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堪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年间,文臣武将友谊佳话。

国家大义面前,个人的面子又算得了什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赵国于长平之战惨败后,廉颇蔺相如两人的下场,却令人唏嘘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平之战

在秦国与赵国的交锋中,长平之战是最重要、最关键也最出名的一场战争。

于秦国而言,长平之战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于赵国而言,长平之战也让原本实力强劲的赵国,彻底沦为二流国家。

战争起因,源于秦国发动对韩、赵、魏三国的整体攻略,即“远交近攻”战略。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便宜要一点一点地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统一六国,不可能同时发动对六个国家的进攻,一定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去打。

可就当秦国即将攻下韩国上党郡的时间段,上党郡郡守却不乐意秦国“西戎蛮族”的军国管理模式,于是以十七座城池,换取赵国的支援

两个国家针对此地,展开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后人以长平之战的失败,总结赵王贪图便宜,可谁又能说的准,秦国在上党郡站稳脚跟后,赵国后续的阻拦是否更加有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将战场控制在其他国家的土地上,即便不是赵国最优的选择,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

赵王挺身而出,于上党郡危难之中,向其他国家展现自身的“仁义”和实力。

后人不妨试想一下,倘若赵国正在长平之战中侥幸获胜,被坑杀的四十万赵卒换成秦军,历史又将如何发展?

当然,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最忌讳“侥幸”二字,当廉颇被换下,赵括纸上谈兵的主动出击后,赵国元气大伤,从此退出争霸天下的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里又牵扯出另一问题,赵括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或者说廉颇死守,真能守住上党郡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且不谈彼时秦国整体军事实力,已经凌驾于六国之上,单论秦国的后勤补给,赵国都不一定跟得上。

廉颇久守,或许会有变数,但除去让出上党郡外,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是事情一经发生,蔺相如和廉颇两人的人生轨迹,也因一场战争,彻底走向了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蔺相如与廉颇

首先,是蔺相如,在得知赵王换掉廉颇,启用赵括为赵军统帅后,蔺相如不惜触怒君王,也要请求赵王收回旨意。

“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既是嘲讽赵括不堪大用,也是嘲讽赵王识人不明。

可此时已经被眼前利益蒙蔽的赵王,哪里听得进去蔺相如的劝告。一番肺腑之言,最终也只能换来郁郁而终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则是廉颇,其实他早已明白长平之战的结局,可天子有命不得不从。廉颇只能尽力做好防守,让秦军久攻不下,缓慢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