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英雄璀璨,政治智慧激荡其中。曹操崛起,开创魏国新篇章;司马懿深藏不露,最终乾坤挪移,篡得曹氏皇权。二人斗智斗勇,虽各有千秋,胜败犹存,然亦留下历史遗憾,令人唏嘘不已。

曹操昔日未斩司马懿,终致曹魏衰亡;司马懿虽夺魏国,却因曹操昔日布局,间接酿成西晋覆灭。本文拟重温曹操与司马懿间的历史篇章,深入剖析这两位政治巨擘间的爱恨情仇,以期为读者带来深刻启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曹操再三征召,司马懿皆以病推脱】

东汉末年乱世纷扰,曹操凭武力一统北方,威震四方。司马懿才名远扬,曹操多次遣使相邀,冀望其辅佐。然司马懿屡以病辞,婉拒曹操好意。曹操权倾朝野,此举显其求贤若渴。司马懿借病避之,既显独立之姿,又避杀身之祸,可谓智勇双全。

那时,司马懿已隐退江湖十余载,名声却远播四方。乡民皆知他为人谦逊和蔼,待人宽宏大量。某日,一乡亲来访,两人品茗论棋,闲聊间提及昔日曹操使者造访之事。司马懿轻笑道:“天下英雄辈出,诸侯争霸,非我所愿。我乐享清贫,无意仕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拒绝曹操的召唤,并非因病所困,实因洞悉汉室衰微,曹操虽暂得志,终难成大器。司马懿不愿屈从,遂以病为由婉拒。村民皆知他日常无恙,此病说不过是他坚守志向的托词罢了。

此次拜访,熟人心生欢喜,见司马懿心境淡泊,安于宁静。两人对弈数局,谈笑风生,情谊渐深。之后,熟人辞别而去,两人相视而笑,温情四溢。此次会面,不仅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为日后两人友谊的巩固打下了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投奔曹操后表现才华,曹操增戒心欲除之】

多年后,曹操再次派人诚邀司马懿出山辅佐,朝局已定,汉室皇位悬空。曹操渴望招揽贤才稳固政权,对司马懿的推辞已显得不智。司马懿深知曹操脾性,再拒恐招祸患,遂改变态度,欣然应允前往。

自司马懿投奔曹操以来,他便在朝堂之上尽显卓越之才与深邃之见,令曹操对其刮目相看。然而,正是这份才华,也让曹操心生警惕,对司马懿多了一份防备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曹操为人多疑,见司马懿才华横溢,心中愈发忧虑其日后难以驾驭。留此智勇双全之士在身边,终究难以释怀,时常忧虑其可能背叛。故曹操对司马懿既欣赏又忌惮,心中矛盾不已。

曾有一次,曹操梦中见三马同槽而食,心生疑虑,疑此梦预示三马将害己。见司马懿姓中藏“马”,曹操怒火中烧,严令众人加强防备。部下进言除司马懿,然曹操犹豫未决。司马懿深感危机四伏,从此行事更加谨慎,步步为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曹丕信任司马懿,三度化解曹操猜忌】

曹丕登基后,对司马懿信赖有加,每每倚重其智谋。他更倾向于听从司马懿的建议,而非遵循曹操的防范之道。曹操虽多次告诫曹丕警惕司马懿,但曹丕却充耳不闻。这让曹操对司马懿的戒心日增,请求曹丕处置之,然曹丕始终不从。

朝会上,曹操神情凝重,眼神屡次投向司马懿,引起满朝文武的警觉。唯有司马懿,泰然自若,毫无惧色。曹丕事后追问,司马懿坦言曹操心存疑虑,自身亦感受到无形的压力。曹丕闻言大怒,责备曹操疑忌忠良,导致父子之间出现裂痕。曹操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妥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度重逢,村里的故友来访,两人便悠然对弈。友人打趣道:“司马兄,近年官运亨通啊。”司马懿微笑回应:“朝堂犹如战场,我须步步为营。老友放心,我自有主张。”话语间透露出他必将谨慎行事的态度。

司马懿三次巧妙摆脱曹操猜疑,终得曹丕器重。曹操的诛杀计划因此落空,化为乌有。司马懿深知教训,外表恭顺,勤勉效命曹氏,实则怀揣雄心壮志,静待时机。他巧妙地平衡了表面的恭顺与内心的野心,为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曹叡曹芳接续在位,司马懿伺机而动】

曹丕离世后,曹叡与曹芳相继承继大统,司马懿备受宠信,渐成权臣。外界皆言曹氏皇帝徒有其表,大权尽落司马之手。然司马懿始终恪守本分,未尝越权,其行事风格令人叹服。曹叡初登大宝,尚能参与朝政,后渐将大权交付司马。曹芳年幼即位,司马懿更成实际掌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