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刀9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哪座城市,有重庆人对小面的执着。

小面,很多人已吃了大半辈子,没五千碗也有三千碗,吃出了绞死绞活绞成老太婆的深情。

这是一句重庆土话,即一往情深。

我打记事起,就吃小面了。那时街头小面价格8分钱一碗,得另付二两粮票。

所以一提起“二两8分”,老重庆都晓得,是吃小面。

今天的小面,价格是二两8元。也有7元的。都是没有浇头的纯小面。

50年过去了,价格涨了100倍,重庆人还吃,毕竟,大多数人工资也涨了100倍,或不止,或还没达到。

而小面就站在那里,吃不吃与工资没毛线关系。

唯有小面质量,不可能涨100倍,不然就成鱼吃翅了。鱼翅哪能吃饱?也没得谁敢把它吃饱。

50年前的小面,与今天没啥区别:

油辣椒、葱花芽菜、花椒味精、蒜水姜末、猪油芝麻酱等,十多种作料打进碗,外加半瓢熬得雪白的骨头汤,面条起锅前,烫几匹莴笋叶子或水藤菜,热乎乎地一碗捧手上,那香味就伴着热气直逼喉咙——这是小面的基本看相,豁转,入口,能让任何一个远方游子,找到家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也是百年前小面开创者没想到的——当年他只想赚点散碎银子,养家糊口。

有人问我:小刀,为啥重庆人不把面条叫大面呢?

呵呵,这纯属吃饱了撑得慌呀。

最初的小面,是挑在担担上卖的,和炒米糖开水一样,不入正餐,只是佐点。

今天的小面,成了和火锅一样的重庆美食打门锤。

“小”,只是一个统称,具体下来,没得哪个老板说自己“小”,面摊摊的门脑壳上,怪头怪脑的贴着老太婆摊摊面、秦妈小面、王莽子小面、胖妹面馆、板凳面、眼镜牛肉面等,雅俗杂糅,土得霸道,让几百万来重庆打卡的男女,吃得鼻尖沁油汗。

要说呢,早年的二两8分,比今天的二两8元好吃那么一点点。

那一点点,其实就是猪油的提鲜。

小面佐料,一直是公开的。

当年的案板上,瓶罐或高或低,不乏豁口或丑陋,但油辣子的鲜红、小葱的翠绿、榨菜粒的金黄和猪油的雪白营造出的香气,让清晨的路人欲罢不能。

于是,无论上学的还是上班的,都会停下脚步,对着热气中忙碌的人影高喊一声:“老板,整二两!”

热气中的人影抬起头咧嘴一笑:“要得!”

随即“嗖”地一声,一撮面投下锅,接下来是碗响叮当打佐料的声音,动作让人眼花缭乱,最后放猪油时,手却慢了:用冰糕块刮指甲壳大小一团,挂碗沿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注意,一定得挂碗沿边,让人知道老板是放了猪油的。

而就是这眼屎嘎嘎的一点猪油,鲜味就起来了。

今天的油水,比50年前旺实很多,但多属混和油,或炒臊子多余的油,很少见到雪白猪油了。

猪油要煎,要熬,多麻烦呀!

以至,无论牛肉、肥肠、杂酱、豌杂、鳝鱼、豆花、三鲜、鸡杂等红亮浇头的面条,都用炒过的油,再去加猪油,岂不是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

再说了,有专家说猪油吃多了容易易血管硬化。

那么当年,人们吃猪油就不怕硬化?

怕个屁渣呀,一天就吃指甲壳那么一点点,那么大的劳动量(成人)或运动量(学生),能硬到哪去?

以至四五十年前,重庆很少见到挺着大小油肚的男女,今天却满街都是。

再看看碗底:当年吃完小面,人们还得兑点麸醋和面汤,筷子搅匀,一口喝下;

今天的碗底只要不是干溜,哪个不剩小半碗油汤,谁还喝?

猪油,大抵退出了小面舞台。也不会有老板再把它捡起来,毕竟,当年吃小面的那一代,也快退出世间舞台了。

新生代的口味已然形成,牢固着,退回去,就是倒车了。

毕竟,二两8分也早已退出时间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