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南明末年是“流寇守国门,海盗死社稷”,说郑成功不过是打着明朝旗号抗清的海盗,为的也是一家私利。

首先,我更认为“郑成功”这个名字不太合适,国姓原名郑森,后被隆武帝赐国姓朱,赐名成功。所以,我认为要么称其为“郑森”,要么称其为“朱成功”,这种名姓各取其一的做法是不合适的。不过由于大家对于“郑成功”的称谓更加耳熟能详,所以此文仍以“郑成功”称呼。

那么郑成功究竟是忠于大明还是打着明朝旗号的地方军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从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来回答这个问题。

郑成功的童年前期是在日本度过的,后来其父郑芝龙接受明廷招安郑家便定居在了福建。

崇祯十一年,十四岁的郑成功考中秀才并成为南安县二十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七年,二十岁的郑成功被送往南京国子监求学,并拜大儒钱谦益为师。钱谦益作为老师后来的行为虽有不齿,但是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他降清前忠孝仁义的理念必定会是他教授的核心。郑成功师从钱谦益时间虽短,但应该多少会有些影响。

然好景不长,同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殉国,清兵趁势南下,迅速平定北方明顺势力,攻灭弘光政权,钱谦益降清。

在听到老师钱谦益降清的消息后郑成功作何感想,我并不知道,但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

1645年7月,郑芝龙迅速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或许这个与众不同的唐王也想到先祖的武备兴隆,立志重整军备、收复河山,才选了这么个年号。

但立志北伐收复河山的隆武帝并无实权,拥兵自重的郑芝龙又无心北伐。或许是真的对郑成功的青年才智十分赞赏,也可能不过是为了笼络郑芝龙罢了。

面对郑成功,隆武帝叹曰:“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封“忠孝伯”,赐国姓“朱”,改名“成功”。从此将郑成功彻底和朱明的命运绑在了一起。

重击再次到来!

1646年,他一生敬重的父亲竟然抛下朝廷,不顾劝阻执意北上降清了,只为了三省王爵的地位,而做出这个承诺的人是他的同乡,名洪承畴。不过清廷并未遵守诺言,扣留了郑芝龙后迅速攻入闽地,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在南安被乱兵奸杀,隆武帝也在兵败后被执身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是作为汉人不屈的骄傲,

或是为了报答隆武帝的赐姓隆恩,

还是为了保住在北京作为人质的父亲和兄弟,

又或是为了报杀母之仇,

都决定了郑成功抗清的决心。

郑成功仅仅带领不愿降清的数十名亲信,避走金门,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收拢父亲旧部,顿兵于南澳岛,整顿军备。

1647年初,郑成功率数千官兵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抗清,开启了他十数载的抗清大业。

起兵之初,郑军势小兵弱多败绩。

1648年,江西广东两省清军反正,明军一时声势大振。

1648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但明军内部派系林立,官军、西军、顺军之间矛盾重重,抗清势力不能拧成一股绳,甚至互相攻伐,郑成功亦不能例外。

1650年,郑成功计除郑彩、郑联,掌控厦门,并开始以金门、厦门为基地,依托强大的海上部队在东南沿海积极抗清。

一方面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四处攻略,积蓄实力,另一方面又与清廷虚与委蛇,假装积极与北京议和。议和的流程没耽误,好处没少得,但抗清的步伐也从未停下。

1652年,李定国两撅名王,抗清局势再次迎来高潮。

1654年,声势正旺的李定国诚邀郑成功合力进攻广东,广东光复,则东西两部明军可以合流,再图北伐,大业可成。然郑成功虽答应李定国联兵之邀,却缕缕延误兵期,导致李定国军后继无力,饮恨新会城下,李军大败。

为此,明军再一次失去了北上光复山河的重要机会!!!此事也成为郑成功最为人诟病的一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655年,郑成功改厦门(时称中左所)为“思明州”,以示思念明朝之意。

1658年,清军三路围攻西南部李定国军,郑成功趁清军主力西调,东南兵力空虚之际,亲率大军发动以收复南京为目的的北伐。

1659年郑成功联合张煌言领舰船数千艘,军民十万余众进击南京。

四月,定海大捷,歼灭清水师舰船一百余艘。

六月,破清军长江江防“滚江龙”,瓜州大捷,阵斩清游击左云龙;紧接进攻镇江,击溃清提督管效忠所率四千满洲八旗和一万五千绿营兵,四千满洲真鞑大数被歼。

值此,清军南京附近主力尽被歼灭。

郑成功设坛祭天,赋诗一首:

《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

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看天堑投鞭渡,

不信中原不信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月底,郑军水师抵达南京城下,这是南明军队最有可能成功北伐的时机,只要攻下南京,江南那些观望的势力就会望风倒戈,西南明军也会得到机会喘息,坐拥江南富饶之地,北上收复京师也不是没可能。

但这也是南明最后一次北伐,结局我们已经知道,种种原因下,郑成功再次饮恨南京城下,并遭受重创,重金打造的铁人军覆灭,大量镇将级军官被杀,连带着张煌言的浙军也全军覆没,只张煌言孤身逃回舟山。

不过,你以为经此大败郑成功就认输了吗?

绝不可能!

想当年,他起兵之时身边不过数十人,十年集聚才有了这战舰千艘,强军数万,虽此大败,但金厦还在,根基还在,依托海运优势只要再给他一个十年,他一定会吸取教训,再次提兵杀入长江,收复旧山河。

他才不过才35岁啊!

胜败乃兵家常事,他也不是没失败过。

他还有很多个十年,一次不成功就再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败退金厦之后,郑成功痛定思痛,开始着手建立一个远离清军势力范围的后方基地,于是他开始计划收复台湾,作为抗清基地。

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改赤嵌城为“东都明京”,设承天府,天兴、万年二县。

同年,清廷颁布“迁海令”,断了郑军东南沿海的财货来源,又斩郑芝龙等人,挖郑氏祖坟。郑成功长子郑经又与乳母私通,郑成功面对接连打击,急火攻心大病一场,不久辞世。死前大呼:“无颜面见先帝于地下”。(另有说法,郑成功死于中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郑成功一生,从他二十岁起兵抗清,到他38岁去世,有18年在抗清,可以说郑成功的半生都在举着反清复明的大旗。若是他有心令举大旗,至少在攻占台湾后完全可以改旗易帜。
•他自己及旁人也多以“国姓”称他,他也深以为豪。
•他改属地“思明州”、“明京”、“承天府”等也可见其志。
•“不信中原不姓朱”,更是直言其心,这个朱肯定是朱明的朱,而不是他这个赐姓的朱。
•另外,明郑军队中还存在鲁王、辽王等明朝宗室,一直到郑克爽降清。

所以,对于郑成功真心拥明这一点是不需置疑的。

但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更拥护的是朱聿键唐藩这一派。或许是感念隆武帝的知遇和赐姓之恩,也许还夹杂着担心其他藩系上位后会清算他当初拥立唐王的行为的隐忧。郑成功对待其他明宗室并没有绝对的顺服。

总之,郑成功用他的后半生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为国为民的忠臣形象,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谓!

他的英雄壮举也足可以洗刷其父投敌叛国的恶名与耻辱,提到福建郑氏,人们第一想到的是郑氏出了一个大英雄郑成功,而不是海盗头子郑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