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记者温迪雅对锦江川菜馆创始人董竹君的采访。

在荧幕前千千万万观众的注目下,董竹君传奇的一生,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映现在人们眼前。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年代,她敢于挑战传统封建礼教,敢于向恶势力周旋,敢于不向命运低头,创造机遇,挑战未来。关于她的传奇一生,请容我娓娓道来。

1.因举债度日的原生家庭,被迫卖女入青楼

在1900年2月,一阵嘹亮的婴儿哭声划破天空,这历史上从此多了一位传奇女子,她便是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竹君的原生家庭是非常贫困的,她的父亲原先是拉塌车的,后来才改拉黄包车,母亲则是别人家里的姨娘。

虽然,董父董母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但他们一直坚信:一个人不读书就没有出头的日子。虽然那个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非常顽固,但董父董母非常喜欢聪明、灵活的董竹君,暗暗下定决心,即使生活再苦也要好好培养她,更希望她学有所成后能嫁个好丈夫,这样他们二老也能安享晚年。

6岁时的董竹君进入了私塾读书。虽然家境贫寒,但董父董母哪怕借债也总能按时付学费,就为了让女儿安心读书。

好景不长。在董竹君9岁时,父亲因常年外出拉车,过度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导致风寒入侵,得了伤寒症。

董父大病以后,因为没钱调补身子,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天天拉车,母亲给别人做姨娘,因受不了气,总做不长。

到了董竹君12岁时,家里更加贫困。不仅搬离了原先的住宅,找了一间在五马路上更简陋的房屋居住,读书费用也没了着落。

1912年的某天,董母忽然提出要董竹君学唱京戏。机警的董竹君问道:“连书都读不起了,为什么却要花钱唱京戏?”

原来,董家当时欠了许多债,几乎全部都是高利贷,利息很大。

真是应了一句古话:贫在街头无人问,富贵深山有远亲。当时在董家生活条件好一点的亲戚,都不肯借钱给董竹君一家。

正所谓:一钱逼死英雄汉。董父董母在万般无奈下,想让董竹君学会京戏后,把她押到五马路靠东那一带清和坊里弄的堂子里去。

那堂子到了晚上很热闹,都是一些做生意的姑娘。董竹君常常听到大人说:“某户姑娘被卖到堂子里去做生意了。”但那时的董竹君年龄尚小,不懂得这里面是做什么的?但总隐隐约约感到,那里面不是一个好地方。

刚开始,董竹君说什么也不肯学京戏,再父亲拍着胸脯再三保证:只是去堂子里抵押三年,期满后一定把女儿接回来。其实,董父母心里苦的不行,当时只有把女儿卖到青楼,抵押的钱才能还清,押当的衣物才能赎回。

董竹君为了孝道,心一软,便答应了。

1913年冬末春初,堂子里派人把董竹君接走了,接到了一个火坑里。

老鸨给董竹君起了个艺名,叫杨兰春。

董竹君被卖到长三堂的第一天,生意异常火爆,接到了许多局票(局票的意思是:叫姑娘的请帖),把水牌都写满了,大约三十几张。老鸨她们非常高兴,但董竹君从不笑,只是天天唱歌,有时候嗓子都唱哑了。

2.结识生命中的贵人,逃出火坑

可能因为董竹君非常红的关系,老鸨还专门派了一位孟阿姨给她梳头、打扮。孟阿姨是一位慈祥的长者,从不发脾气,也一直非常照顾董竹君。

有天,她告诉董竹君:“你这辈子别想再见到你的父母了,你是他们花了三百块买来的,三百块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他们哪里会轻易放走你。你现在年龄小,只能在这里卖唱不卖身,但老鸨拿你当“小摇钱树”,等你发育成人了,就会逼你卖身。就算你不愿意卖身,但大权始终在老鸨手里,都时候她会想尽一切办法逼迫你。孩子,你要想办法逃离这儿,才好啊!”

闻听了这番话,董竹君被惊到了。她开始注意起了周围的人和事物,以便找机会逃走。

董竹君发现来长三堂的客人形形色色,其中有一群革命党人与以前那些地主、清朝贵公子不一样。他们到堂子里来,似乎不是来寻欢作乐的,而是坐在炕上谈论国事的。

在这些客人中,陈七少爷、井勿幕、柳聘农和夏之时这4个人,曾经表示真心喜欢董竹君。

有天,孟阿姨在帮董竹君梳头时,关切地说道:“我听你跟我说的这4个人中,我留心观察下来还是那个夏之时好,他好像真心喜欢你,你自己多注意一下。”董竹君听后,沉默不语。孟阿姨见她没反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又说道:“你要是拿不定主意,以后有的苦啦!”

这个叫夏之时的经常来摆花酒,打麻雀,但他和别的客人不同,从不和董竹君开玩笑。有次,还问董竹君:“你是否读过书?有空应该多看看书!父母怎么会让你流落到这个地方来?你不像是吃这碗饭的人啊!”

董竹君见他问的诚恳,便一一道来。夏之时非常同情她的遭遇和身世,并表白了爱意和承诺可以送她到日本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董竹君怕他说一套,做一套,便试探性地问道:“你有没有太太?”夏之时坦诚到:“有一个,但已得了三期肺病,活不了多久了。”

几番试探后,董竹君对夏之时也有了好感,决定听从孟阿姨的劝告,早日与夏之时成婚,脱离这个鬼地方。

当夏之时提出要赎董竹君时,老鸨提出了3万元的价格。夏之时不仅一一答应了,还付了1万元定金,防止老鸨反悔。

董竹君知道后,又气又恼,气的是:帮老鸨赚了这么多钱,还拿她们当商品一样,卖来卖去;恼的是:不想让夏之时花钱买她,免得以后有把柄在。从此董竹君不再卖唱,而是装病。老鸨对她软硬兼施,见不凑效,便将她关小黑屋。

董竹君趁着看守的人不注意之际,逃离了这个让她恐怖的淫窝,并和夏之时一起东渡日本。

3.拜见公婆,与丈夫初次产生裂痕

在日本求学的几年中,丈夫除了不喜欢她交朋友,对她还是非常好的。但若有人和董竹君多来往几次,便要疑神疑鬼。

1916年,夏之时奉命兼程由日本返回四川,同时让四弟名义上来陪董竹君,其实是怕她爱上其他男人,借此顺便监视她的一举一动。

1917年秋,董竹君读完所有课程后,接到丈夫电报,称:公公病危,要求董竹君立刻回四川老家。

董竹君的婆婆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媳妇,认为她是卖唱出身,有伤门风,叫夏之时去退婚。夏之时与婆婆吵了半天,最后婆婆才服软。

为了不让丈夫为难,取得夏家人的好感,除了做好媳妇本分之外,一切忍耐。

1919年上半年,丈夫夏之时被正式解除军职,从此就在成都闲赋在家。他喜欢赌博,输了钱后脾气越来越坏,经常无理取闹。

1920年底,夫妻矛盾开始产生了祸根。那年董竹君正怀着三胎。某天,勤务兵忽然来催董竹君去打牌。董竹君被催烦了后,刚走到牌桌上,丈夫就开始厉声训斥她不识抬举,董竹君怼了丈夫一句:赌钱又不是什么大事!

夏之时立刻拿起手边的四鸣钟,对准董竹君砸了过去,见没砸到人,又准备拿花架砸过去,被牌友劝住了。

还有一次,在入睡前,Y头给他端洗脚水,他洗完后要董竹君亲自帮他剪脚趾甲,因为忙了一天的家务,董竹君不小心剪出了血。夏之时立刻一脚对着竹君蹬了过去,把董竹君蹬在了地上。董竹君当时心里十分愤怒,但看在丈夫往日待他不错的份上,硬忍了下来。同时董竹君也认识到了:这不是平等的爱,而是丈夫把妻子当成了奴隶使唤。

4.五·四运动启蒙,初次创业,争取女性地位

在五·四运动后,董竹君常在书刊上看到女权、女子职业等问题。她再结合自身经历,更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一个女人经济不独立,无论贫富,女人总没有真正的社会地位。

在1923年到1924年,经过再三考虑后,董竹君向丈夫提出了一个建议: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愿意办女子织袜厂和黄包车公司。丈夫嘴上同意了,可仍旧抽大烟、打牌。

董竹君把家里正屋后面的马厩、猪圈全部拆除,就在这片空地上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门市部设在东胜街,还聘请了两位男师傅,起用的女工都是附近的穷苦人家的孩子。

这种家庭女子织袜厂,当时在成都还是一项创新,这一创新给四川那闭塞的风气带来了一丝曙光。

1926年,董竹君又在隔壁的少城桂花巷租了房子,创办了飞鹰黄包车公司。

每天天蒙蒙亮,董竹君便要起床到公司里。她踩在板凳上给黄包车夫讲话,教导他们怎么样注意保养,避免生病,如何对待顾客,怎样保持车身、车垫干净整洁。

在当时飞鹰公司的制度很多都是创新。比如:当时的社会,黄包车租价很高,而飞鹰公司不仅车租地,修理费和制服费全由公司出钱,拉车的人得病、负伤的医药费全由公司负担,有时付不出车租,还可以像现在的信用卡付款方式一样,免租或分期付款。

1929年春,四川局势非常混乱,通胀十分厉害,币值贬值。董竹君预见到黄包车公司和织袜厂都有倒闭的危险,无法继续经营。董竹君第一次创业失败。

5.敢于争取女权,向大男子主义叫板

为了避乱,董竹君举家前往上海,没想到,上海这座城市成了她做夏太太的终站。到了上海,董竹君夫妇三天为关闭黄包车公司吵,五天为培养子女问题吵。

而真正让董竹君下定决心离婚的是:丈夫的疑神疑鬼。

女儿国琼的钢琴教师张景卿留法途中,寄了一封信给董竹君。此信被夏之时私自拆开,并天天责备董竹君不守信用,还偷偷地与外人来往。董竹君被吵烦了,趁丈夫离开书房之际,撕毁了信件。

第二天,夏之时发现信没了,准备追查信的下落。董竹君怕孩子们受气,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还顶撞了丈夫一句:为什么要私拆信件。

夏之时听到责备的口吻,冲了过去,抬起脚上的长筒马靴,狠狠地踢在董竹君胸前。董竹君往楼下逃,夏之时往楼下追时,还用一个皮箱砸董竹君,却没打中,董竹君往厨房后门逃,逃出了家,夏之时追到厨房拿起菜刀,准备砍她。直到弄堂口碰见了侄子,才被劝住。

经历了种种风波后,董竹君铁了心要离婚,并要求争取女儿们的抚养权,不要夏家一分一厘,也没有其他条件。

1934年,董竹君夫妇正式在上海离婚。

6.为了寻找生存的门路,二次创业

在挣脱了丈夫那大男子主义的魔爪后,一时找不到工作的董竹君,为了生活与孩子们的读书费用,开始当当卖卖的生活。

1930年春末,二叔突然来访,给董竹君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提出了一个建议:开办纱管厂。

竹君听后觉得这建议不错,便将身上唯一的一根珍珠项链和其他物品,共卖了800元。再由二叔到处奔走,邀请小康之家的友人们投资入股,最终以4000多元合资,在上海闸北台家桥创办了不满100多名职工的群益纱管厂。

开办这工厂,董竹君担任了全部的行政工作,还要下车间检查,督工以及外出接头。

工厂开办初期,困难重重。不仅面临着工厂资本不够,资金周转困难,每到发薪时总把人急得半死,还有工头欺负董竹君是个外行,总挑拨她和工人的关系,以此从中两头获利。

这若在未离婚前,有夏家庇护,创办这样一个小小的工厂,当然不算一回事,可现在的董竹君既无经济支援,又无经验与人力,工厂随时有倒闭的危险。

女儿的干爹戴季陶知道了董竹君的处境后,好心送给了董竹君1000元,作为增加资金的本金,还写了一封介绍信,介绍她到无锡纱厂巨子荣德生处去直接推销。

董竹君在发38度高烧的情况下,去见了纱厂巨子,但终因对方没有诚意而终止。

一计不成,董竹君又想到了邀请某银行来投资或者把厂作抵押贷款。但那时候的上海没有女企业家,人们对女人的办事能力有怀疑、不信任,银行投资也以失败告终。

1931年春,董竹君通过了所租房子的二房东庄希泉的介绍,结识了几位从菲律宾马尼拉香烟厂来的股东华侨。

当他们参观了群益厂后,非常惊叹董竹君的经营能力。于是鼓励她去南洋招股扩厂。董竹君在菲律宾呆了一个月,招得了近1万元的股子,终于把厂的规模扩大了。

但不幸的是:群益纱管厂因一·二八事件而宣告破产、停业。

7.义临门,成就锦江川菜馆并成传奇

又一次面临失业的董竹君,直到1934年底,她的人生才出现转机。

在董父逝世前几天,有位叫李嵩高的忽然来访,称:当年看见热点新闻,董竹君独自带着孩子离开夏家,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内心对董竹君非常钦佩,并拿出了2000元作为董竹君再次经商的资本。

董竹君想了几天,决定开一家四川菜馆。有位朋友得知她的想法后,问董竹君:“为什么要搞油米炒饭?”要知道当时的上海,凡开戏院、餐馆、旅馆这类行业的,没有流氓做兄弟,那是自讨苦吃啊!

向来不信命的董竹君,在西蜀餐馆旁,租下了一幢房子,命名锦江小餐。

锦江小餐于1935年3月15日正式开业。开业那天,顾客就把店围得水泄不通,就连厕所旁边也添加座位。

随着顾客的宣传,锦江口碑一传十,十传百,使得饭店每日座无虚席。就连当时的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来吃饭,也得等上很久。

由于锦江天天顾客盈门,引的许多人在锦江附近开饭馆,这些饭馆接纳因锦江坐满而退席的顾客。锦江的人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更具知名度了。友人对董竹君说:“生意的规模如此盛况,应该想办法扩张才对。”

董竹君又怎么会没有想到,但当时她一个弱女子能随着市场情况、政治经济消息、社会风俗等而灵活经营,已实属不易,更何况还有租房子的问题。

杜月笙是锦江的常客,几乎天天来,但他每次来吃饭,只能在拥挤的队伍中,静静地等待就座吃饭。

有天,他发火了,对服务员说道:“生意这么好,怎么不扩充呢?你去告诉老板娘,需要房子我愿意帮忙搞定!”

要知道,杜月笙在当时是一个气场十分强大的人物,少有得罪,锦江便可能明天关门歇业。董竹君却运用了自己的智慧,与杜月笙等流氓头子周旋,最终还在杜月笙的帮助下,租成了几幢房子。餐厅规模比原先扩大了好几倍,并改名为沿用至今的锦江川菜馆。

董竹君一个从旧社会里走过来的女人,在没有门路、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旧上海,不仅立足生存了下来,还创造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她用行动告诉女性,男人可以的,女人一样行,甚至可以干的更好。

有个问题问道:“什么样的经历才能使人脱胎换骨?”知乎上有个高赞的回答:“就是先把自己揉碎成粉,在捏成新人。”

就像有一句流行的广告语:低谷期是让你升级软件的,不是用来恢复出厂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