荣遂将南北朝时期的又一重量级人物高欢派到了敌营进行策反。高欢不负尔朱荣所望,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成功策反了葛荣军中的七个首领以及多达万人的部队。他们的任务,就是在尔朱荣发起冲锋的时候,搞乱葛荣的军阵,以便使尔朱荣浑水摸鱼。顺带着,高欢还探知了葛荣的兵力部署。确切地说,是葛荣的中军驻地。因为尔朱荣接下来要施展的,就是如今耳闻能详的“斩首战术”。

史料记载,当葛荣调派大军对尔朱荣的七千骑兵进行包围战时,尔朱荣早已率主力绕到了敌军之后。葛荣正指挥着,忽然听见后方马声嘶鸣,情知不妙的他赶紧派兵抵挡,结果却被尔朱荣的袖棒砸得抱头鼠窜。很快,尔朱荣就在阵前活捉了葛荣。葛荣被俘后,起义军“数十万众,一朝散尽”。实际上,这里的“一朝散尽”,是尔朱荣有意为之的。史料记载,就在这些义军呼朋唤友、寻父觅子,一伙儿一伙儿四散而去的同时,尔朱荣亦派出了多股精兵把守各个要道,又将这些分散跑出的义军将士重新聚拢起来。然后,他又在其中选出德高望重的人为首领,顺利地将这数十万义军分批控制了起来。就这样,葛荣的几十万降卒,转而被尔朱荣收入囊中,被安顿地妥妥贴贴。时人闻之,均叹服不已。实际上,不光是当时的人闻之叹服,后来西点军校的教师读了也叹服不已。为此,选教材的老师还特意将此战编入西点军校的教科书。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