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苏东坡这大名,总让人觉得如雷贯耳,似乎他的名望已经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了。其实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到老。”苏东坡在年仅10岁时,就表现出了文思泉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豪境界。

《黠鼠赋》是苏东坡10岁时所作的文章。作者通过记叙生活中一件小事,来告诉世人生活中的大道理。作者以小见大,由点及面,通过碰到生活中一只老鼠通过装死来欺骗他,以求保全自己的寿命,这样一则小小的真实案例,来告诉人们具有社会价值的寓意——人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面我们来看这篇哲理深刻,文笔优美的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即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赋的第一段,通过记叙生活中一直狡猾的老鼠因为被困在橐中,眼看自己的小命要被闷死在橐中,或者被困在橐中被苏东坡乱棍打死,正在千钧一发之际,老鼠居然通过装死的方式来欺骗人类,以祈求能逃过一劫。

今天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上最聪明的老鼠智商可以达到50,相当于人类的3岁小孩,这对老鼠来说已经相当聪明了。老鼠惯用装死的伎俩来欺骗人类,然后趁其不备,逃之夭夭。

现在很多作者都愁没素材可写,可古人苏东坡的这篇赋,不禁告诉我们:素材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该赋妙就妙在,作者并不是单单记叙生活细事,如果单单记叙生活趣事,那也只是记叙文,也只能从侧面说明老鼠本性狡诈的生物特征,并不能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也没有多大现实意义。所以作者立刻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来看赋的第二段。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作者表达道:人类是万物之灵,是属于高等生物。佛经也将人划分为六道轮回中的上三品,而老鼠虽然也是胎生,但毕竟属于畜类,属于下三品。

苏东坡也在文中赞扬人类的智慧,人能驯龙擒蛟,占卜问卦,能“参天地之华育”,人能弥补天地间的正气。可作者笔锋一转,犹如银瓶乍破水浆迸,突然从高山之巅跌落谷底,文章气势抑扬顿挫,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忽然反问道:“人既然为万物主宰,智慧如此之高,为什么还会被一只小小的老鼠欺骗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立意,使文章忽而有了深度。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怍。

大文豪不愧是大文豪,这时苏东坡又顺势而为,写下了赋的第三段,也是文章的高潮。

赋的第三段写道:作者闭目养神地思考起了哲学性的问题,并虚拟了一个人对他讲了一大段话,其实这段话是作者慎思、明辨后的感悟。用虚拟的对话形式来写,更能显得文章生动、活泼。

作者不仅总结了自己受老鼠欺骗的原因,其不外乎2点:第一点:作者认为自己虽然博闻强识,但没有明辨思之,没有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众所周知,佛老思想对苏东坡影响深远,佛道两家都讲究明心见性,悟道宇宙真谛。但这个道高深莫测,对当时只有10岁的苏东坡来说实在是太高深了,作者明没有心领神会其中的规律。

就比如:如果作者事先了解了老鼠狡诈的生物本性,就不会被蒙蔽、欺骗,而且以作者的智慧就可以攻老鼠要害为上,而将其消灭。

第二点是:作者检讨了自己犯了“不一于汝,而二于物”的毛病,自己不能像圣人一样心制一处,不被外像所迷惑。作者领悟到了:成功来自于专心致志,而不是三心二意。

作者也表达了更深的观点: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人在潜能爆发之际,千斤重的壁垒都能使它破碎,或者能像武松一样,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但如果精神不专注的话,可能一只小小的毒黄蜂都会给自己惹来麻烦。

这篇短赋,短小精悍,哲理隽永,又不失幽默风趣,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在苏轼高产的作品中,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