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2月,军民爱戴的开国大将粟裕同志病逝。这一年将军77岁,谈不上多么高寿,但好在晚年生活十分平稳。粟裕一生战功无需赘言,按照正常情况,举行完追悼会后应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不过大将的情况有些特殊,他生前有个遗愿,要求家人把自己的骨灰分成几份,分别葬在不同时期战斗过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粟裕想和革命进程中牺牲的战友同眠。而熟悉军史的朋友会清楚,粟裕红军后期留守南方,抗战和解放战争中在华东各省份作战时间最长。所以粟裕的家人,1984年特意带着将军骨灰来到解放军南京军区:由于历史和地缘因素,那里的三野旧部最多,能够帮粟裕完成遗愿。

比如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就是粟裕手下三名将“叶王陶”中的王必成。粟裕的遗孀楚青,此时已经年过六旬,要把丈夫的骨灰撒在8个不同省区,凭她的力量比较困难,所以借助南京军区,也是合情合理的。如前文所述,南京军区内有很多粟裕生前的老下属,他们对首长无比崇敬和怀念,都很愿意帮助楚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楚青刚到南京时,不少干部主动过来迎接,场面温暖感人。不过随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南京军区的向司令员,在军区会议上单独提了一下这件事,要求下属将领及单位,不应对楚青“过于热情”,工作时间尽量不要陪同行动。这个要求一出,部分干部心里有了顾虑,后面几天基本“消失”了,就连楚青乘火车离开南京时,也没有再露面。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军区一把手讲的话,分量自然很重。那向司令员为何会提这样的要求呢?貌似有些不近人情。但跟军区里的多数部下不同,向司令员年轻时并没有受到粟裕直接领导:他出身红四方面军和二野部队,战争年代是“刘邓大军”的一员,建国之后也没有在粟裕手下任职。所以就主观感情而言,也许向司令员不像三野干部那么崇敬粟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即便如此,礼貌性的接待和安排,似乎也是应该的。向司令员有其他角度的考虑:五十年代粟裕大将曾受到军委扩大会议批判,直到84年去世时,还没有摘掉那顶“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如果此时对粟裕的遗孀太热情、把丧事搞得过于张扬,也许南京军区会遭到批评。下属干部倒未必受到太大影响,作为军区一把手,却不能不考虑潜在的联系。

向司令员是开国少将,建国后奉中央之命,两度执掌关键的“二炮”部队,1988年还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他整个军政生涯中的作风是非常严谨的,考虑全面不出一点“纰漏”,从这件事可见一斑。其实向司令员并非不尊敬粟裕,早在解放战争期间,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因战区相近,有过不少配合作战的案例。尤其著名的淮海战役,当年作为中野9纵26旅旅长的向司令员,与粟裕大将一起开过会,并接受过粟裕的具体战术安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4年粟裕病逝后,向司令员希望军区内保持低调、适当协助即可。当然,粟裕生前的威望太高,即便已经去世了,多数旧部也没有“人走茶凉”。楚青在南京期间,以王必成为首的一批干部,始终陪在左右为其提供方便,没怎么理会上级之前的要求。而对于这一情况,向司令员事后也未真的追究,基本上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王必成是开国中将,战功及总体资历,还是要在向司令员之上的。1994年底,粟裕大将终于被完全恢复了名誉;向司令员十分长寿,活到了100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