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初,蒋介石召开军事检讨会,宋希濂发言说:“几十万元的法币抵不上一块大洋,官兵吃不饱、穿不暖。自杀者有之,弃儿鬻女者有之,这怎能维系军心?”
这次会议在南京召开,规模很大,蒋军的主要将领大部参加,因军务紧急不能来的卫立煌、傅作义、刘峙、胡宗南等“剿总”总司令、绥靖公署主任,也都派了亲信将领参会。
为了让将领们畅所欲言,老蒋在会议开幕式结束后就离开了,但却埋下了“钉子”,让几个侍从官全程记录、观察,有情况随时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会议少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那就是老蒋的红人,有“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陈诚替老蒋承担战败之责,主动“背锅”,之前所担任的“参谋总长”、“海军总司令”、东北行辕主任等本兼职务全被免掉,处于闲置状态。眼高于顶的陈诚,虽然还有“一级上将”的身份,但却没有脸面去参会,向老蒋请了病假。
陈诚不在,他的死对头、新任”国防部长”何应钦完全放开了手脚,在会上的发言中,一股脑将1946年6月至今,两年多的损失抖了出来。
参会的将领们,虽都清楚损失很大,但所了解的都局限于各自所在的战区,当听到“死伤、被俘和失踪总计三百万人,各种装备弹药,不计其数”的惊人数据后,无不哗然。
有将领吃惊的说:“现存的部队,能打仗的都没有三百万,还大都是新兵,这仗如何能打赢?”
将战损数据无遮掩的抛出来,对军心影响是很大的,何应钦这是故意为之,给老蒋、陈诚难堪。
1944年冬,何应钦把持十几年的军政部,被陈诚掌控,他被打发去昆明,担任新组建的“陆军司令部”总司令。
抗战胜利后,老蒋改组军事机构,以陈诚为“参谋总长”,白崇禧为“国防部长”,在“参谋本部”又下设陆军、海军、空军、联勤司令部。
向来以“黄埔系”二号人物自居的何应钦,只得了一个重庆绥靖公署主任。就是这个有名无实的职务,不久后也被老蒋的亲信朱绍良取代,何应钦被按了一个“军事考察团上将团长”的头衔,打发去美国。
直到1948年,老蒋见烂摊子难以收拾,这才又将何应钦召回,让他替换白崇禧,担任“国防部长”。陈诚当“参谋总长”时,独断专行,使得“参谋本部”凌驾于“国防部本部”之上,接任者顾祝同,倒是事事和何应钦商量,使何应钦这个“国防部长”的权力,比白崇禧在时要大不少。
何应钦在军事检讨会召开前,让手下加班加点将损失汇总出来,在会上作为“重磅炸弹”抛出。反正损失再大,也基本都是陈诚在任的“成绩”,与何应钦并无多大关系。
何应钦的目的也确实达到了,参会将领们纷纷大骂陈诚,尽管在场的“土木系”将领替陈诚说话,但毕竟人数处于劣势,会场上对陈诚“喊打喊杀”声四起。
当天的会议结束后,听了反馈的老蒋,气得浑身哆嗦,不住得大骂:“何敬之这是要干什么,实在是居心叵测。”
本来打算当个“局外人”的老蒋,在第二天不得不再次闪面,并登台讲话。老蒋给将领们打气,说军事检讨会不能光说丧气话,大家应该群策群力,想一想办法以挽救局势。
从东北来的93军军长盛家兴,在会上给老蒋递了一个条子,建议蒋军效仿解放军,爱惜士卒,纪律严明云云。
老蒋看后大骂说:“盛家兴,你在精神上早已成了俘虏!
老蒋在场,参会将领们都不愿多说话,尤其是那些黄埔将领们,一个个噤声不语。老蒋见自己待着气氛不对,便又离开了,让何应钦、顾祝同在随后的几天里,轮流主持会议。
在第三天的会议上,宋希濂主动上台发言。宋希濂在蒋军黄埔一期生中,是年龄最小的几人之一,也是继胡宗南、关麟征之后,第三个担任集团军总司令的。
抗战胜利后,宋希濂被老蒋派去西北,给行辕主任张治中当军事上的副手。不久前,无人可用的老蒋,在征得张治中同意后,让宋希濂交接手续后到南京报到,准备任命他为华中“剿总”副总司令。
宋希濂发言时,激动的说:“物价飞涨,官兵的生活难以为继。我遇见的团、营长,纷纷向我抱怨,说家人们的吃饭都成问题。军官尚且如此,普通士兵的情况可想而知。我建议今后,军饷用大洋支付。”
宋希濂所说,引起不少军官的共鸣,纷纷支持。
这次会议一共开了七天,在最后一天的下午,顾祝同宣布了人事任命:徐州“剿总”新设立第二、第十三、第十六兵团,以杜聿明(兼任,不久后换成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为司令官,加上之前的黄百韬第七兵团,组成四个机动兵团,由徐州前进指挥所(主任杜聿明兼任)节制,华中“剿总”新设立十二、十四兵团,以黄维、宋希濂(兼任)为司令官。
一口气组建这么多兵团,是因为蒋军在以往的战斗中,动辄整军、整师的被歼灭,不得不采取这种应对措施。
会后,老蒋又分别召见了二十多个将领,都是清一色的黄埔生。几天后,老蒋得知杜聿明、宋希濂、黄维还在南京逗留,很不高兴,将三人召来训了一通,然后给“空军副司令”王叔铭打电话,让马上派飞机将三人送走。
杜聿明、宋希濂、黄维在去了各自的驻地的,直至兵败被俘,都未见过面,三人后来相聚,还是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