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县城,医院的精神科,挤满了“神经兮兮”的青少年,大都是中学生。
“每个月都有二三十位中学生就诊,不少人多次来看病。”
这些“学生病号”,不乏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和各种类型的精神崩溃者;
还有不少人,由于“厌学”,被家长视为“发了疯”,押送到医院,希望医生能够治好。
而所谓的“治好”,就是恢复近乎变态、苦如牛马的学习。
五点左右就起床赶往学校,晚上十点多才放学,平均每天在校时间超过17小时。
堆积如山的作业和考卷,无止无休地扑面而来,仿佛连呼吸都是多余的,纯属浪费学习时间。
如此日复一日,往往两三周甚至个把月,才放假一天;
而这一天“假日”的作业,起早贪黑通宵达旦也做不完……
这个位于华北的县城,由此登上新闻,引发各界关注。
然而,这仅仅是那个小县城的问题吗?类似的地区,究竟还有多少?
尤其是,即使不惜榨干自己的青春,终于考上心仪的大学,之后又能如何呢?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有多少长期失业,或者,像范进一样,年复一年地报考公务员或者事业编,几十人、上百人竞争一个薪酬并不高的岗位?
正如当代作家周小宽所言:这是一个“从小打鸡血,内卷到魔怔”的时代;
或者说,简直就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制造大量精神崩溃者的残酷生产线”。
“对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环境难以改变,但至少,自己不要逼迫自己太甚——这也许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周小宽的这本书,名字叫《不如努力爱自己》。
据报道,那个华北小县城里,被送到精神科的“中学生病号”,其中一些人的症状是“厌学”。
他们从小就是被师长寄予厚望的鸡娃,考到当地的重点学校,接受地狱般的“精英教育”。
曾几何时,他们按照师长的期待,日复一日起早贪黑做题、做卷子,仿佛做题机器。
但是,忽然又一天,他们厌倦了这种“牛马不如”的日子。
有人开始在课堂上打盹,或者半夜十二点还没写完作业,就趴在桌子上睡觉,“屡教不改”;
有人变得“皮皮踏踏”:
以前考试偶尔低于全班前三,就恨不得抽自己一顿耳光,此刻对成绩好坏不再上心,“爹妈急得要死,孩子却像个没事人”。
还有人逃课打游戏,或者一整天对着作业发呆不动笔:“我受够了,不想学了!”
这些不肯再做鸡娃,索性“摆烂”的半大孩子,被贴上“精神失常”的病理化标签,送到医院。
可想而知,医生大概也束手无策,唯有暗自长叹……
书中也谈到了此类现象,作者认为,这样的孩子,的确遭遇了严重的精神创伤;
或者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不堪重负、心理崩溃坍塌。
但同时,其“厌学”、“摆烂”的行为,也包含着自救的本能。
“他们无力爬出火坑,所能做的,唯有不再主动为正在烈火焚身的无底洞,积极主动地添柴加薪。”
相比“厌学”者,那些依然开足油门疯狂做题的“好学生”,更像是狂人、疯魔。
然而,谁能够拯救他们呢?
鲁迅在百余年前的大声疾呼的“救救孩子”,至今毫不过时,依然堪称长鸣钟。
县城精神病院的孩子,也有一些,是真正的精神崩溃、精神失常。
焦虑、抑郁、强迫行为、双相情感障碍,乃至厌食症或者暴食症,不一而足。
这样的县城,恐怕在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冰山一角。
你我身边,还有多少“被活活逼疯”的孩子?
在书中看来,更可怕的是:
其实早经“疯了”,但貌似“一切正常”,并且不断疯狂地“往前冲”。
对这类人而言,一些在旁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挫折,可能成为突然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曾有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刚满18岁,在高考前夕跳楼自杀。
他在遗书上说,自己的“二模”成绩不如“一模”,总觉得接下来的高考成绩,也会照此趋势下降,无缘顶级学府,愧对父母老师……
还有些人,从小是鸡娃,一路“过关斩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但在貌似一帆风顺的盛年,却突然崩溃。
论“铁饭碗”,老大无疑是公务员、事业编,其次,是通过了“非升即走”、得以终身化的大学教职。
然而,青壮年公务员和高校学者中,抑郁症患者,逐年增多,甚至莫名其妙寻短见。
究其原因,很可能如书中所言:
他们在过去漫长的内卷,和疯狂的内耗中,已经把自己的心理能量榨干。
而且一直没有发现,没有治疗,日常生活就像驾驶着内部零件破烂不堪的战斗机,不断在清空乱流中颠簸……
相比之下,那些十几岁就暴露出精神问题的中学生,也许是幸运的,有望从此悬崖勒马。
书中将当今,称为“大内卷时代”,这是我们普通人所难以改变的现实。
然而,我们至少可以尽量营造一些自我关爱的小环境,至少可以不要“自己往死里卷自己”。
爱自己,虽然是人之本能,但往往从小就被打压,导致我们“失去本心”;
甚至需要重新学习,需要下一番功夫,重新掌握爱自己的技能。
书中给出三条建议:
第一,无论什么人,如果对你的赞美或者“爱慕”,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而是针对你的外在因素,比如分数如何、挣钱多少、地位怎样。
你千万不要当真,甚至不妨在心里不断默念“放你的屁吧!”
这样,就能让你少一些“活在别人眼光里”的自我束缚。
第二,可以经常默念以下几句“咒语”:
老天饿不死瞎麻雀;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子不在乎,难道谁还能咬我不成?!
这样,就能把身外名利,看得淡泊一些,给自己的内心减负、降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心理不适,也可能是疾病,不要默默硬扛,一定要找人倾诉,最好去看医生。
“世界越险恶,越需要我们自我关爱、自我救助。至少,我们不要异化成为自己的刽子手,在社会压力的酷刑之外,继续杠上开花,向自身的致命部位补刀。”
仔细想来,令人无比悲哀。
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怎样?
书中的这些金玉良言,值得我们引以为诫、反躬自省。
请在右下角“点赞”“在看”
第一时间阅读文章
好看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