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雨滴

儿科医生雨滴

网易号

关注
1.1万粉丝
0关注
400被推荐
IP属地:福建

儿科医生 国家二级营养师

4枚勋章

0-6岁宝宝的私人家庭医生

  • 孩子不愿午睡怎么办?原来午睡和不午睡的孩子差别这么大!
    2023-09-30
    1跟贴
  • 人民日报发文提醒!遇到“隐翅虫”第一反应要用力吹走,不可拍打
    2023-09-30
    4跟贴
  • 纸尿裤选得好,宝宝小屁屁没烦恼!如何挑选一款宝宝满意,妈妈放心的纸尿裤?
    一、大小合身 纸尿裤一般包括 NB、S、M、L、XL、XXL 型号,一岁以内的宝宝长得很快,宝妈要结合每个纸尿裤型号标明的适用体重,合理囤货,否则很容易就给宝宝选择过大或是过小的纸尿裤。 纸尿裤太大了会漏尿,太小了不仅盛接尿液的能力不够,还可能因为过紧伤害宝宝的皮肤。除了确定尺码外,纸尿裤的腰围最好可以调节松紧度,有一定的延展,这关系着不同体型的宝宝在穿着、活动时,能否很好地贴合腰部而且不勒。 二、质感柔软 在宝宝的五官感觉中,触觉是最早建立的。宝宝刚出生时,也许视觉发育不完善,也听不懂大人的话,但是他们却可以通过皮肤来感知外部环境。一些不良的刺激,如不好的纸尿裤带来的疼痛、潮湿、黏腻感,不仅会伤害宝宝娇嫩的皮肤,引起小屁屁变红、甚至被磨破,还会让宝宝情绪焦虑。纸尿裤内表面越柔软,与娇嫩的小屁屁摩擦也就越少,宝宝会更舒服。   如何挑选:在选购的时候可以用脸或者胳膊内侧的比较嫩的皮肤来感受一下, 重点注意纸尿裤的裆部和腰部边缘的位置。 三、轻薄透气 很多新手妈妈容易进入的误区,理所当然地认为纸尿裤越厚就越能吸水,其实纸尿裤的吸收能力和薄厚并没有绝对的关系。纸尿裤薄一些,宝宝不仅能够更加自如、舒服地活动,而且更透气,有助于避免宝宝出现尿布疹、红PP等状况。尤其是在夏天或者特别爱动的宝宝,选择相对轻薄的纸尿裤,会让宝宝更加舒适。   如何挑选:一般单片不拆开的纸尿裤厚度应该在 1厘米以内。关于透气性,可以准备一对玻璃杯,下面的杯子倒入开水,杯口放上纸尿裤,上面倒扣一个杯子。看玻璃杯内壁是否能快速凝结出水珠,如果凝结速度快,说明纸尿裤透气性好。   四、吸水性强,不回渗 吸收性可以说是纸尿裤最基本的指标了,在孩子大小便后迅速地吸收尿液,不回渗到接触宝宝皮肤的无纺布层面,才能保证纸尿裤表面干爽,最大限度的减少尿液、便便对宝宝皮肤的刺激,令宝宝更加舒服,也减少皮疹发生的概率。尤其到了晚上更需要给宝宝换上吸收能力好的纸尿裤,让他能有个安稳的睡眠。   如何挑选:准备一小杯水,倒入纸尿裤的中央区域,观察水吸收进入尿不湿内侧的时间。吸收时间尽量是越短越好,好的纸尿裤在 10 秒内都应该完全吸收。然后可以用手感受一下纸尿裤的内侧的潮湿度,如果水分较多,就代表这款纸尿裤容易回渗。
  • 宝宝发烧,正确的护理和退烧方法是什么?
    温度如果在38.5℃以下,宝宝精神状态还不错,我们就进行日常护理即可。比如:让宝宝少量多次饮水,可以适当洗温水澡,给宝宝擦洗一下。 尽量不要给宝宝穿太厚,之前就有过这样的新闻,有一个妈妈听孩子奶奶的话用了老方法,盖着被子给孩子捂汗,结果孩子出汗越来越多,高烧不仅没退反而越来越严重,整个孩子像是虚脱了,最后家人到医院就医的时候,孩子已经出现严重的身体脱水。 温度如果在38.5℃以上,给孩子服用安全的退热药。婴幼儿常用的退热药成分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并且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一定要仔细看药品说明书,根据宝宝对应的月龄和体重标准来准确用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后果。 我们一直提倡的护理原则基础就是:宝宝怎么舒服怎么来。尽量不要过于纠结于温度是多少,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吃喝都正常。就可以在家观察,做好护理。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差,或者温度很高,也要尽早就医。 如果宝宝小于3个月,或者精神状态差,这时候即使体温是38℃以下,也应该尽早就医。
  • 【节假日带娃必备7类药,建议收藏!】
    1、发热高于38.5℃或者有头疼时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者选择一种即可。 注意:不要混用。 2、流涕、鼻塞 针对鼻塞、鼻涕最好的方法是用生理海盐水洗鼻。 情况比较严重可以用盐酸西替利嗪滴剂、大孩子选择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 注意:不建议使用减充血药,比如伪麻黄碱、羟甲唑啉,不推荐对于6岁以下孩子使用这些药物。 3、咳嗽 只是每天咳嗽几次,不影响生活起居,建议室内湿度保持在55%左右,多喝水或者汤汁之类液体,不需要使用药物治疗。 咳嗽比较严重或者有痰,建议找医生面诊,可以选择盐酸氨溴索、氨溴特罗、乙酰半胱氨酸等药物,必要时做雾化。 注意:儿童禁用具有成瘾性的中枢镇咳药, 如可待因及含可待因的复方制剂。 4、缓解便秘 难于排出的情况,多吃西梅或火龙果、粗粮等高纤维食物,或者喝高浓度果汁,如若不行可以选择乳果糖、开塞露。 5、腹泻 大部分腹泻属于病毒性,建议服用以下药物同时将大便送检,以免出现误诊。 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妈咪爱或益生菌。 注意:腹泻症状持续超过2天,伴有呕吐、体温达39℃、大便中带血及粘液、极度口渴、尿少、口干等应及时就医。 6、外伤用药 碘伏、棉签、创可贴、独立包装无菌纱布等清洁、包扎伤口的物品。 不小心磕破小伤口可以用棉签蘸碘伏消毒,之后创口贴或无菌纱布等包裹。 7、蚊虫叮咬、痱子 使用较为安全温和的炉甘石洗剂擦拭。 注意:不要用于伤口处或者眼鼻口以及头发等部位。
  • 假期带娃出游,如何做好宝宝防蚊?
    国庆长假马上来了,很多家长都计划着带孩子出门玩耍,但此时虽说已经入秋,但蚊虫依然不少,家长们如何才能帮宝宝更好地防蚊呢? 1、物理防蚊 物理防蚊适合家里房间等封闭环境,给家里的各个对外出口、门窗安装纱窗、门帘等,有效预防蚊虫进入室内。 另外,也可以给宝宝睡觉的床挂上蚊帐,准备一个电蚊拍,隔离蚊虫。 2、注意个人卫生 现在外面白天的温度依然很高,宝宝又容易出汗很容易受蚊子的喜爱。 因此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及时洗澡、擦汗,更换衣物,保持皮肤干爽。 3、化学防蚊 带孩子出门就需要用到一些驱蚊产品了。目前市面上的驱蚊产品种类也非常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驱蚊产品有效的主要成分分别是: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柠檬桉油这4种。 家长们认准含有这些有效成分的大品牌,正规厂家生产,经国家批准生产的驱蚊产品即可。
  • 过敏性鼻炎该如何治疗?
    1、首先就是尽量避免让孩子接触到过敏原,比如如果知道孩子对花粉过敏,那就不要让孩子接触到。 2、对于孩子对尘螨等特定过敏的,可以考虑脱敏治疗。 3、如果孩子的症状较轻,可以用海盐水洗鼻子。 4、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 5、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剂。
  • 过敏性鼻炎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1、对小宝宝来说,患上过敏性鼻炎往往容易鼻塞,可能影响吃奶,出现哭闹烦躁的情绪,晚上睡觉时也容易反复惊醒,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到正常的生长发育。 2、有时候鼻涕倒流回咽喉部,造成慢性反复咳嗽,一些医生和家长误以为是感冒,没有对症治疗,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3、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如果患上过敏性鼻炎,也会由于鼻塞、流鼻涕等问题造成睡眠不好,从而导致孩子老是犯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孩子学习。 4、过敏性鼻炎还可引起扁桃体炎、眼结膜炎、腺样体肥大、哮喘等病症。
  • 【怎么区分过敏性鼻炎和感冒?】
    刚换季的这段时间,是我们和孩子身体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生病。尤其是过敏性鼻炎,让很多的家长、孩子都感到头疼,而且很多家长还不知道过敏性鼻炎都有什么症状,由于过敏性鼻炎和感冒都有鼻塞、鼻子痒、流鼻涕等症状,家长们常常容易跟感冒弄混了。 那么,过敏性鼻炎和感冒究竟怎么鉴别? 1、表现不同:虽说普通的感冒和过敏性鼻炎都有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但过敏性鼻炎通常会有阵发性的咳嗽、鼻子痒、孩子爱戳眼睛、流鼻涕。而感冒则伴有比较多的全身症状,比如发热、孩子提不起精神、食欲差等。 2、持续时间:普通感冒的病程通常是在一周左右即可自愈,但过敏性鼻炎的持续时间就比较久,往往会超过10天。 3、是否有过敏史:患过敏性鼻炎的孩子,他的父母往往也会有过敏表现,孩子还可能有湿疹、哮喘的既往史。
  • 【产后真不会怀孕吗?哺乳期宝妈产后11个月怀二胎而不自知,腹痛难忍在医院厕所产女!】
    江苏扬州,一位哺乳期的妈妈由于腹部疼痛被家属送到医院检查。当医生询问这位宝妈是不是怀孕了?宝妈还坚持称自己没有怀孕,但是由于腹痛难忍要去厕所。 谁知几分钟后厕所便有人呼喊:“快来人啊!孩子生厕所了!” 根据医生的评估,这位宝妈的第一胎宝宝现在22个月,应该是在一胎宝宝出生11个月的时候怀上了二胎,足月生产。 可能不少宝妈看网上说的有个“哺乳期闭经法”可以避孕,就认为哺乳期是不会怀孕的。但其实需要满足这个“哺乳期闭经法”的条件是十分苛刻的,而且缺一不可,即便是在所有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也只是有一定的避孕效果。 在此也要提醒大家:刚生完孩子不会怀孕是极大的误区,如果你没准备刚生完一胎就喜提二胎,那么产后同房一定要做好避孕措施。
  • 宝宝为什么会打嗝?
    在宝宝的胸腔和腹腔之间有一层薄薄的肌肉叫做“膈肌”,起到分隔胸腔与腹腔,保护胸、腹腔器官的作用。 除此之外,膈肌也是宝宝呼吸肌的一部分。当膈肌收缩,会使得胸腔扩大,从而引起吸气动作;相反,膈肌松弛,胸腔容量便减少,引起呼气动作。 如果小宝宝吃奶过快或者不慎吞入了一些冷空气,便容易使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使膈肌突然收缩,引起迅速的吸气同时发出“嗝”的一声。
  • 想促进宝宝大脑发育,这样的训练不可少!
    教宝宝对颜色的认知,是培养宝宝认识事物、发展智力、培养美感,不可或缺的启蒙训练。 不同月龄的宝宝,家长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鼓励宝宝认知颜色: 1.0-3个月宝宝 这一时期的宝宝,对黑白两种颜色感觉灵敏。妈妈们可以用对比强烈的黑白轮廓图,引起宝宝的视觉注意。 2.4-12个月宝宝 这个时期的宝宝对红色有最强烈的反应;视觉范围也扩大到1-2米。从这时开始,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教宝宝认识各种颜色。家长可以将彩色玩具,拿到宝宝眼前晃动,激发兴趣。当宝宝注视某一种颜色时,告诉他这种颜色的名称。 3.1-2岁宝宝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食物来增加宝宝的颜色认知。比如给宝宝穿衣服的时候,讲讲所穿衣服的颜色。吃饭的时候,说出食物的颜色等。 4.3-4岁宝宝 这个时候的宝宝通常已经能认识好几种颜色,可以继续教宝宝辨别颜色的深浅变化,以及引导宝宝说出不同色彩给自己的感觉。
  • #你会给孩子打治疗身高的激素针吗?#
    首先,并非所有的性早熟儿童都需要打针!一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单纯追求高个头似乎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价值,在追求审美的路上,不要忽视健康。 更何况,生长激素针也是存在着不少的副作用。据2008年中华儿科杂志发布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就生长激素治疗指出了常见的副作用,包括甲状腺功能减低,糖代谢改变,特发性良性颅内压升高,抗体产生,股骨头滑脱、坏死,注射局部红肿或皮疹,诱发肿瘤的可能性等。 另外,根据新华社的报道,真正需要生长激素治疗的孩子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只需要进行常规饮食、运动、睡眠指导。生长激素分泌正常的儿童是不能注射的,否则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问题。 所以,广大家长们可得注意了,别为了盲目追求长高而不顾后果,这反而可能会害了孩子!
  • 【保护孩子视力,家长们平时可以做些什么呢?】
    1.增加户外运动 孩子在户外运动时眼睛需要在“远距离”和“近距离”焦点之间来回调节,可以锻炼孩子的眼部调节能力,避免在室内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有研究表明,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可以降低孩子近视率。 2.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过度 看电视、看书、画画、写字等都需要宝宝近距离用眼,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过度都会损害宝宝的视力,不是说只有看电子产品才是。家长们要注意看书、画画等,最好每隔30分钟让孩子休息十分钟,合理调节。 3.培养孩子良好的读写习惯 小朋友一般比较贪玩好动,看动画片、绘本的时候经常坐着坐着就躺下了,各种姿势变换。家长们应该注意以身作则,从小就教导孩子培养一个良好的读写习惯。书本、电子屏幕距离不能太近,坐端正背挺直,不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等等。 除此之外,家长们还要注意平时少给孩子吃甜食,甜食会大量消耗体内的钙元素,升高血糖,从而改变眼睛晶体渗透压导致近视。平时适当给孩子补充一些维生素、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A、B、C、D等,对保护视网膜、巩膜都有益处。可以多给孩子吃些鱼、肉、红萝卜、玉米等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 近视是不可逆的,一旦近视就没有办法提升,保护宝宝的视力平时还需要家长多注意。
  • 男性也有“生育终点站”!备孕可不是准妈妈一个人的工作
    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生育、备孕不仅只是女性的事儿,其实男性也有最佳生育年龄!“种子”质量如何,直接会影响宝宝的各方面。 虽然目前医学界还没有统一定论,但一般认为25~35岁是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龄,40岁以上称为“高龄产夫”。不过高龄不代表不能生育,只是会增加各个阶段的影响。 年龄越大越难受孕! 相比于女性,男性虽然一生都在源源不断的制造精子,但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子的质量也在逐渐降低。精子的活力不好,女性受孕的概率自然就大打折扣。 年龄越大越难保胎! 怀孕后流产,很多男性都会认为是女性的“肚子不争气”,所以保不住孩子与自己无关。但实际上,胚胎的发育情况与男性的精子质量也密不可分,取决于男性精子DNA的碎片率。当精子DNA遗传物质破碎严重时,胎停、流产的概率就会大大升高。研究表明,男性超过40岁,精子DNA碎片率高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父亲的年龄越大,越影响胎儿的健康! 《英国医学杂志》曾经指出,父亲的年龄越大,新生儿的早产风险就越高,新生儿总体评分越低。当父亲年龄超过45岁时,新生儿早产的风险增加14%,癫痫的发病率也增加18%。 父亲的生育年龄越大,后代患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风险也更高。 事实证明,男性可能没有生育终点,但和女性一样也存在最佳生育年龄,精子的质量和宝宝的各方面健康息息相关。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的临床营养科徐仁应主任与妇产科赵卫秀主任曾经携手合作,耗时两年,收集分析了1810名新生儿和父母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备孕期爸爸的体重直接影响新生儿的体重,准爸爸的体重越重,新生儿的体重就可能越重。 简而言之,备孕并不是准妈妈一个人的工作,准爸爸也同样责任重大。
  •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生小孩了? 先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娃生下来拿什么养?谁来照看?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有9.64亿人,而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只有7200万人。 不说月收入2000以下的,就算是月收入在5000~10000元左右,在如今也只能算是个普通的工薪家庭,这样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还背负着房贷、车贷,子女的教育、老人的医疗、日常的开销...说句难听的,能养活自己就已经不易了,还怎么再去负担一个“吞金兽”? 而且,娃生了谁来照看,也成了很多年轻夫妻共同的焦虑! 如今的年轻夫妻多是双职工家庭,夫妻都得上班,生了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精力照看,往往只能交给托儿所或者请家里的老人帮忙照顾。 但就目前而言,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托育机构是属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根据国家卫健委的相关数据,我国0至3岁婴幼儿的入托率只有5%左右,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而将这么小的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来照顾,也实属无奈之举,很多年轻夫妻也并不放心。毕竟老人们的养育方式往往比较糙,孩子能吃饱穿暖就行,往往忽略了孩子心理上的发展和各方面技能的提高,对于一些科学的育儿理念更是一问三不知。 但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年轻人想要获取一些育儿信息实在太简单,可获取的信息越多,看待育儿问题的角度越全面,在决定养育孩子前顾忌也就会越多,在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方案之前,不少年轻夫妻只好选择拖延。
  •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远离是非地:既然我们知道蜱虫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在草地、树林、山区野外等区域,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少在蜱虫活跃季带孩子去这些地方,或是避免让孩子长时间在这些区域停留坐卧。 2、全副武装:如果需要带孩子去这些地方踏青、郊游之类,那么最好给孩子穿上长袖衣裤,别穿凉鞋,扎紧裤腿和袖口。 3、穿浅色衣服:家长们可以选择给孩子穿表面光滑的浅色系衣服,这样一来方便查看是否有无蜱虫附着,二来蜱虫也没那么容易粘附。 4、化学驱虫:带孩子去到野外,驱虫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含有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柠檬桉油等化学成分的驱虫产品都对防蜱虫有效,家长可以酌情选择。同时也可以考虑将野外用的外衣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5、及时检查清洁:野外活动结束回来后,应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是否有无蜱虫,及时给孩子换衣服洗澡,如果有携带宠物的,也应一并检查。
  • 夏天户外,千万小心这种夺命虫!
    蜱虫,又有夺命虫的别称。 被蜱虫叮咬后不仅容易引起过敏、溃疡或是发炎等症状,更严重的是,它还可能传播多种疾病:森林脑炎、兔热病、蜱传回归、热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等等。目前已知蜱虫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 虽说并不是所有的蜱虫都可能携带病毒,但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一万只怕万一,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概率,我们也应尽量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毕竟万一要是不小心让孩子中招了,不仅宝宝难受,当家长的看了更揪心,何况蜱虫感染严重者还可导致死亡呢! 通常蜱虫的活跃时段一般是在4月到10月,生活环境多以森林、灌木丛、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居多,好发于山区、丘陵等野外环境。蜱虫的活动有两个高峰,主峰通常是在每年的6-7月,次峰则是在8-9月。不过在一些较为炎热的地区,一些种类在秋、冬、春季也会有活动。 如今正值盛夏,第一波蜱虫的活跃季明显已经到来,每年的这个时候,也总能在新闻媒体上看到不少被蜱虫咬伤住进医院,搬进ICU,乃至不治身亡的病例。这里也提醒家长:带娃出门一定要做好防护。
  • 【一组女性生育力与年龄关系图表,告诉你为啥“生娃要趁早”?】
    有一点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生育机会也在悄悄流失。 通常来讲,女性的生育能力与其年龄增长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生育能力会逐渐下降,特别是对于35岁之后的高龄产妇,这种能力下降得会更为明显,而且这还是不可逆的。 网上之前就有一份数据图表是关于年龄对妊娠的重要影响,大家可以看看,参考参考,对于想要宝宝的女性,记得最好不要错过最佳的生育年龄哦! 从数据图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女性的生育能力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且对于35岁的女性,拥有健康后代的机会仅有25岁女性的一半。除此之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孕的发生率也会随之升高。 更重要的是,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其流产率也会随之提升,胚胎停育的发生率更是明显上升。 相关研究认为:导致女性生育能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女性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方面机能渐趋老化,卵泡发育数量会逐渐减少,且卵子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卵细胞内线粒体DNA也可能随之发生改变等。而目前的辅助生殖技术尚不能完全扭转这种因年龄因素导致的不孕和流产。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