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王震将军率领10万官兵,浩浩荡荡开进新疆。

他的身后,是一路成荫、绿意盎然的“左公柳”,连绵千里,不曾断绝。

这些柳树顽强地生长于荒凉的西北大漠,给了无人烟的塞北增添了许多生气。

当年植下绿柳的那个人,已经故去六十余年,可是他的名字却永远镌刻在了大西北深沉广袤的土地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年,⼭河破碎,群狼环伺,⼀位60多岁的湖南⽼⼈步履蹒跚的⾛在河⻄⾛廊通往⻄域的道路上。

这是两千年前冠军侯霍去病曾经⾛过的路,跟在他身后的,是⼀副漆⿊棺材。

落⽇余晖在,⻩沙漫卷天。

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新疆告急

1755年,清军平定了新疆准噶尔叛乱,又消灭阿睦尔撒纳势力,西域重新安定。

乾隆皇帝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新疆”,意为“故土新归”。

之后,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全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疆各级官吏贪婪腐败的本性逐渐显露,当地百姓开始怨声载道。

此后,各族人民的反抗事件不断发生。

到了19世纪60年代,伴随着清政府的衰弱,中央逐渐失去对新疆的控制。

1865年,毗邻新疆的浩罕小国趁机派有“中亚屠夫”之称的军官阿古柏入入南疆,先后攻占喀什噶尔、库车等地。

1867年年底,阿古柏宣布成立“哲德沙尔汗国”伪政权,自称“巴达乌勒汗”,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反动统治。

所谓汗,即“可汗”的简称,是最高统治者的意思。

为了实现称霸新疆的野心,阿古柏勾结沙俄、英国,企图寻求支持。

他恬不知耻地在向英国女王示好:女王就像太阳……从伦敦到这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往来。

英国从来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看到阿古柏主动投诚,自然大喜过望。维多利亚女王还亲笔写信给阿古柏,表达诚意。

有“洋大人”撑腰,阿古柏的胆子更大了。

他于1870年出兵攻占了乌鲁木齐,对新疆各族实施残暴统治。

另一边,沙俄帝国趁火打劫,借口阿古柏势力威胁到俄国安全,打着保护的旗号,公然出兵占领伊犁。

从此,大清失去了对这1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实际控制力。新疆面临着从中国版图上永久消失的危险。

那么,此刻的清政府是什么反应呢?

“海防”与“塞防”之争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可谓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两次鸦片战争带来了深重的民族耻辱,巨额赔款压得中国人民喘不过气来。

西方帝国主义虎视眈眈,东邻日本正在悄悄崛起,东南海防面临着严峻的压力。

而此时的清政府早已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大厦将倾摇摇欲坠。有限的国力使得清廷顾头不顾尾,只能集中力量堵住一个漏洞。

可无论是东南沿海还是西南边陲,都是中国至关重要的门户。

在这僵持不下之时,朝廷分成了两个派别——“海防”与“塞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清重臣、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就是著名的“海防派”人士。

他一门心思扑在东南沿海,认为新疆土地瘠薄,人烟稀少,夺回来花费的成本很高,后续维护这方疆土的成本更高,但不能获得多少收益,这种亏本的买卖在国家兴盛之时尚可维持,可如今晚清内忧外患,实在是不应该在新疆投入太多人力和银两。

李鸿章在给慈禧太后上奏的折子中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突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

此论点一出,不少实力派大员纷纷高声呼应,福建巡抚丁日昌、两江总督沈葆桢都站到了李鸿章这边。

一时间,“海防论”占了上风,“弃新疆”的论调甚嚣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