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历史上的渡海攻台行动,今人往往只记得国姓爷与荷兰的漫长鏖战。但从纯粹的结果论看,郑氏集团的胜利不过是权宜之计,真正影响宝岛历史走向的还要属施琅。他在挥师东征前,曾花费大量精力投入情报运作,为后来的摧古拉朽创造出有利局面。
清朝画作上的施琅形象
施琅原为郑氏集团干将,曾为郑成功夺取厦门、金门立下大功。然而,两人终因在广东的征粮等问题发生矛盾。由于感觉到自身处境不妙,施琅索投奔清军,连带造成父亲和弟弟等亲戚被处决。他本人也就此对郑氏产生刻骨仇恨,始终主张渡海决战,成为清朝任命的水师提督。
荷兰人向郑成功投降之际 施琅已拟定好第一份作战计划
公元1661年,郑成功刚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手中夺取台湾,施琅就向大清朝廷上报有关夺取厦门、金门的计划。在得到批准后,果然非常顺利地抢占这两处前沿外岛,更为下一步直取台湾创造条件。
厦门是施琅为清朝攻占的第一座外岛
公元1667年,施琅郑再次向朝廷奉上自己的攻取台湾作战方案--《决计进剿疏》。此前,清廷内部多数人主张招抚,连康熙皇帝也认为跨海峡作战会损失很大。因为没有必胜把握,所以显得十分犹豫。施琅针对这种舆论环境,果断向对岸派出间谍探查侦察内部状况。同时,设法摸清台湾沿海的兵力布防,甚至打探到郑氏集团根本没归降打算。正是因为掌握上述情报,施琅主动向康熙提出要尽早出兵,以免久拖不决成后患。甚至向皇帝保证: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
郑成功 郑经 郑克爽
公元1681年,对岸的二代领袖郑经去世。全岛内部经过一番激烈内斗,才由延平郡王的次子郑克塽继位。但实权已经旁落,根本没能力左右局势发展。施琅很快获悉事态,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向朝廷请求出兵。在获得到授权后,一面加紧训练水军,又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间谍活动。
台湾海峡的海底地形和主要洋流
由于从小在海滨长大,施琅在写给朝廷的奏折中,敢于自称对海面形势、风向、水情谙熟于心。为做好渡海作战准备,高度重视收集气象和水文情报。先后派出大量侦察船,对海峡和台湾岛进行侦察,掌握水流和天气变化情况。
依托荷兰堡垒修建的 台南赤坎城
其次,施琅作为典型判将,自然很了解郑成功集团的内部情况。上任之初就派3-4位得力干将潜入台湾,与那些过去的旧相识重新建立起秘密联系。随后由他们为清军提供情报,让自己对岛内的一举一动都非常明晰。
郑氏集团的末代权臣 刘国轩
根据情报显示,郑氏集团的精锐部队都归刘国轩统辖,镇守本岛的鹿耳门等港口或要害。相比之下,作为必争之地的澎湖缺少得力干将防守,且守备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较低。刘国轩本人一直滥施淫威、妄杀无辜,导致台湾守军人人自危,不会真心实意向他效忠。但盲目自大的刘国轩还觉得对将士操纵自如,台湾本岛更是守备坚固。
施琅发现 郑氏主力军集中本岛而轻视澎湖防御
与此同时,福建总督姚启圣也积极开展间谍活动,配合施琅进行军事行动。他任命卞永誉、张仲专理海疆,用大量金帛离间对手,不惜斥巨资收买台湾守备将士。甚至在漳州设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揽对岸官兵投奔,哪怕之后又遣回台湾也不予追究。这些政策对台湾守军起到相当程度的瓦解作用。仅被策反的文臣武将就达数百人,普通士卒更有万余多,彻底削弱郑氏武装的力量基础。
福建总督姚启圣
公元1683年,清朝水师由铜山出发,向澎湖列岛发动攻击。刘国轩事先毫无准备,得知清军猛烈进攻开始才匆忙率部救援。在稍后爆发的澎湖之战中,施琅虽右眼受伤仍然坚持督战,用七天时间重创郑氏主力。
清朝时期的澎湖列岛地图
当然,施琅深知对岸也会派间谍前来。故而将计就计,故意制造假情报来诱使对手上当。譬如在正式出兵前3-4个月,便佯装请求攻击台湾,给对手以极大错觉。等到刘国轩等人发现警报纯属子虚乌有之,自然更加放松警惕。一直到天气炎热的6月,施琅突然下令挥师,成功达到出敌不意效果。
清朝画作上的水师交战场景
此外,施琅的情报保密工作不仅对外,而且同样对内适用。他上报重要情报都奏请皇帝注意保密,以免朝中大臣走漏消息,还对潜伏较深的间谍的姓名一律予以隐匿。在澎湖列岛海战结束后,为进一步做好攻打本岛准备,又对俘虏实施优待。凡愿意返乡的发给粮饷,受伤的则积极进行救治,并允许他们自由往返。这些俘虏离开后,就无形中也起到宣传作用,进一步动摇后方守军的战斗意志。
许多郑军士兵 在成为俘虏后被允许自由返回本岛
最后,康熙皇帝加紧对郑氏集团的高层招抚,承诺:煌煌谕旨,炳如日月,朕不食言。眼看大势已去,郑克塽于1683年8月向施琅投降。
施琅的情报工作 让清军得以顺利踏过台湾海峡
由此看来,谍报和离间计对渡海作战的重要性。由于天堑阻隔、消息难通,两岸之间的情报工作就显得格外突出。无论是要以假相麻痹对手,还是隐藏最终的登岛地点和时间,都严重仰赖于信息层面的巨大不对称。否则就容易弄巧成拙,让自己在对手的眼皮子低下做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