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影视驿站

文化影视驿站

网易号

关注
202粉丝
11关注
162被推荐
IP属地:上海

10枚勋章

可爱的文科女,写书评、影评

  • 1️⃣ 冯梦龙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编辑,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智囊》,这是一部汇集了古代智慧和谋略的故事集。
    2️⃣ 在《智囊》中,冯梦龙记载了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孔子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用两种方式考验了孔子的智慧。首先,他给孔子出了一道难题,要求孔子猜出他的手中握着什么。孔子回答说不知道。然后老人又问孔子他的马车把手是什么,孔子又回答不知道。 3️⃣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智慧的有限性和不断学习的必要性。尽管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但他仍然谦虚好学,不以自己的知识为满足,勇于向他人请教。此外,故事也提醒我们不要轻易下结论,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4️⃣ 《智囊》这部作品也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谋略,这些智慧和谋略可以应用于现代生活。例如,在管理企业或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智慧和谋略来获得更好的结果。 5️⃣ 总之,冯梦龙的《智囊》是一部汇集了古代智慧和谋略的故事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的有限性和不断学习的必要性。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谋略可以应用于现代生活,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
    煮酒论史
  •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一面光辉旗帜。它不仅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人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及其发展历程。
    1️⃣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源于儒家传统思想。他主张“心即理”,认为人的本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人类的认识和道德实践都应该从本心出发,而不应该从外在的物质利益或功名利禄出发。这种思想是对儒家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程朱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批判和反思。 2️⃣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致良知”。他认为,人类的本心是良知的,而致良知就是通过修炼内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良知的要求,从而达到道德上的完美境界。同时,王阳明也强调“知行合一”,认为人的认识和行为是不可分割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道德的本质。 3️⃣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还提倡“万物一体”。他认为,人类与自然界的万物都是天地万物的组成部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综上所述,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一种光辉的儒家思想。它强调了人的本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人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说起西楚霸王项羽,大家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电影《霸王别姬》中里那个和虞姬分手时哭的肝肠寸断的男人,如果你是从这个情节来认识西楚霸王——项羽,那这个认知是片面地。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项羽是非常厉害的。有句名言是这么形容项羽的,叫:“羽之神勇,千古无二。”意思是:项羽的神勇,千古以来找不到第二个人。 那么项羽到底有多少神勇呢? 来看以下几场战役的数据:项羽24岁时参加的巨鹿之战,项羽只用了5W兵力大败40W秦军,这场战役虽然可以说项羽是险胜,但最终还是获胜了,也成就了他的威名。 项羽27岁时又参加了了彭城之战,他只用了3W精兵从后面包围刘邦的部队,另外7W部队从正面进攻刘邦的部队,前后一共10W的兵力,形成前后夹击刘邦的56W兵马之势,最终刘邦节节败退。 那么,项羽这样一个军事奇才,又怎么会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让刘邦一统天下,而自己却只能在乌江自杀呢? 原因有二 :第一点:项羽不会用人;第二点:项羽不得人心。 首先,项羽有了谋士范增的帮助,范增的智慧正好与项羽的有勇无谋形成了互补,但项羽却不重用他,更不听从范增的意见,在鸿门宴上借机杀了刘邦,让大好地行刺刘邦的机会白白溜走。 相反,刘邦周围全是人才,连刘邦自己都感慨: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刘邦就是会用人,各安其位,让这些人才发挥最大的才能。 其次,项羽还会出卖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伤,结果曹无伤被刘邦杀了。你想想,换任何人见到曹无伤这样的局面,谁还会替项羽卖命呢?出卖了自己的主子,结果又被主子的对手卖了,这样的结局也太惨了吧!所以项羽自从曹无伤事件后,没有人再愿意效忠于他。
    煮酒论史
  • 唐代三朝元老长孙无忌的死,其实不是高宗的错,是另有主谋
    2023-02-15
  • 《江城子》不单单是一首宋词,而是苏轼对发妻王弗的爱情表白
    2023-02-13
    20跟贴
  • 《亡妻王氏墓志铭》一文,告诉我们苏东坡和妻子的爱情三观
    2023-02-11
  • 俗话说:“士无贤愚,入朝见嫉;女无美丑,入宫见妒。”意思是:一个人无论聪明还是笨,一但进入了名利场就会遭人猜疑排挤;而女人无论好看难看,一但进宫见了皇帝,得到宠幸,就会遭到其他女人的妒忌。
    纵观历史,越是有钱或者有权的家庭,其内部斗争越是厉害。 举例来说:像汉朝历史上以凶残而大名鼎鼎地吕后不就是一生都在和其他嫔妃争宠吗? 根据《史记•吕太后本纪》中记载的吕后年轻的时候并不是如此变态,相反她年轻时帮刘邦处理了不少事物,是一位难得的贤内助。 造成吕后在更年期心情大变的原因无非是以下几种: 1.从刘邦角度来说,早年的刘邦默默无闻不得志时,他的原生家庭条件是比吕后差一大截,作为一个倒插门女婿,自然要懂得在女方家里低调做人,所以那时他和吕后是夫妻二人齐力同心,一起创造美好的未来。 到了刘邦中年得志时,人的地位变了,欲望也开始变得膨胀起来,这是必然的。这时,因为刘邦的财富多了,权利大了,想在他这棵大树底下乘凉的女人也越来越多,而正宫位置的名额只有1名,而且已经有人占领了,只有1个名额的局限条件势必造成替补人员想成为主角。因为物以稀为贵吗! 要知道古时候被选入皇宫的女子,其实是非常苦的,因为有的人可能一生都见不到皇帝一面,然后一个人孤独终老而死。这也是造成了嫔妃们都想入围被宠幸的原因 2.从吕后角度来说,女人的青春很短暂,女人都会面临着有一天色衰而爱驰的悲惨局面。如果,这时候出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来和年老色衰的女人竞争的话,出局的肯定是后者。所以后者为了自保只能继续争宠,但有时候年老的女子不一定再用美色争宠,而是开始用手段和心机来维持自己的主角光环。 但有一位和吕后同时期的女性,她就偏偏不向皇帝争宠,因为她看见了吕后人性残酷的一面,她学老子的清静无为,把好处和利益都让给别人,自己躲避名利场的厮杀,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薄太后。 薄太后被刘邦宠幸过一次后,就怀上了后来的一代明君——汉文帝。汉文帝受薄太后影响,也学老子的节约和清静无为,从而开创了文景之治。 文化影视驿站说:“当人与人活在同一生存的圈子中,难免会有竞争。孔子也说过 :“争也是君子,但要争的合理。”像吕后为了争刘家的天下,把对手都杀光了,但唯独放过了与她不争宠的薄太后。不是吕后心地仁慈,而是她根本没有把整天只会敲敲木鱼、念念经而不来和她争天下的薄太后放在眼里。但最后吕后被除掉后,出来继承刘家天下的恰恰是那个不会争宠的薄太后和她儿子。 你说薄太后会不会争呢?你说她不会争宠,但她争夺了天下,变成了皇太后;你说她会争宠,但刘邦只宠幸了她一次后,便再也没有见过她。 可以说薄太后 是得到老子秘方的女子啊!
    煮酒论史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混乱时期,其中在这段黑暗的政治时期含冤而死的名臣、名将不计其数,而北魏名将独孤信便是其中之一。
    独孤信作为一个经历了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朝代的元老级人物,最后竟然含冤被北周皇帝宇文护赐死,实在让人不得不感慨政治与人性的复杂。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政治日渐腐败,真正的实权全在大臣高欢手里,孝武皇帝虽有至尊之号但空有实权。 高欢为了更加巩固自己的实权,施以反间计杀害了名将贺拔岳,想瓦解具有很强战斗力的贺家军。 作为哥哥贺拔胜立刻找来了老乡——独孤信来顶替亡弟贺拔岳的主帅位置。 作为孝武帝一派的贺氏兄弟,因贺拔岳间接死于高欢的软刀子下,这更加深了孝武帝和高欢的矛盾,但孝武帝根本不是高欢的对手。 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孝武帝一路骑着马准备投奔宇文泰。独孤信知道后,一路追赶孝武帝。在独孤信的心中,孝武帝才是名正言顺的天子,虽然当时独孤信的双亲都在高欢的地盘中,但忠孝节义的准则告诉独孤信因把对国家的忠诚放在第一位。 不久后,孝武帝被活活毒死了,宇文泰另立新君,高欢也在孝武帝出走后,另立新君,至此北魏分成了东魏和西魏。西魏由宇文泰掌控实权,东魏由高欢掌控实权。独孤信选择效忠宇文泰与梁武帝一行。 独孤信追随宇文泰后,几乎参与了西魏所有重大的军事行动。每次交战,独孤信都是以少胜多,以奇兵取胜,而且对普通百姓也善于恩抚,深得民心。 不知是不是也因为和宇文泰是老乡的关系,宇文泰虽偏爱独孤信,但同时也防着功盖天下的独孤信。不得不说宇文泰是一个能驾驭英豪的高手,他在不断给与独孤信奖赏之际,也在明里暗里地找各种借口收回的他兵权,以致于独孤信在大统16年以后,不再掌兵,而是只能每天闲来无事种种花,养养草。 但是宇文泰和独孤信的矛盾还在立下一任君主是谁的问题上进一步加深。最终,宇文泰决定由侄子宇文护辅佐幼子宇文觉。这一决定让一些元老级的重臣,纷纷不服,尤其是赵贵。 赵贵与当天夜里找到元老级的名将独孤信,准备联手一起干掉宇文护。但独孤信制止了赵贵的做法,他认为一来时机不成熟,二来对国家不利。不料隔墙有耳,有人将此事告密给了宇文护,结果赵贵满门抄斩,而独孤信因隐瞒此事,故罢免了官爵。一个月后,宇文护借着宇文觉的名义赐独孤信死。赐死其实也是一种政治待遇,就这样一个为国忠心耿耿,位高权重,但对普通百姓仁慈的一代名将独孤信含冤而死。 文化影视驿站说:“独孤信其实死的十分令人惋惜,他出生入死大半辈子,换来了一身的荣誉富贵,甚至后代的三个女儿都贵为王后,可到头来他却活活冤屈而死。 可以说,独孤信在军事上有极高的天赋,作战中屡出奇谋克敌制胜,但在凶险的环境中,却没有一套 自我保全之术,让自己功成身退。可一个人能够功成身退这又是世界上特难的事啊!好在历史这杆秤是公平的,功盖天下的独孤信获得了周朝、隋朝和唐朝三朝帝戚的空前哀悼。
    煮酒论史
  • 韩信在公元前196年被狠毒的吕后拿下,并被斩杀在长乐宫。但韩信其实是冤死的,而冤死的根本原因是:韩信不听信一位名叫蒯通的谋士的劝说,最终被刘邦夫妇列入刺杀名单中,更可悲的是,韩信死后,其三族的族人也遭受牵连一起被诛杀。
    韩信是江苏清江一带的人,早年因为原生家庭贫困,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韩信人穷志不短,一心想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在公元前208年,项梁起兵路过韩信家乡时,韩信毫不犹豫地投奔了军营。 一方面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干。 但项梁很快阵亡了,其部队由小侄子项羽接任。 韩信多次向不善于用人的项羽献计策,但均遭到否决。 刘邦攻入关中后,韩信背弃了项羽而选择归顺了刘老板。 但好景不长,韩信归顺没多久后,就发生了一件十三人要被杀头的案子,韩信也被卷入其中。 但韩信要被杀头时,因不甘心自己就这样碌碌无为地死去,便对当时的判官仰天长叹道:“我听说刘老板一直想要统一天下,既然想统一天下,就应该少杀人,为何还要杀我这样的壮士?” 判官听后十分震惊,又见韩信气宇不凡,便放了他,甚至把他推荐给了刘邦,建议刘邦重用韩信这位人才。 但刘邦只聘用韩信做了一位治粟都尉(相当于今天管粮食的官员)。韩信暗自伤神,仍感到自己的才干没有得到最大的发挥。 于是干了几天,在一个夜晚便偷偷地溜走了。 萧何听到韩信溜走的新闻后,十分震惊,也很着急,亲自连夜把韩信从半道上请了回来。同时,萧何拍着胸脯地向刘老板推荐道:韩信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人才,如果刘老板你想要王天下,绝对少不了韩信的加盟。 刘邦听后将信将疑地让韩信分析当今天下大势。 韩信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刘邦的劲敌——项羽的3打弱点:一、项羽是匹夫之勇;二、项羽是妇人之仁;三、项羽虽然威震天下,但好杀人,而不得人心。 韩信分析完项羽弱点后,还让刘邦反其道行之,如此才可以得天下。 刘邦听完后,点头称赞。 之后,韩信就跟着刘邦四处征战。 其实,天下事没有突变的,包括韩信日后被诛,也是早年埋下了祸根。 有一次,刘邦问韩信自己可以带多少兵?韩信不懂得官场的潜规则,老实地回答:“陛下最多只能带10W兵马。”刘邦接着问韩信,那你觉得你自己又能带多少兵马呢?韩信不懂得谦虚之道,竟回答道 :“我吗,是越多越好。” 而真正让韩信的人生发生转变的是那场攻齐的战役。 因齐王田广和项羽联合攻打汉军,韩信用奇兵攻破齐军后,不反思自己是不是开始有功高震主的危机,相反,还向刘邦进一步提出要封他为齐王的要求。 刘邦心里十分窝火,但因当时大敌当前,只能忍了下来,还答应了韩信的要求。 楚汉战争一结束,就有人诬告韩信谋反。刘邦将计就计,借陈平和吕后之手除掉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其实,当韩信平定齐后,谋士蒯通就告诫韩信:有的人不能共富贵,况且今天你又有功高震主的危险,不如就此借机推翻汉朝,或者从此辞官归隐,远离官场。 韩信听后,立马婉拒了,他认为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人不能忘本。 但当韩信被吕后冤杀之前,感叹道:我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话啊,才落得今天的下场。 文化影视驿站说:“从韩信感叹自己后悔没有听从蒯通的良言来看,足以证明韩信根本没有 谋反的心。 相反,是刘老板借韩信的才能平定天下后,又非常讨厌韩信的才能在他之上,所以借着别人的诬告之名,趁机铲除自己的政治对手,才是真的啊!可见韩信多冤枉。 所以,一个人要学会认识自己,认识对手,而有时候认识对手容易,但能认识自己实在是一件很难的事啊! 一个人只有认识了自己,才不会得意忘形,更不会失意忘形啊。
    煮酒论史
  • 三国蜀汉名将魏延在出生时,脑后长了一块“反骨”,不知是不是这块反骨造成了他今生会遭受冤枉而死的宿命。
    魏延原来是其他国家的战将。 当刘备想要拿下长沙是,魏延起了决定性地关键作用:他不仅救下黄忠,还斩杀了他的老板韩玄,并向关羽献城。如此,刘备才轻轻松松地拿下长沙。 当关羽向自己的老板——刘备推荐魏延时,诸葛亮却一个劲儿地反对魏延地加入。虽然魏延凭借着实干精神赢得了刘老板的喜爱,但诸葛亮也说出了自己的反方理由。 原来,诸葛亮早就观察到魏延脑后长有一块反骨,而且还认为他既然对原来的老板不尽忠,日后也势必不会效忠蜀汉。 但刘备再三坚持自己的用人方略,留下了魏延。 之后,魏延的卓越军事才能,让他成为了在蜀汉大军中仅次于诸葛亮的2号核心人物。 诸葛亮通过多次与魏延合作杀伐曹操,便清楚地知道了他的才能与胆识。因此,每次北伐多数都让魏延冲当先锋,而魏延也坚决地服从命令,忠诚地完成每一次任务。 可就是这样一个做事完美的名将,却不懂得如何做人。 因魏延战功赫赫,所以一直自视甚高,对后辈盛气凌人,更从不把他的宿敌杨仪放在眼里。可以说,魏延丝毫不懂得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所以,当魏延在一线拼个你死我活之际,杨仪还经常利用魏延和诸葛亮在工作中的分歧,数次在诸葛亮面前说魏延的坏话,但幸好诸葛亮是一位名臣,所以没有偏听偏信任何人。 但诸葛亮临死前,颁布了遗诏,而当时只有姜维和杨仪在场,魏延在一线作战。 等遗诏向魏延公布时,魏延对遗诏的内容产生了质疑:认为诸葛亮不可能让一贯做先锋的他变成了断后,而全军都由杨仪统帅。 一向耿直的魏延认为遗诏是杨仪伪造的,公然提出异议。不曾想,这正中了杨仪的诡计。 杨仪以魏延违抗军令,给魏延安置了谋反的罪名,甚至还利用魏延一直信任的马岱借机杀了他。 魏延到死都没有申辩地机会。 文化影视驿站说:“从杨仪和魏延的斗争中,不难看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当君子与小人交锋时,小人总是暂时获胜。究其原因,君子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做事上面,而忽略了人事纷争,给了小人可乘之机。 正如,魏延在做人方面,不懂得谦虚谨慎的道理,相反仗着战功自大狂妄,所以注定失败。虽然,后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了公道话,但冤案已铸成,实属可悲!
  • 东汉汉元帝的老师萧望之于公元前46年永远地走了,他是被宦官势力逼迫自杀的。
    即使事后真相大白,元帝罢免了石显的官位,却也永远地痛失了这位辅导了他将近8年的萧老师。 萧老师是山东枣庄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直到萧望之出生,才开始学习儒家经典。 在“外示儒术,内用老庄”的汉朝时期,作为一介儒生的萧望之被长史丙吉推荐给了当时独揽大权的霍光将军。 萧望之生性耿直,可以说是位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清官。 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因当时的霍光被人行刺过一次,所以无论何人前来拜访都要被搜身,并且袒胸露背地上朝,确保身上不佩戴任何一件兵器。 而当时同样被召见的萧望之,偏偏不吃霍光这一套,还当场直言揭穿霍光并不是像周公那样一心一意地辅佐幼主。 萧望之此言一出,他的官运也开始发生了转变。 所有被霍光召见的儒生,都被委以重任,除了萧望之被安排去做了门神——类似于今天的保安。 就在萧老师遭到众人排挤、嘲讽时,他遇见了贵人——魏相。魏相把他收在部下,做了司礼官。 萧老师做了司礼官后,因为公正廉明、正直无私,其美名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了。 有一年夏天,京城下起了冰雹,就在宣帝这个老板和其董事会成员都不解这场天灾人祸时,萧老师上奏了自己的看法:自古以来有天垂象的说法,现在老天爷发出异常警告,是提示人类要反省自己的错误,说明有人因极度地自私自利而危及了国家的利益。 同时萧老师认为宣帝这个老板应该亲自理政、同时任用贤良方正的人员在朝为官。 当时宣帝刚刚上任,萧老师这一理念与老板不谋而合,于是老板便放手让萧老师处理政务。 没想到,萧老师做得十分合老板心意,一年之内被老板提拔了3次,还升迁到丞相司直——相当于今天的副丞相。 宣帝驾崩后,汉元帝继位。 世界上,万事万物有阳的一面,就会有阴的一面,同样地有善男子,也会有恶男子。 萧老师命中的宿敌——石显出现了。 石显与 外戚史高捆绑在一起,与萧望之等人对立。萧老师多次对元帝告知应罢免石显等人的职务,但苦于元帝刚刚上任,不便施行改革,只能任用小人石显。 同时,在这关机时刻,萧老师还错看一个人——郑朋。 郑朋像墙头草一样,一直见风使舵,刚开始借萧老师的势力来打击石显等人,但当郑朋的不正之风暴露后,萧老师等人开始疏远他了。郑朋因此怀恨在心,开始在外散布萧望之的谣言,以此来倒打萧望之一耙。 谣言的威力发挥成功后,石显一伙有担心会有其他官员来查办,便接着上奏 :萧望之结党营私,要求元帝同意将他谒召致廷尉。 元帝刚刚继位,根本不明白谒召致廷尉就是下狱的意思,便糊里糊涂地签了字。 石显立马派人将萧府团团围住,萧望之察觉事情不妙后,不肯屈就牢狱生活,便服毒自杀。 可怜一代忠臣,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宦官逼死。 文化影视驿站说:“一个出将入相,在位60年的忠臣,竟然因为老板对某个名词的误解,而造成一条人命归天,实属可悲!” 可见,一个人一味地愚忠、刚毅是行不通的,有时还要变通。试想:如果萧老师不自杀,而是想办法让皇帝知晓自己的冤情,由老板亲自主审,或许他可以只受皮肉之苦,但最终解脱牢狱之苦,而获得个富、贵、寿、考命终的可喜结局。
    煮酒论史
  • 平原君门客——毛遂:一个懂得韬光养晦的人才
    2022-05-29
    4跟贴
  • 花老公的钱,买了个2万的包,婆婆处处与我作对
    2022-03-09
    4跟贴
  • 苏东坡著的《黠鼠赋》的微言大义
    2021-12-05
    28跟贴
  • 比“诗仙”李白更厉害的人物是嗜茶如命的他——一代文豪苏东坡
    2021-10-17
    47跟贴
  • 读懂中国文化中的这9条名言,人生就会变得很通达
    2021-09-01
  • 散文:外公的连环画生涯
    2021-07-26
    1跟贴
  • 做人最好的姿态是不讨好、不依赖
    2021-07-18
    3跟贴
  • 一个女人持久的魅力,是做好这5件事
    2021-06-20
    50跟贴
没有更多了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