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译文

孔子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不高兴就不见他。孔子再一次拜见季康子,宰予说:“我听您说过,:‘如果王公贵族们不邀请的话,我就不会主动去拜会他们。’您现在为什么要多次拜见季康子呢?”

孔子回答道:“现在鲁国的国情相当混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久经战火的摧残,鲁国的高层也不作为。和这个比起来,是不是邀请我还重要么?”

鲁国老百姓听了孔子的话,说:“圣人将要治理我们的国家,我们都应该奉公守法远离惩罚。”从此之后,国家内部就没有相互争斗的人了。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离开山十里的距离,蟪蛄的叫声仍然回绕的耳边。所以,处理政务不能不谨慎的听取意见。”

按照鲁国的规矩,不论是乡里乡亲还是达官显贵,想要拜师的话就需要按规矩给老师送鱼。所以在孔子的家乡,富裕的人总是会替贫穷的人出鱼。富裕的家庭拜师,有父母的学生就多收些礼,没有父母的学生就少收点礼。老师收礼的时候也是如此,父母双全的学生就收大鱼,没有父母的学生就收小鱼。

02

原文

孔子见季康子,康子未说。孔子又见之,宰予曰: “吾闻之夫子曰:‘王公不聘不动’今吾子之见司寇也少数矣。”

孔子曰:“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聘我者孰大乎?”

于是鲁人闻之曰:“圣人将治,何以不先自为刑罚乎?”

自是之后,国无争者。

孔子谓弟子曰:“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尚存耳,政事无如膺之矣。”古之鲁俗,涂里之间,罗门之罗,收门之鱼,独得于礼,是以孔子善之夫涂里之间。富家为贫者出;罗门之罗,有亲者取多,无亲者取少;收门之渔,有亲者取巨,无亲者取小。

03

季康子:前面出现过,鲁国权臣,三桓领袖。他执政期间颇有作为。是他请回了被三桓赶出鲁国的孔子回归鲁国。

04

先声名一下,这段后面那几句我有点是胡乱翻译的。我是真的每一个字都查了,但是真的是连不起来。所以,最后我只能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强行翻译了一下。我觉得虽然可能不那么准确,大意应该是七七八八。有懂的小伙伴可以指导指导。

这一段讲的就是出仕的重要性。

我对隐士这个群体向来有一些看法,尤其是那些主动隐退的人。其实一个国家的情况越是差,那么它就越是需要有识之士来扶大厦之将倾。隐退其实是一种相对来说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然了,我们前面也说过,已经尽力了,但是仍然没办法,那也只能选择隐退。我把这种无可奈何的隐退称为被动隐退。

孔子愿意放弃一部分自尊去拜见季康子足以证明他的诚意。每一个人,尤其是有能力的人都应该向孔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