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31日讯林林(化名)今年15岁,自从去年因为急性肠胃炎住院后,妈妈心疼他,给他买了部手机。结果,他就彻底迷恋上了手机。整天黑白颠倒地玩游戏,还缠着父母要钱买游戏里的皮肤。父母不给,他就偷偷拿奶奶的钱。爸爸被他气得血压都高了,说再也不管他了。可林林却变本加厉,彻底不去上学了,整天躲在房间里,不吃饭、不洗头、不换衣服,连窗户都不开,一进他房间,各种臭味混合在一起,熏得人想吐。有一次,奶奶趁他不在家,进他房间帮他清理垃圾。结果他一回来就火了,对着家里人一顿乱骂,说家人不尊重他的隐私,践踏他的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与本文无关

对此,纽扣家庭教育集团心理咨询师王慧老师进行了以下分析和指导:

原来,是妈妈太“过度共情”孩子了。自从林林从出生以来,妈妈总是把林林放在第一位,尽力满足他的每一个需求,为他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特别是在林林生病期间,妈妈出于心疼和愧疚,对他几乎达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每当林林提出要求,无论是否合理,妈妈都会第一时间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尽力去满足他的每一个要求。她以为这样就是对他最好的爱。然而,这种无条件的满足与溺爱,反而让林林失去了自我约束和责任感。他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家庭的付出和他人的感受。对于林林的情况,王老师提出以下建议:

1.设定明确界限,不再过度共情

好的共情,不是非得去认同孩子的某个行为,而是理解这些行为、情绪的发生。不大题小做,忽略孩子;也不小题大做,过度关注孩子的情绪。共情是相互的。不是家长单方面努力扮演。

2.帮孩子从低级快乐中脱离出来

孩子之所以会沉浸在玩手机、打游戏的快乐中,是因为能获得“即时满足”。这种快乐是即时的,无需太多努力,只需他投入其中,就能体会到快乐的,而孩子更需要的,是做“延时满足”的事情,比如读书、运动等等,这种只有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才能取得成绩,收获成就感。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学会对自己负责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一个孩子只有对自己负责,才会对家庭负责,将来对工作负责,对社会负责。

(本文系真实案例,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闪电新闻记者 郝彬洁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