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父亲年龄一样大,都出生于1954年。

姥姥家离爷爷家并不远,中间隔着一条大堤。

父亲弟兄八个,父亲排行老四,母亲兄妹四人,母亲排行最小。

父亲和母亲也是经过媒妁之言走到一起的,但是母亲这个人很有很有主意,虽然只是寥寥无几的认识几个字,但是却伶牙俐齿,特别喜欢“煽情”,说到动人之处时,周围的人无一不落泪。

其实父亲当年没有看上母亲,父亲觉得母亲太伶牙俐齿的,恐怕结了婚后,两个人吵架,父亲不占上风。

于是父亲见了母亲一面之后,直接对媒人说:“这个女孩不行,太厉害了,我有点招架不住,抽空再帮忙给我留意吧。”

没想到,这话传到母亲耳朵后,母亲直接在学校找到了父亲,并把父亲堵到校门口,质问父亲为啥不同意?

父亲当时是村小学的一个民办老师,为人厚道且善良,嘴巴除了上课侃侃而谈之外,在生活中嘴巴就像没有上油的螺丝一样“轴”。

父亲看着母亲,愣是说不出来一句话,眼看着周围的学生围的越来越多,脸皮薄的父亲冲母亲说了四个字:“你看着办”。

母亲笑嘻嘻的对父亲说:“那你就同意了。”

母亲说完,一溜烟的跑到了父亲家里,对着爷爷奶奶直喊“爹娘”。

本来爷爷奶奶就有八个儿子,家里面穷,正在为这八个儿子娶媳妇发愁。

如今有一个伶牙俐齿的小姑娘站在他们二老面前,热情的喊“爹,娘”,把爷爷奶奶高兴的不得了,也让大娘和二大娘惊呆了。

那个年代,像母亲这样“厚脸皮”的女孩子,十里八村的都找不到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母亲首先获得了爷爷奶奶的“芳心”,其次母亲又对大娘和二大娘给了点“甜头”,全家人都向父亲说母亲的好坏。

父亲听的全家人对母亲认可的话语,也一时没了主意,便同意了和母亲结婚成家。

可是在这关键口上,我姥姥和姥爷却不愿意了。

姥爷家的经济情况比爷爷家好很多,听母亲说,姥爷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经常在外面做买卖的人,虽然到了姥爷这一辈破落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怎么着,也比爷爷家的经济好一些。

母亲的泼辣性子上来了,对姥爷扬言说除了父亲谁也不嫁。

姥爷一气之下,就把母亲锁到了屋里,不允许她出家门。

母亲躺倒床上不吃不喝,姥姥抹着眼泪对母亲说:“闺女啊,他们家弟兄八个,这八个小子,光是吃馒头,都得好大一筐,你如果嫁过去,你还能吃的饱吗?”

母亲说:“这个我不管,我反正就看上他了。”

这样的日子又过了半个多月,姥爷也实在没招了,就同意母亲嫁给了父亲。

姥爷也把丑话说到了前面:“以后日子过成啥样,都是你自找的,怨不得别人,嫁进去后,好好孝顺公婆,和妯娌好好相处。”

就这样,母亲欢天喜地的嫁给了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和父亲结婚成家以后,母亲家里家外都是一把手,对待公婆,对待妯娌和小叔子,挑不出任何毛病来。

我们这个家里面成天洋溢着欢声笑语,母亲的到来,让父亲的性格也慢慢开朗起来。

上面说过,母亲伶牙俐齿,特别会煽情,她把这项“绝活”用到了说媒上。

那时候三伯已经三十多了,还没有娶亲成家,三伯和父亲一样,人老实,嘴也“轴”,婚姻大事也就耽搁了。

爷爷和奶奶恐怕三伯打光棍,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这一天,母亲回镇上去赶集,在一个摊位面前想买一个纱巾,就和摊主讨价还价,聊起天来。

母亲就给摊主套近乎,想让摊主便宜一些,摊主说:“大妹子,这条纱巾不能再便宜了,再便宜我就赔本了,本来也赚的少。”

母亲就开始同情起来这个摊主来,说他们风刮日晒的在集市上也不容易,说着说着,摊主不但以进价给了母亲,甚至还托母亲为她姐姐说一门亲事。

摊主的姐姐,初中毕业,人长的很漂亮,前几年谈了一个对象,后来两个人因为性格不合,就分手了,从此以后,摊主的姐姐也再也没有遇见过意中人。

母亲一打听摊主姐姐的出生年月日,拍着大腿说:“这事包到我身上”。

隔天,母亲就安排摊主的姐姐和我三大伯见了面。

三大伯像父亲一样,也是少言寡语,女方自然也没看上三伯。

母亲不甘心,决定亲自和女方谈谈,不断的向女方说三伯的各种好,说别看兄弟多,家庭团结,公婆通情达理,妯娌之间相处的好,来到这个家,简直就是进了“福窝”。

母亲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最后终于说动了女方,让女方顺利的嫁给了三伯。

母亲同时也向三伯说了几个要点:“嘴巴要会哄媳妇,活多干,多体贴媳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嫁给父亲之后,在家里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家里的老老少少,也都很听母亲的话。

母亲接下来,又把下面的四个叔叔的婚事也说成了。

当然,母亲也没少付出,弟兄多,不可能结婚后都在一个锅里吃饭,分家是必然的。

于是母亲就招呼几个弟兄,用土办法打泥砖烧窑制砖,等砖出来后,再盖房子。

打泥砖的活很累,但也硬是盖出来七套蓝砖大瓦房,就这样,几个弟兄分了家。

分家时,爷爷奶奶提出要和父亲母亲一起过,爷爷奶奶打心眼里太喜欢母亲了,他们认为母亲是这个家里的大功臣。

母亲二话不说便同意了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父亲在文文弱弱的,除了教学之外,别的活也不会干。

于是母亲就一个人种起了大棚蔬菜,我们家种的西红柿又大又圆,只要拉到了市场李,别人家的西红柿就黯然失色。

母亲虽然识字少,但是她算账什么的都是自学成才,而且从来没有出错过。

说实话,母亲不温柔,甚至脾气还有点暴躁,这么多年来,她很少做饭,都是爷爷奶奶在做饭。

母亲只管着外出挣钱,撑起这个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后来又学会了做豆腐,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豆腐,然后天麻麻亮推着架子车出去吆喝。

母亲做的豆腐实在,也不缺斤短两,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爱买母亲做的豆腐吃。

母亲卖完豆腐之后,又马不停蹄的进入蔬菜大棚去干活。

在母亲的带领下,母亲的其他几个妯娌也纷纷给母亲打起了工,母亲按时给她们结工资。

母亲虽然不温柔,但是对待我和弟弟和其他堂兄妹们都很好。

八婶和八叔结婚后,一直过得捉襟见肘,两口子吵吵闹闹,母亲为此调解了好几次家庭矛盾。

后来,母亲就问八婶:“想不想过日子,给句痛快话。”

八婶说:“想过”。

母亲说:“既然想过,咱们就要往好里过,我给你们两千元钱,你们把自己的田地圈出来一片,然后就养鸭子,下的鸭蛋拿到集市上卖,一准能成”。

后来在母亲的资助下,八叔和八婶的养鸭场就建成了,有了活干之后,两个人之间也不吵架了。

下鸭蛋的第一年,八叔把鸭蛋拉到了市里去卖,居然卖了一万多块钱。

这一下,把其他几个妯娌的眼睛都瞪红了,纷纷向母亲表态,都向各自创业。

母亲也不拦着,就随他们去了,母亲说:“赚了钱,你们好好经营,倘若赔本,还来我这,我最起码给你们能开的起工资,能让你们有口饭吃。”

如今一晃,母亲也七十多岁了,虽然没有了当年意气风发了,但是仍然下地干活。

父亲几个弟兄的日子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是也是衣食无忧,手里的零花钱不断。

父亲也越来越听母亲的话了,父亲常说,是母亲拯救了这个家庭。

我们那些堂兄妹们对母亲也很好,逢年过节,必来母亲面前问个好,给母亲带点吃穿用品。

母亲用她的勤劳刻苦能干善良拯救了这个家庭,她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和朝气蓬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