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那是一个铁血硝烟的乱世,列国纷纷角逐争霸。在这场残酷的战争旋涡中,有一个国家的命运备受质疑和争议。它虽然是六国之一,却被认为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功臣"。这个国家就是燕国。

燕国位于中原东北边陲,与秦国遥遥相望,你说它们有什么仇什么怨呢?然而历史却注定了燕国与秦国的殊死搏斗。那么,燕国究竟做了些什么,竟然会被冠以"最该死的国家"这样一个骂名?又是如何成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让我们拨开迷雾,看看这出惊心动魄的大戏到底是怎么上演的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仇心切,引火烧身

公元前311年,齐国乘燕国内乱之机,趁虚而入。齐军不仅杀害燕王哙,更毁坏宗庙,掠夺财富,给燕国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新继位的燕昭王一心报复齐国,广纳贤士,聚集了著名谋臣苏秦、乐毅等人。

燕昭王耐心积蓄国力,时机一旦成熟,便派遣使臣游说他国,共同讨伐齐国。诸侯原本畏惧强大的齐国,但见燕国执意复仇,终于被说动,联合伐齐。位于西方的秦国原本与齐国实力相当,更是乘机一同参战,期盼能扫清最大障碍。

就这样,燕国所设下的"伐齐"大阵开启了。五国合兵,犹如铁锤般重重砸向齐国。齐军节节败退,连年陷入被燕军蹂躏之地,遭受前所未有的屈辱。直到五年后,燕昭王去世,新王燕惠王才撤军。

然而,这场报复战争给齐国造成了深重创伤。齐国由此闭关自守,谨记列国伤害,视而不见秦国的野心。最终,当赵国求援之时,齐国置之不理,导致赵国覆没。如此一来,列国的力量无一幸免,任由秦国蚕食。燕国复仇之举,竟然成全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真可谓是"自作自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仇恨延绵,自掘坟墓

长平之战过后,赵国饱受重创,国力濒临崩溃。燕国不仅没有顾及赵国作为屏障抵御秦军的重要作用,反而见赵国疲弊,趁火打劫。燕王喜狡猾地对赵国示好,送上重礼,却在臣子怂恿下,翻脸伐赵。

赵国正东顾着燕军犯境,西边秦军悄然逼近。秦军乘虚而入,攻陷赵国大片土地,包括旧都晋阳在内。赵国被迫调遣主力抵御西线,东线边防空虚。燕军趁机攻陷赵国昌壮等城池,令赵国进退失据。

赵孝成王见大势已去,只得与燕国议和,互相归还占领土地,腾出兵力抗秦。可是,燕赵之战实在伤筋动骨,国力大损。仅仅两年,赵孝成王驾崩,两国又陷入相互厮杀。

此时,秦军已攻陷赵国数十城,将赵军彻底逼至绝境。赵国虽有名将廉颇、乐乘临阵指挥,可终究敌不过秦军有来有往的无情打击。赵军节节败退,根基日益摇曳。

燕赵两国纷争不休,人力物力皆付之东流,反倒给秦军造成了可乘之机。秦军旁落窥视,瓮中捉鳖般,从西向东蚕食赵国土地。赵国上下焦头烂额,无暇他顾,只能任由东线燕军骚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赵、燕两国相互倾轧,内讧不止,竟让秦国得以乘虚而入,占据赵国腹地。两国固步自封、玩火自焚的种种疏忽与偏执,为秦国一统六国扫清了障碍,自掘坟墓。

乱世英雄现燕赵

战火纷飞的年代,惹来了一批出师有名的亡国英雄。赵国虽然陷入窘境,却也诞生了罕见的军事天才廉颇和乐乘。

廉颇善于运用奇谋诡计,乐乘则擅长战阵布置。在他们的指挥下,赵国虽然疲于应对西线秦军、东线燕军的双重围击,却仍然屡立战功。

廉颇运兵如神,一度让秦军胆寒。在长平、河曲等地,他以守为攻,以弱胜强,力挽狂澜。不过,就算是他这样的谋略家,最终也抵挡不住秦军的步步进逼。

与此同时,燕国也涌现出一批非凡人物。陈琳出身贫贱,却广积学问,后来受燕昭王重用,成为谋臣和使节。他多次奔走于列国之间,劝说诸侯联手伐秦,力图重铸大燕霸业。然而,当秦军已攻入赵国腹地后,他的外交努力也就落了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庞煖则是乱世出身,以武力崛起,但最终陷入了权术的泥淖。他原本是燕昭王的猛将,曾率军夺取齐国多座城池。后来被燕王厚遇,封为重臣。可是,一旦掌权便显露出了囊括天下的霸气,甚至威胁到燕王本人。最终,庞煖的过火行为,引来了燕王和臣子的联手除掉他。

这些人物的英雄事迹,折射出了战国时代那些铁血硬汉的刚烈形象。但同时也暴露出乱世政治家的阴暗面和阴谋算计。不管是为了复仇、报仇,还是追逐权力,他们都在这场旷世大戏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英雄迟暮,燕国衰微

时光飞逝,燕赵两国的英雄辈出,却也阻挡不了燕国的衰落和赵国的陨落。

廉颇、乐乘去世后,赵国再无人才出挽狂澜。相比之下,秦国的后继人才源源不断,如张耳、白起等人不断开疆拓土,使赵国军队节节败退。终于在公元前256年,赵国被秦国彻底吞并,从此在历史的舞台上谢幕。

而燕国则是在被赵国和秦国的铁蹄连年蹂躏后,国力日渐衰微。虽然陈琳等人曾试图联合他国制衡秦国,但终因各自利益难以调和而告吹。庞煖的叛乱更是令燕国元气大伤,上下阒无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238年,秦国举兵东征,攻破了已名存实亡的燕国。燕王迁徙带着百姓向东逃亡,燕国从此不复存在。此前辉煌的燕国就这样被秦军彻底征服,沦为秦国的一个郡。

在这个过程中,燕赵两国英雄辈出,可惜收效甚微。燕国虽然曾拥有猛将庞煖,却在他叛变后更加溃不成军。赵国虽有谋神廉颇和阵圣乐乘,却也抵不住秦国铁蹄的长驱直入。最终,两国英雄迟暮,国力日渐竭泽而渔,只能苟延残喘。

当然,英雄们的事迹并未被世人遗忘。后人常以诗歌颂扬他们,对廉颇"鸷鸟之什"的谋略引为骄傲,对乐乘"佯北师古阵"的布阵赞颂有加。只是可惜,这些英雄最终都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燕赵两国为秦国开疆拓土扫清道路。

后世评说

燕国的覆灭,令后人无不扼腕惋惜。这个曾经与秦国毫无纷争的国家,竟也难逃秦国铁蹄的蹂躏。不少史家将燕国冠以"秦国统一六国的大功臣"之称,言下之意,正是燕国的种种作为,为秦国扫清了障碍。

当年燕昭王为报复齐国欺凌,不惜消耗国力,引火烧身。燕赵之战更是两败俱伤,使得本已不堪重负的赵国彻底衰微。庞煖等人的内乱,更是令燕国国力几近枯竭。正是这一切,为秦军东征扫平了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评论家认为,如果燕国未卷入这些争斗,或许就能与秦国相安无事。但现实是,燕国反复横阻秦国的对手,几乎是自取其辱。更有甚者,直言燕国自掘坟墓,竟成了秦朝称霸的"铲路大功臣"。

对廉颇、乐乘等英雄人物,后人也有不同评价。有人称赞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但也有人认为,他们虽然勇猛,却终究是小肚鸡肠,无力扭转大局。正所谓'亡国之音'。

无论如何评说,燕赵两国最终都被秦国彻底吞并,从历史舞台上谢幕。尤其是燕国,曾经风光无限,居然沦为秦国一个郡县,不啻是一个讽刺。

人们常将战国时期比作一出大戏,那燕国的覆灭,就是这出戏的绝唱。它本可以作为一国之疆,却不自量力,处处与人结仇。最终一败涂地,从此化作空中飞云,只能让后人追忆、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