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前,张良3年不吃五谷,5年足不出户,换来子孙2千年平安。这段历史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和疑惑。张良为何要做出如此特殊的行为?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换来了怎样的结果?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汉室覆灭,张良肩负家国重任

张良出身于韩国名门贵族张氏家族,祖上世代为国相,家学渊源,地位崇高。然而,在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了灭亡六国的战争,韩国很快就遭到了秦军的铁蹄蹂躏。年仅10岁的张良,亲眼目睹了家族的覆灭和国破家亡的惨状。

战火硝烟散去后,张良寄人篱下,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时常怀念昔日的富贵荣华,对秦国肃清六国的暴行怀着深深的愤怒和仇恨。直到20岁那年,张良下定决心,要为家族和故国报仇雪恨,他暗中策划了一个"刺杀秦始皇"的疯狂计划。

张良先是用家族仅存的财富,收买了一些贪官污吏,潜入秦始皇的行宫。他精心布置,准备在秦始皇经过时,用一百多斤重的大铁锤砸向秦始皇的车驾。然而,计划却出了岔子,铁锤只击中了秦始皇车驾的侧面,未能伤及秦始皇分毫。

这一行为被视为是对秦王室的大不敬,张良被通缉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间,他辗转逃亡,潜心研读兵书,磨砺军事理论,同时暗中寻找复国的机会。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关中,打响了推翻秦朝的第一枪。张良看到了转机来临,于是孤注一掷,联合刘邦、项羽等人共同反秦。这一决定,改变了张良的人生轨迹,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注入了新的因素。

二、投靠刘邦,助汉家建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陈胜、吴广的起义军攻破关中后,秦朝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各路英雄好汉纷纷起兵反秦,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刘邦和项羽两大军阀。

张良经过长时间的暗中调查,觉得刘邦的根基稳固,人也很有胆略,于是决定投靠刘邦。公元前208年,张良化装成乞丐,来到刘邦麾下,向他献计献策。刘邦见张良确有过人之才,非常高兴,便破格任命他为军师。

此后在夺取中原的战争中,张良多次为刘邦制定精妙的兵书计策,为刘邦赢得了许多胜利。同时,张良还与韩信、萧何等人结成了智囊团,负责军事部署和后勤保障,成为刘邦帐下的重要谋臣。

刘邦凭借着张良等人的智计,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三个有力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建立了汉朝。建国之初,张良在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出谋划策,助刘邦巩固政权。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在平定陈绝后,张良力主"以德报德",没有杀戮投降的陈绝部将士,而是分封了他们。这不仅赢得了人心,也为汉朝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朝开国后,张良担任了留侯的要职,却并没有沉浸在权力和财富之中。相反,他坚持自己一贯的操守和信念,努力维护朝廷的清明正道。有一次,广阔天下,刘邦却不思进取,意欲安享晚节。张良一反常态,当面斥责刘邦:"陛下不可安于现状,一定要继续开疆拓土,扩大版图。"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随后连年开拓疆土,使汉朝版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辽阔。这无疑为汉朝的持久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良欲"仕韩"复国,后被项羽所灭

尽管张良已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基业,但他内心深处仍怀着为韩国复国的念想。张良原本打算在帮助刘邦稳固大汉王朝后,就离开关中,重建故国韩国。

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人。公元前209年,项羽攻陷韩地,彻底摧毁了张良的"仕韩"梦想。从此,张良的家国复国理想化为泡影,他只能全心全意为汉家效命了。

气忿刘邦,三策不从

尽管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但有一次他却忍不住对刘邦严词斥责。原来刘邦曾三番五次地违背了张良的军事建议,导致战事一度陷入胶着。

面对如此情况,谨慎老练的张良终于按捺不住,在朝堂之上当着众军阀的面痛斥刘邦"三策不从"。刘邦虽然勃然大怒,但最终还是听从了张良的军事部署,才挽回了将败为胜。

与赤松子游历山水,忘怀尘世

功成名就后,张良本可高高在上,富贵荣华。但他却对世俗已经彻底失去了兴趣,只想寻一处净土,远离尘嚣,修身养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张良结识了一位隐士赤松子,被他的高尚品德和出世之念所折服。从此,张良就常常跟随赤松子,游历名山大川,醉心于道家的无为哲学,逐渐忘却了人世的纷扰。

四、特立独行孤高人生

张良一生忠心报国,为国家的兴亡存亡鞠躬尽瘁。然而,他同时也是一个独行侠的性格,自有一番非凡的人生态度。

守则自律,励志不渝

从少年起,张良就立下宏愿,要为家族和故国复仇雪恨。为了这个目标,他孤身一人周游列国,刻苦钻研兵书,磨砺军事理论。后来虽然韩国已不复存在,但张良对复国的理想却从未放弃,只是将目标转移到了辅佐刘邦的汉家身上。

汉朝建立后,张良依然保持着高尚的操守,不为权力和金钱所惑,甚至曾一度严词斥责刘邦"三策不从"。在当时的朝野之间,张良可谓是孤芳自赏的存在。

超然物外,游手自在

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后,张良对尘世的虚名浮利已经彻底看透,反而更加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因此,当他结识了隐士赤松子后,就常随赤松子游历山水,醉心于道家哲学,渐渐远离了世俗的纷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张良曾对赤松子说过这样的话:"国家已定,江山已平,我已无牵无挂,何不放下一切,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这番话可以看出,张良已经将前半生的雄心壮志抛之脑后,转而追求超然物外的生活了。

孑然一身,宁馨静馆

在张良晚年时,终于不堪权力的诱惑和纷争的烦扰,他辞去了朝廷的高位,独自隐居在静馆别业。在那里,他无所事事,整日与赤松子探讨人生哲理,品茗饮酒,亲近自然,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

当时的朝野人士无不对张良的高洁操守钦佩有加。有人曾问张良:"您乃是英雄豪杰,如今寂寂无闻,究竟为何?"张良只是淡然一笑,道:"国家太平,我已无用武之地,不如归隐田园,怡然自乐。"

五、奇谲别致终老生

张良晚年的生活别具一格,堪称奇谲别致。让我们一同领略一番张良高尚情操的绝世风范。

食桑白饭,洗身桑浆

张良退隐之后,过着截然不同于往日的生活。他放弃了朝廷优渥的供给,自给自足,吃喝俭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良所居别业环境清幽,周围生长着大片的桑树林。他每日采集桑叶,煮浆浴身,吃桑白饭为生。如此简朴的生活,着实令当时的士人们大开眼界。

服浆布缕,御寒赤足

除了吃喝俭朴,张良的衣着打扮也是出尘脱俗。他从不穿绸缎华服,只穿最普通的麻布衣裳。严冬时节,更是披麻戴苇,赤足而行,从不畏惧寒冷。

偌大的汉家天下,竟也没有哪个王侯将相能及张良的这种舍我其谁的襟怀气度。即使在寒冷的冬日,他仍是无拘无束,任诗酒田园,过着自由生活。

登高览胜,醉卧江树

退隐静馆之后,张良每日除了与隐者们醉心于道家哲学,最爱做的就是登上山头,俯瞰大好河山,或是在江边树荫醉卧长眠。

他经常对随从们说:"人生能有几个十年?现在我已无所牵挂,何不随心所欲,过些自由生活?"说罢就独自驾车游览秦岭名山,或是泛舟于渭水之上,尽情享受自然之乐。

这番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让张良享尽了人生的至乐,也使他成为士人追慕的楷模人物。后世对张良都是无比景仰,认为他是"诸葛后出,孔明再世"的智者型战略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