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大决战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战。

此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我军取胜,则南线战场基本上尘埃落定,蒋军在长江以北的主力集团基本上不复存在,我军饮马长江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此战若敌军取胜,我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必将遭受重创,不仅被大别山拖瘦的中野刘邓大军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元气,兵强马壮的华野也将需要很长时间休养生息。更严重的后果,则是一片混沌的南线战场,未来的前景更加不明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幸运的是,华野、中野倾尽全力集中60万大军,战胜了敌军徐州“剿总”、华中“剿总”东拼西凑纠集的80万大军,在近代军事史上书写了一个神话。

但是,有些“事后诸葛亮”认为:

如果武汉的白崇禧出山,或者有些本事的黄埔一期悍将杜聿明全权负责淮海决战(他们所说的“徐蚌会战”),中原战场鹿死谁手犹未可知,粟裕和刘伯承大概率会输掉这场生死攸关的大决战。

白崇禧出山,或杜聿明指挥,真的可能撬动战局走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淮海战役示意图】

前一种说法认为,“小诸葛”白崇禧出山,敌人就能取胜。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白崇禧的华中“剿总”一旦投入全部3个兵团的兵力,中原战场两军角逐的天平,就会明显向着南京一方倾斜,因为华中、徐州两大“剿总”的总兵力超过百万。

淮海战役打响之前,敌我双方的全国态势是这样的:

北线战场,华北军区25万大军,还不足以压住拥兵50多万的傅作义,华北敌军真正惧怕的,其实是刚刚打完辽沈战役,预计要休整一两个月的林罗东野百万大军。

林罗麾下的东野固然是我军最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但在敌军看来,短时间还不会投入关内,几乎不可能马上和聂荣臻合力来围攻傅作义,更不可能进入更远的中原战场。

所以,在敌强我弱、更靠近敌军中枢南京的中原地区,要完成粟裕在主席面前立下的“在长江以北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的“军令状”,的的确确有相当的难度和很大风险。

在南线战场,敌我双方总兵力对比非常悬殊,陈毅、粟裕华野(华东)、刘邓中野(中原)倾其所有,总兵力也不过60万人,远远少于对手的上百万人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白崇禧】

为什么有白崇禧和没有白崇禧,敌军的实力就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