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数株泉一道,沁城已是小江南。”

这是清代嘉庆年间,哈密办事大臣成书《伊吾绝句》中的诗句。描写了哈密地区春耕秋收、富庶安宁的景象。

当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这样的景象已不复存在。他在书信中写道:“哈密产粮本多,全资湖水、泉水灌溉,乱后失修,遂成废壤。”

1874年,左宗棠派张曜率嵩武军进驻哈密从事屯垦,在全疆率先兴修水利,解决灌溉问题,以利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左公渠遗迹。

张曜重新疏浚年久失修的石城子旧渠。为防渗漏,以10万条毛毡铺在渠底。左宗棠对张曜说,这件事做成功了,是为哈密谋求长久利益。哈密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一定帮你办成这件事。

由于物资匮乏,筹集十万条毛毡并非易事。购买毛毡所需的资金,也是一笔巨额数字。左宗棠不仅想办法帮张曜筹集资金,还从宁夏、河州等地尽力搜购,运到哈密。

张曜致信左宗棠,希望先筹集六千条毛毡,左宗棠回复,与其功亏一篑,不如多多准备。就按十万条,一条都不能少。对于张曜全力修渠引水的做法,左宗棠说,“惠哈密者,为国树屏藩。”如此重任非你莫属,帮你成就壮志非我莫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条不同时期修建的引水渠在戈壁上并行,记录着一代又一代哈密人谋求幸福生活的奋斗足迹。

榆树沟渠原本浇灌新庄子农田五千亩,张曜率军修渠以后,屯种谷子地两千五百亩。这些新开辟的农田,日后都留给了哈密百姓耕种。

1880年6月,左宗棠抵达哈密后,上陈《办理新疆善后事宜折》,关于水利,起笔便是哈密。“以修浚言之,哈密修石城子渠。” “哈密厅属石城子渠,先经张曜屯田该处,已加修治;臣等复饬驻扎哈密防营总兵黄本富、易玉林重为浚治,以利灌溉。”在左宗棠的大力推动下,“哈密水利遂为各路最”。为了纪念左宗棠,后人将石城子渠亦称为左公渠。( 参考资料: 《左宗棠全集 ·书信》《勘定新疆纪》)

来源 | 哈密市左宗棠文化研学馆

编辑|张亚兰

责编 | 赵春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