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妖妃晴雯

——洞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妖娆桀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极为特别的存在

比起《金瓶梅》的张扬犀利,《红楼梦》对当时的体制和主流意识形态要温和得多,也谨慎得多,在主题设定上,只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

这摆明了就是只为闺阁列传,绝不涉及时局的意思,求生欲是很强的。

但晴雯是个例外。

晴雯的形象设计,带有浓厚的传说中的"妖妃"特质。她的张扬与不羁,使她成为大观园中极为特别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经典的就是撕扇。

事情发生在第三十一回,回目叫“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千金一笑”是个常用成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只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终于导致亡国。

正文里则是这么写的:

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

宝玉所谓”你喜听那一声响“,虽然谈的是砸杯盘,但前后文贯穿,自然是撕扇的声音。

喜欢听撕东西的声音的名人,当然是夏朝亡国之君夏桀的宠妃妹喜,该女平生所好,是爱听”裂帛“,也就是把丝绸撕破的声音。商汤灭亡夏朝后,妺喜与夏桀同奔南巢(今安徽巢湖西南)而死。

从回目到正文,晴雯对标的,一个妹喜,一个褒姒,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妖妃。

写得妖娆、桀骜,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象征意义。

唯恐担心读者看不懂,所以又在后文特意写了晴雯针戳坠儿的情节,进一步凸显了晴雯的强势与"狠毒",来引申传统中对妖妃的刻板印象。

先抑后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亮丽的风景

这是很有意思的写法。

晴雯的形象明显参照了妖妃的特质,但她的性格却与传统的妖妃形象形成鲜明反差。

在《红楼梦》的叙述中,晴雯并未与宝玉有任何逾越伦理的私情,她的言行举止更多是一种纯粹的情感流露。

宝玉对晴雯充满偏爱,作者也对晴雯充满偏爱。

无论是她的机智、她的坦率,尤其是她病中补裘时的大勇,都被刻画得格外动人。

这种偏爱,以先抑后扬的方式表现出来,实际上是在告诉读者,晴雯一切形式上"妖妃"的表现,并不能导致她是妖妃的事实,她有操守,能检点,光明磊落且敢于表达自我,她的美丽与性格,让她成为宝玉身边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

但这没有用。

单单是”妖妃“的这些形式,已经使她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有限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女性的刻板偏见与苛刻要求

晴雯在大观园中,无可避免地引发了其他丫鬟与老妈子的妒忌。糟糕的是,这种妒忌并不仅仅针对晴雯的容貌与才华。

在大观园这个封闭的环境中,晴雯凭借着她的能力与宝玉的偏爱,客观上确实获得了超越其他丫鬟的待遇与地位,更不必提身处底层的婆子们。而这种不对称的分配,则直接挑动了群体中对公平与平等的敏感神经。

事实上,扇子莫名其妙被晴雯撕坏的麝月,未必就真的喜欢这个场景。她脱口而出的评价是”造孽“,不满的态度是很明显的。

但宝玉宠晴雯,麝月自然不敢扫兴。

问题在于,资源总归是有限的。

晴雯撕了扇子,就有人用不到;

晴雯偷懒,别人就只好多干。

其他丫鬟与老妈子对晴雯的敌视,实际上折射出整个贾府乃至传统社会中,弱势群体对有限资源分配的焦虑与不满。

所以,晴雯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集体心理与阶层矛盾的一种体现。

晴雯最终被驱逐,不久病逝,这是她悲剧命运的高潮,也是整部书中最不忍卒读的情节之一。而王夫人驱逐晴雯的理由,一部分是对晴雯的美貌感到不安,认为晴雯的存在可能会对宝玉产生不良影响;另一部分,则是她亲眼看见晴雯责骂小丫鬟,这个行为被放大为“不安分”的证据。

在王夫人眼中,晴雯的存在象征着对家族秩序与道德规范的潜在挑战。而晴雯的命运,也由此成为整个传统家族制度对女性的刻板偏见与苛刻要求的缩影。

拨乱反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挑战传统对妖妃形象的负面印象

恰恰是在这个层面上,作者试图通过晴雯的命运,来挑战传统对妖妃形象的负面印象。

历史上的妖妃,往往被视为祸国殃民的象征,但实际上,这种印象更多是后人为政治目的而塑造的偏见。书中晴雯的悲剧命运,正是对这种偏见的深刻批判。

作者试图用晴雯的形象,隐喻地指出,所谓妖妃,并非道德败坏之人,甚至可能是拥有正直与善良特质的好人。妖妃的悲剧,更多是源于权力结构的不平等与对女性的压迫,而非她们自身的问题。

作者对晴雯的同情与悲悯,是他对妖妃形象进行人性化重塑的拨乱反正。他试图用客观的笔墨告诉读者,历史上的妖妃,可能和晴雯一样,是被冤枉的。

以禁效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公正性的担忧

是的,作者确实触摸到了这个问题,他也努力做出了各种展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但真正能解除这个悲剧的,恐怕还得是当代人。

事实上,妖妃也许真的是被冤枉的,但妖妃形象之所以在历史上被反复丑化,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皇帝作为国家资源的掌控者,其个人情感被视为公共利益的威胁。

简单说,皇帝不配拥有人的情感。

儒家文化不单反对妖妃,也反对太监和外戚,还反对藩镇,反对武将......

总之,反对除了皇权及其直属的文官系统之外的一切其他力量。

这是基于对公正性的担忧。

因为一切资源和利益的分配,都来自于,且仅来自于皇帝的权力。

皇帝的权力太大了,大到他不能有人性。

这就是天家无私事。

而要防备皇帝有私事,首先就是要防备皇帝有私心。

最大的私心,当然是爱情。

但要彻底杜绝皇帝的人性,这怎么可能做到呢?

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把潜在的妖妃清除掉,就算赶不走,也要拼命骂,以禁效尤,

然而,这种对皇帝个人情感的压抑,却让许多无辜的女性成为牺牲品。

当个体的情感与人性被视为威胁时,怎么做都是拧巴的。

晴雯在贾府权力结构中的困境与挣扎,很可能是历代妖妃早期的真实写照。而当妖妃真的在文官众口一词的诋毁下,在后宫中的血腥倾轧中一路披荆斩棘脱颖而出的时候,她们的心肠也就变硬了,曾经的活泼变得深沉,曾经的爱情也难免变成心机。

一路上的屈辱和隐忍,则变成了旁若无人的肆无忌惮和极端疯狂。

人是会变的,因为人是会被重新塑造的。

赵姨娘也是年轻时候过来的,也曾经是宝玉口中的珍珠,而她最想做的,则是谋害宝玉和凤姐。

一个是可能性最大的继承人,一个是当今的当家人。

妖怪都是人创造的,妖妃也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订阅本号

光顾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