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春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作者:慌了个张
为什么想到这个话题,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又看了一遍陈丹青在浙江大学读书分享会的视频。陈丹青讲了一个提问的细节,《文学回忆录》P234页,“上次我(即木心)说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塔尖,曹立伟立刻问:那么陶渊明呢?这一问问得好。我当时的回答是:陶渊明不在中国文学的塔内,他是中国文学的塔外人。”
陈丹青补充说的意思是,木心肯定曹立伟的那一问,是提醒,是诱导,是机缘,否则好东西(蛰伏在头脑中)就出不来。陈丹青现场的说法,木心认为陶渊明是在中国文学塔外散步的人。二是重看梁归智的红学专著《红楼梦探轶》,前三篇探轶文章都是讲探春远嫁,分别是:《探春的结局——海外王妃》《海内王妃还是海外王妃?》《“放风筝”的启示》。没想到探春远嫁问题,梁先生研究得那么早,那么透彻,那么详尽,四十多年亦不过时,叫人敬重叹服。
梁先生离开我们将近五年光景,这期间红学在发展,人们对探轶的兴趣不减。摆在我们面前两条路:一条是继承,照着讲;一条是发展,接着讲。我也是看了梁先生的探轶,非常赞同他的探轶分析及其结论,由此受到启发,试着为探春远嫁话题之未尽事宜作一点补充。
01
探春“册子”画上放风筝的“两人”是谁?
这个问题是张庆善的《探春远嫁蠡测》一文提出的,为梁归智所“肯定”的,认为这“两人”是贾政和王夫人,并证以《分骨肉》曲子中“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说“这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
我看着不像,两位专家未见其分析,略显草率。
假如曹雪芹原著有配图,画着这幅两人放风筝的画,我们或可看出这“两人”是男是女、是大是小、是什么表情,现在就像猜谜一样,也不知道两人放风筝与大海大船一女子掩面泣涕是一个画面还是两个画面。一个画面的话,则可以通过“分骨肉”“告爹娘”等可以猜出那放风筝的“两人”与大海之中那艘大船上掩面泣涕的“一女子”是什么关系。
两个画面的话,则可以看作是探春人生的两个重要阶段,从跟姊妹们放风筝(两人中必有一人是探春)到后来远嫁海外,是其人生的分水岭和命运的转折点。所以,那放风筝的两人可能是探春和她的丫鬟翠墨(参见第七十回书)。
若是一个画面,那就可能是挥泪告别家人,这种情况下可能是爹娘两人与探春。
探春的爹是贾政没的说,但她的娘是赵姨娘即生母,而王夫人只是她名义上的母亲即嫡母。所以,我猜那放风筝的两人是贾政和赵姨娘,那才是探春的亲爹亲娘,在骨肉分离、再难相见的情况下,跟探春最利害相关的应该是这两个人。
探春平时对王夫人的尊重是出于法统和需要,因为她是庶出,不得不这样。细读第五十五回书,探春坦言并没忘赵姨娘,要是有人欺负,她还要替赵姨娘出气的。
探春只是气赵姨娘糊涂,不会帮忙,净给添乱。毕竟是赵姨娘肠子里爬出来的,到了生离死别之际还能计较那些个鸡毛蒜皮的事吗?如果探春是风筝,那么牵引她命运的是两条线,一条是她攀扯的王夫人那条线,一条是攀扯她的赵姨娘那条线。
所以87版电视剧《红楼梦》,探春远嫁,送别的人群当中除了哥哥宝玉外,其他人都是女眷,哭得最伤心的是赵姨娘。因为她满心想着探春“出了阁”后“额外照看赵家”,如今长了羽毛,“只拣高枝儿飞去了”,再也照看不到,指望不上了,岂不连肠子也悔青了?
由此看,那两人要么是贾政和赵姨娘,要么是王夫人和赵姨娘。
贾政和王夫人对于探春是一个概念,都是需要,而非由衷的敬爱。贾政称赞过宝钗黛玉,却没有单独表扬过探春一次。宝玉那次说探春做鞋,也不敢当着贾政面说“三妹妹”,怕老爷不高兴,被批评说“何苦来!虚耗人力,作践绫罗,作这样的东西。”
02
探春的风筝最后不是放的而是断了线的
李纨说,放风筝是放晦气,代表着什么灾呀病呀的一阵风都去了,人就好了。探春放风筝,原本也是如此。“探春正要剪自己的凤凰,见天上也有一个凤凰……”众人不叫她剪她的凤凰,后来又见一个门扇大的玲珑喜字带响鞭,三个风筝绞在一起,“三下齐收乱顿,谁知线都断了,那三个风筝飘飘摇摇都去了。”
这说明,探春远嫁是意外造成的,迫于无奈。
回头再看第七十回末放风筝一节,大有深意,这是大观园女儿们长大出阁该嫁人的信号。只隔了一回,到第七十二回就有官媒婆朱大娘“因有什么孙大人家来和咱们求亲,所以他这两日天天弄个帖子来赖死赖活。”这位孙大人就是孙绍祖,求的是二小姐迎春。这一回后面又提到,贾琏向林之孝说:“前儿官媒拿了个庚帖来求亲,太太还说老爷才来家,每日欢天喜地说骨肉完聚,忽然就提起这事,恐老爷又伤心,所以且不叫提这事。”
根据内容来判断,这两处说的应该是一回事,都是官媒婆替孙绍祖求迎春事。
直到第七十七回才提到,王夫人因“又有官媒婆来求说探春等事,心绪甚烦”。解读这几处官媒婆求聘之事,有一个重要参照,就是“来旺妇倚势霸成亲”,这是一个对照。
在贾府有脸的奴才倚势欺人、强霸成亲,这是典型的窝里横。可是对外呢?轮到贾府的主子小姐,却被人挑挑拣拣。
孙绍祖求聘迎春,实际上等于索人抵债。探春这边,可能就出现了凤姐讲的被人挑庶正了,因为贾家今不如昔,或许元春已经失势,所以王夫人才心烦。否则女大当嫁,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何至于就论到心烦上呢?
风筝断了线,说明求聘之事必有周折。探春婚事可能就是这样。第五十五回,凤姐早就有言在先:“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将来不知哪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哪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
人家挑庶正,王夫人心烦,探春受委屈,求聘之事就僵持着,一时没个结果。及到海外和番,派到贾家,王夫人等人可能还于心不忍,但探春却挺身而出,主动远嫁。一方面是为父母分忧,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因为海外岛国不懂得也不挑剔什么庶正,倒遂了三小姐的心,真是死也乐意。
这就是“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一次是探春挣断的,怪不得父母狠心抛弃,当然也是被逼无奈。
03
两个王妃可以有
第六十三回书,探春伸手掣了一根签出来,自己一瞧,便掷在地下,红了脸,笑道:“这东西不好,不该行这令。这原是外头男人们行的令,许多混话在上头。”众人不解,袭人等忙拾了起来,众人看上面是一枝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
元春当了贵妃,探春可不可以当呢?理论上讲,当然可以的。君不见历史上,汉朝有赵飞燕赵合德姊妹同伺汉成帝,南唐有大周后小周后姊妹同嫁后主李煜吗?但探春没有走选秀进宫的路线(皇帝倒不挑庶正),所以这个可能性就不存在。那就只有到外国去当王妃的路子了。至于会不会是国内藩王、郡王的王妃,这绝无可能。元春都不是嫁的,而是通过选秀入宫当女史一步一步熬上去的。探春一步登天,嫁个王爷?显然她也没有这个命。那就剩下为国和亲、嫁到海外一条路了。
探春远嫁和番有迹可循
除了探春的判词、曲子、画、灯谜、放风筝等逗漏她的命运结局外,书中还有其他线索。
宁荣二公之灵说贾家赫赫扬扬,已历百载。实际上是暗示国朝也到了百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流露出那“末世”的景象了。
第一回“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
第四回“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边境上已经不安定了。
而最大危机是来自东南沿海地区。第六十六回薛蟠同伙计贩了货物到了平安州界,遭遇强盗打劫。平安州都不平安了。贾琏二赴平安州时,“偏值平安节度巡边在外,约一个月方回。”
这说明,平安州边境上闹得厉害。而平安州正在南安郡王的领地范围。
或有可能,皇帝命南安郡王挂帅抗击外敌犯边,结果出征不利,损失惨重,朝廷无力征讨,只好和亲。但这事关乎国家体面,都是心知肚明、秘而不宣的。南安郡王家也没有成年女儿,或有也舍不得,于是就想起贾家的小姐。
这就是贾母八十大寿那次,南安太妃、南安郡王亲来贾府不可告人的目的,贾母思之再三,让亲戚湘云、宝钗、黛玉也搪塞不过,只好叫探春出来陪着。南安太妃走的时候,说身上不快,跟贾母解释“今日若不来,实在使不得,因此恕我竟先要告别了。”南安太妃跟贾母这么客气,为什么非得要来,实际上是来为自己认“女儿”的,为下一步和番作准备,物色人选。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基本上是采取这个思路拍摄的,所以探春远嫁送别人群中最耀眼的就是南安太妃,牺牲了贾家的女儿,为南安郡王挡了一场横祸。
04
探春及其丫头名字的寓意
贾家四春,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思春丫头,抱琴、司棋、侍书、入画,代表她们琴棋书画的才艺。
其实,还有更深的寓意。
比如元春,生在正月初一,立春这天,占了春字,实际上是被占。她丫头抱琴,这琴,何尝不是擒呢?元春被皇家牢牢地擒着。比如迎春,她迎来的哪是春啊?是孙绍祖之凶恶。她丫头司棋,这棋,何尝不是欺啊?比如探春,她探的哪是春,而是险。她的丫头侍书,这书,不正是输吗?因为打输了才不得已和亲。比如惜春,她惜的是她的命,诚如她讲的“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她的丫头入画,这画,我看是点化的化,所以才入了佛门。
微信:dongzhu1968
邮箱:hlmyj001@163.com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