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部“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深入推进,美育逐渐成为很多学校和教师的热议话题。

美育有那么重要吗?有人认为,审美是一件不能吃、不能喝的事,可有可无;有人认为,审美是“肉食者谋之”,自己还没到那个阶段;也有人认为,审美是喜欢卖弄风雅者在故弄玄虚,自己不屑于此;但也有人认为,没有审美,我们的生活将失去色泽,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只有懂得审美,才能外感造化,别构灵奇,使有限的人生,得到无限的延展。

我曾在很多学校提过两个问题:“回顾曾经教过我们的那么多位教师,到今天仍然记忆犹新的是哪位教师?具体忘不了的又是哪件事?”在梳理上千名参与者的答案后,我得出的规律是,多年后仍让学生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绝大多数是有关真善美的记忆。

美育是人文教育,面对的是人的精神和文化世界,发展美育在于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热爱美、创造美进而传播美,从而塑造美好心灵、培养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一位教师在打出租车时,发现司机是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上车后,这位教师忍不住夸赞学生的车子收拾得特别雅致,欣喜学生长大后仍保持着阳光开朗的心态。学生说,这些都源于当年老师的影响,记忆中老师每次总要把黑板擦得一尘不染,讲台收拾得整整齐齐才开始上课。老师的办公桌,始终是办公室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桌面的书籍错落有致,桌角的花瓶中总会有盛开的鲜花……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有幸遇到一位懂得欣赏美、创造美、传播美的教师,无疑是学生的幸运。梁实秋说:“不如雅致过生活。”生活中的雅致,往往因个人的审美而焕发出亮眼而动人的光彩。

有人曾说,美育是旨在熏陶人性、修养素养、贴近大自然,增进社会互动的教育。如此,我们不妨自测一下,自己会不会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会不会因为生活或工作的忙碌,而对身边的美熟视无睹?比如,在一年中最美的春季,你会发现,有人一边散步,一边关注清风明月、欣赏百花盛开、聆听小鸟唱歌。相反,有的人似乎从未感受到美的存在,也没有体悟到似春天般短暂易逝却又孕育着无限生机的生命奥秘。因此,在诗词、绘画和音乐等作品中,文学家和艺术家会用文字、线条、色彩和声音抒发爱春、惜春、咏春、叹春的情感,礼赞春天饱满的生命力。

作为教育人,我们要以身作则并引导学生自觉摆脱低级趣味,认同主流价值,教会学生“审美”。做一个“爱美”的教育人,应该是一件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12月26日 第02版

作者:袁乃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