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亦称东岳,是著名的历史大山、文化大山和精神大山。其拔地而起,雄峙天东,是其享有“五岳独尊”盛名的重要原因。自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登临、认识和解读泰山。《诗经·鲁颂·閟宫》有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就是吟咏泰山的经典传神之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泰山“五岳独尊”石刻

在中国,孟子可谓家喻户晓。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和发扬者,他被尊为“亚圣”,同时“孔孟之道”亦被当作儒学的代名词。宋代《二程遗书》中说:“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观其言,皆可以见之矣。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孟子其迹著。”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无不覆、无不载,高明博厚有如天地。而孟子倡导浩然之气,突出大丈夫人格,有泰山岩岩之气象。

余居泰山南麓,夜读《孟子译注》,深感书内章句中的亚圣孟子同北面夜色中的苍茫泰山一样,确有岩岩气象。

孟子与先师孔子一样,与泰山有着不解之缘。泰山的碑刻、诗词和建筑中随处可见孟子及其思想的印记,孟子的境界与泰山气象相通,足见两者之间的契合与交融。

一、登泰观海:泰山碑刻中的孟子思想

泰山一山石书,遍山上下的碑刻摩崖多达1565处,其中不乏镌刻孟子思想与泰山的文化交融事象。这些石刻或引自孟子语句,或是孟子文论的延伸,多为文人墨客、儒家后学有感而题,借孟子之言盛赞泰山,亦借泰山盛赞孟子。

《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则觉得天下都变小了。因此,见过大海的人就很难被一般的水所吸引,在圣人门下受过教育的人就很难被一般的言论所打动。孟子以孔子登泰山作比喻,告诫弟子要高瞻远瞩,善于积累,不断进取。

出自上面语意的泰山碑刻摩崖很多。泰山极顶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谢东山等题刻的“登泰观海”。泰山岱庙汉柏院百碑墙上有佚名题写的“登泰观海”碑刻。同院之中还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张钦所书“观海”石碑,此碑原在岱顶,后移汉柏院。“观海”二字,语虽简,但意深远。在泰山之巅立碑,不用明言登泰,亦能感知孟子之言意。碑之跋语则点出观海之意:“噫!字,心画也。公宏中肆外,惟变所适,允所至焉。海岱争崇深,可也,然亦有岩岩气象,而难于为水者邪。”言登岱观海见“海岱争崇深”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岱庙“登泰观海”刻石(孔晓岳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岱庙“观海”碑(孔晓岳摄影)

泰山朝阳洞西的“登泰山而后见山川之大,亦见山川之小”题刻,极富哲理,是孟子“(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的另说。泰山的大,并不只体现在形体上,还在人们心中。泰山以其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永为“天下第一山”。

泰山云步桥东首石壁上的“俯瞰群峰”、五松亭西盘道侧的“群峰拱岱”,同样脱胎于孟子“小天下”之语,意谓万山皆小,唯泰山乃众山之首,突出泰山之大。

泰山西麓灵岩寺有明人黄道、张元忭游览泰山的《题记》,基本说遍了泰山、灵岩的主要景点,碑文中暗藏典故,其中“乾坤何小”也是出自孟子之“小天下”之典。

出自“登泰观海”之源的碑刻已然很多,其他关于孟子言论的碑刻更是不一而足。

岱庙雨花道院《知府廷璐断道士卖庙田案碑》中开头引用《孟子·滕文公上》“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文末综述说:“恒产、恒心之性于斯庙见之,且愿与□□一郡共见之,而即齐、卢二生亦观感于人心风俗之道,亦未必无小补云。”意为通过庙田之事,孟子所说的“恒产”“恒心”的人性在岱庙有所体现,下一步还希望在整个泰安发扬光大。而齐、卢二人的做法也展示了人心善的一面,这对于本地世风的改观应是有所补益的。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题刻在十八盘东侧石壁上,刻石年代不详,为山西人姜学海题。意思是做人做事,须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此语出自《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泰山登山盘道旁的“若登天然”题刻,是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河东史学迁所题。此句摘自《孟子·尽心上》的“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此处四字则是反其意而用之,并不是说登泰山困难,而是说登上泰山像进入天上的仙境一样美好。经石峪石坪中的“经正”题刻,出自《孟子·尽心下》的“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岱庙东御座内郭沫若所书的“挟泰山以超北海”,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泰山碑刻中与孟子思想有关的文句可谓俯仰皆是。

二、形仪端严:泰山建筑中的孟子遗存

泰山上下古建筑多达102处。泰山极顶有孔子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庙门两侧镶嵌的石刻对联,是道光十二年(1832)泰安知县徐宗幹所题:“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此联上联摘自《论语》,下联摘自《孟子》。虽是摘录集句,却对仗甚工,很有深意。大意是:越是敬仰孔子越觉得其学问高远,越是努力钻研越觉得其思想艰深,中等才智以上的人,方可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圣贤与百姓都是同类,圣贤产生在众人之中,却远远地高出众人,学得圣人之道几乎像登天一样高不可攀。下联中的“若登天然”在前文已经提到,出自《孟子·尽心上》。“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则出自《孟子·公孙丑上》的“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岱顶孔子庙对联

除了庙门对联中的孟子语句,庙内还在孔子之旁配祀孟子。

庙内大殿中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塑像,两侧为孔门“四圣”:颜回、曾参、子思、孟子。此庙位于岱顶天街中段的北面,背依山崖,坐北向南,应该是国内海拔最高的孔子庙。“亚圣”孟子像也随之成为海拔最高的塑像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岱顶孔子庙孟子像(张琨摄影)

元至元十二年(1275)的《泰安重修宣圣庙记》碑文记载:“泰安州庙学,金大定间郡守徐公伟以岳祠羡材增大之,其制仿阙里之旧。”由此可知,泰安州的庙学在金大定年间,由泰安郡守用整修岱庙的余材进行了整修和扩大,其形式仿照曲阜孔庙的旧制。碑文还指出,金大定之前,宣圣庙就已存在。按照阙里旧制,孟子自然配祀其中。

岱庙内的元代《创塑州学七十子记》碑,原在泰安城内文庙泮桥西,后移往岱庙保存。泰安儒学教授张从仁撰写的碑文记载,元至正七年(1347)夏,孔子第五十二代孙孔之严出任泰安郡判官,拜谒文庙。登殿行礼既毕,“瞻仰圣像,被衮冕,巍巍南面;颜、曾、思、孟并世所谓十哲,皆左右列次,相向坐侍。其形仪端严清肃,绰有古人风采”。可见在元至正时,泰安文庙的孟子塑像也跟孔子一样,“形仪端严清肃”。

总之,泰山上下的宣庙、文庙、孔子庙中,孟子从未有缺。孟子遗存遍布于泰山上下。

三、高而可攀:泰山诗词中的孟子印记

自孟子说出“(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言后,无数文人墨客登临泰山,吟咏泰山,在抒怀纵情的泰山诗词中,常常可见孟子和孟子思想的印记。

宋儒石介在《送奉符县监酒税孟执中借职》中吟道:“邹峄山藏孟子宅,海棠花落蜀王家。”在追溯孟子之后,又去孙复先生处闻经问道:“深知周道非彝酒,可罪唐臣乞税茶。三载此心无一事,闻经绛帐日常斜。”石介于孙复处闻经三载,每日都问道到日斜之时,足见其之好学。

元人王奕在《和李太白泰山一首》中说:“泰山天地极,邹鲁圣贤关。”赞叹邹鲁为圣贤之处。邹,孟子故乡;鲁,孔子故乡。“邹鲁”一是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仪之邦;一是借指孔孟。此处“邹鲁”兼有两意。“轩辕与羲昊,孔孟垂曾颜。正气尽此出,高哉其可攀。”王奕感叹,泰山和孔、孟、曾、颜之儒学,充满正气,而且是高而可攀的。

明人杨宗气则在其《登泰岳四首》诗跋语中直言:“予读《孟子》书‘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未尝不起登天之叹。”嘉靖年间,他登上泰山之巅,“俯瞰八埏,洞观六合,形神飞越,宇宙咸空”,大声疾呼:“孟氏之言,信不我诬。”杨宗气受孟子感召,多次登上泰山,感慨良多,写下四首诗直抒胸臆:“一上巅崖眼便宽,乾坤万里坐中看。……览胜果然天下小,凭虚顿觉岁时寒。”

直书引用孟子语意的诗很多,引申孟子思想并用其意的诗词更是比比皆是。

金元之际的“一代文宗”元好问在其《清平乐·泰山上作》中写道:“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此处引申《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词人登上泰山纵览,自比于井蛙见到波涛如云、醯鸡见到天高日远,大开了眼界。

元朝学者、诗人兼政治家王恽在《游泰山杂诗》中化用《孟子·公孙丑上》“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之意,写出:“胚融万化群龙首,丘垤诸山五岳宗。”

元胡祗遹《过徂徕山》诗中有“读书堂基杳何许,濯缨山下溪潺潺”,元王旭分别在《弄水岩诗》和《西溪十首》中吟颂“饮罢猿鸟去,濯缨得相亲”“真能忘世虑,何止濯尘缨”,明黄哲《游泰山》的“绝顶玄芝应再生,神游早愿抛尘缨”,都是引用《孟子·离娄上》记载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之典。

元胡祗遹另有一首《题〈小隐图〉》:“醒吟泰山月,醉卧泰山云。万钟不可召,亦足张吾军。”其中“万钟”引用《孟子·告子上》中“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之意。

元王旭在《登泰山歌》写道“三漱复三咽,洗我物欲情”,又在《玉女池诗》吟“世味洗一真,华池助三咽”,元李孝光《赠徐仲礼》的“仙圣众嗽咽,肤革丰如莲”,都是引用《孟子·滕文公下》的“三咽”之典,其文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三咽”,吞食三口之意,后为求食以存活之典。

泰山诗词中诸如此类源于孟子思想的诗句很多,笔者不再赘述。从泰山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及其思想已经深入泰山文化之中。

四、岩岩气象:孟子与泰山的契合与交融

孟子是否亲自登过泰山,笔者浅陋,从自己涉猎的史籍中并未查阅到明确记载。而孟子的思想和言论布满泰山上下,泰山文化中留有明显的孟子印记,加之孟子受到“泰山岩岩之气象”的赞誉,足见孟子思想与泰山气象的契合。从某种意义上说,孟子与泰山这两种文化意象已经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一)泰山岩岩

巍巍泰山,拔地通天,雄踞东方,自然风光雄伟壮丽。自远古伊始,泰山一带就是古人类的发祥地,是远古部落酋长的柴望之所,后来成为历代帝王嬗递的“禅代”之地。千百年来,无数古圣先贤、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黎民百姓来此登临,留下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名胜。泰山于1982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02年被评为“中华十大文化名山”之首,2005年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因其独特的地质价值而成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3月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12月被命名为中国首座“中国书法名山”。

明人张岱云:“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泰山山体厚重、沉稳,山体累叠,雄伟、高大,再加上苍松、巨石、烟云的烘托,壮美之姿益现。另外,雄伟、博大的泰山包含万有。满山上下古建筑遍布,摩崖、碑碣林立,历代文人吟咏不断,是宏博厚重的历史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岩岩”一词,意为高峻的样子,最初还是普通的形容词。《诗经》除《鲁颂·閟宫》中“泰山岩岩”外,还有《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之句。随着泰山文化的大力弘扬,“岩岩”一词不再单指高峻,而是意化为泰山雄伟、厚重乃至包容万物的意象,并逐渐成为泰山的代名词。明初陈基有“何当结屋岩岩下,学种徂徕百尺松”之句,明人徐贲在《泰山纪游》诗中吟道“山下更衣路渐难,岩岩高上历巉岏”。足见在古人心中,“岩岩”即指泰山。

(二)亚圣孟子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孟子》一书对后世儒学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宋元时期,孟子被封为“亚圣”,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受到历代的尊奉。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作为政治主张的“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主张“行仁政”,使“黎民不饥不寒”,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孟子像孔子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游走于四方,倡导王道仁政,呼唤忠义孝悌,“以天下为己任”“席不暇暖”,承担起救民于水火的重任。

孟子的时代,列国纷争,战乱频仍,孟子一生都在实践、丰富着自己的思想,并最终成为一个有泰山般浩然之气的杰出思想家、政论家。正如历史对他的评价:孟子有“泰山岩岩之气象”。

(三)孟子与泰山的岩岩气象

孟子的高远境界中带有明显的泰山气象。

孟子最早提出孔子登岱的小天下境界。从泰山之阳的鲁国看泰山,泰山岩岩,巍峨挺拔的山势雄伟壮观;在泰山极顶纵目,一览众山小,这是实景。“登泰山而小天下”是孟子感知并提炼的登岱体悟之言。自此,历代文人特别是儒学后人都决心以天下为己任,通过登临泰山来提升自身境界,站在泰山般的高度上高瞻远瞩,身体力行,努力实现自身理想。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认为,浩然之气应用正义去培养,以仁义、道德相辅助,使其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孟子还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虽千万人,吾往矣!”浩荡气概尽显其中。其著作《孟子》更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生动,充满了慷慨之情,行文亦有泰山岩岩气象。

巍巍泰山,气通帝座,是浩然之气的具体体现。以“泰山岩岩”气象形容孟子,足见泰山与孟子的不解之缘。

孟子通过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成就“挟泰山以超北海”的境界,并用自己的思想理论影响后人,在泰山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自己达成与泰山岩岩气象的紧密契合和交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岱庙“挟泰山以超北海”碑(孔晓岳摄影)

结语

岩岩泰山,如同一位长者,端坐鲁北,南望邹峄。孟子生于钟灵神秀的泰山之南,勤学苦读并学以致用,终成有泰山岩岩气象之亚圣。

泰山与孟子,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两座高峰,二者两两相望,气象契合,当视为同一幅意境深远的图画,同一部博大深邃的典籍。

泰山岩岩,孟子岩岩。

原载:《走进孔子(中英文)》2024年第2期

作者简介:米山,泰安市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泰山文化研究。编著、编辑《岱庙藏珍》等书籍5册,发表《从祈国泰到民求安——泰山宗教信仰的嬗变》《略论古人的泰山绿化意识》等文章30余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