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1925年以来,各派军人为了发展各自的势力范围和争权夺利,连续不断地进行着错综复杂的分合与混战。
“五卅”惨案的爆发,使北方的军事危机暂时得到缓和,但是由于冯、奉两系的争端并未得到解决,因而斗争仍趋于激烈。
各地武人乘冯、奉矛盾日趋激化之时,也混水摸鱼、搅乱事端。
以“段厉公”著称的段祺瑞,为维护自己的“执政”地位,也成了“段哀公”。他在各派军阀之间从中调停,进行安抚,甚至采取“割肉饲虎”政策,以满足各系的地盘欲望。
但各派军阀的野心是没有止境的,当他们的欲望得到实现后,便又感觉到还可以得到更多的东西,因而他们的争夺就愈加疯狂了。
1、第二次江浙战争
于是,1925年初爆发了齐燮元与卢永祥之间的战争,这次“齐卢之战”又称第二次江浙战争。
在第一次江浙战争时,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失败逃跑。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失败,卢永祥为了报战败之仇,开始与张作霖勾结。
同时,段祺瑞被冯玉祥、张作霖捧为临时政府执政后,为了给原来的亲信重新谋取地盘,在1924年12月以总执政的名义下令免去齐燮元的苏、皖、赣三省巡阅使和督办江苏军务善后事宜职,以江苏省长韩国钧兼任江苏督办,特派卢永祥为苏皖宣抚使。此时,奉系为谋扩张势力于长江流域,又以援助卢永祥为名,派张宗昌率兵偕卢永祥由津浦路南下。
齐燮元势孤不能敌,不得不于12月14日按照临时执政府的命令办理交卸。不过齐燮元在离职时也作了部署,他虽交出“帅印”,但未交出兵权。苏军将领表示体谅督军意旨,服从韩国钧,但反对另有军事大员来苏,危害江苏,其意是指卢永祥。
苏军第一名大将陈调元还单独发表覃电(12月13日),反对卢永祥带兵南来。苏军将领的目的在于维持江苏现状,他们的权力地位可以安然不动。
与此同时,江苏各团体发动了江苏废督和上海不驻兵的运动,反对奉军南下,反对卢永祥“宣抚江苏”。齐燮元本欲决定离开南京,但他此时认为江苏的士气民心可用,乃拟用保安总司令名义调遣苏省军队,布置攻守事宜。同时计划联络孙传芳、方本仁、萧耀南共同抵抗北军。江苏局势顿时紧张。
由于奉系在长江流域的扩张,使孙传芳也感到极大威胁,于是齐、孙便联合组织“浙沪联军”,齐为浙沪联军第一路总司令,孙传芳为第二路总司令。齐又联合了萧耀南,组织“苏浙鄂三省军事同盟”共同对抗奉系。
1924年12月28日,齐燮元离开南京到上海。1925年1月10日,卢永祥入南京就宣抚使职后,即召集旧部,进兵沪宁线,企图解决齐燮元的残余势力。
齐燮元因得到孙传芳的援助,到上海后,就设法控制苏军第六、第十九两师。第六、第十九两师的师长是宫邦铎,他还担任淞沪护军使。
齐燮元运动宫的部队逼宫去职,宫因无法指挥部队,于10日晚致电段祺瑞和卢永祥,宣布辞职。齐燮元掌握了第六、第十九两师,他的第一步计划取得成功。
11日,齐、孙两人联名通电组织江浙联军,分南北两路进攻盘踞沪南的张允明。张允明所部被攻溃散,张则逃入租界。于是,齐、孙联衔宣言占领上海,拒绝奉军南下。
上海事变后,段祺瑞政府于14日下令责成孙传芳退兵,并升任陈调元为江苏军务帮办,白宝山为海州护军使,马玉仁为淮扬护军使。15日,下令裁撤淞沪护军使,并宣布上海永不驻兵,亦不得再设军事机关;上海兵工厂停止制造军火。
16日,段政府为了安抚孙传芳,孤立齐燮元,任命卢永祥为江苏军务督办,孙传芳为浙江军务督办,周荫人为福建军务督办,以示对闽、浙并无侵害之意。
17日,又派陆军总长吴光新南下,表面上为查办齐燮元,实际上为调和孙传芳,使其中立。
孙传芳因上海不驻兵,自己的地位得到保障,态度有所缓和,采取观望态度。张宗昌率领的奉军此时正与卢军会合,向沪宁线的齐军步步进逼。13日,奉军由浦口渡江,16日开抵高资、句容。
17日,奉军开始向齐军进攻。卢永祥军、奉军同齐军大战于丹阳、无锡间。18日,卢、奉军占领镇江、丹阳,19日占领常州,齐军退至无锡。19日,齐燮元亲自到无锡督战,在板桥车站设立了司令部。
奉、卢军为巩固阵地没有向齐军发动进攻,齐军也无力反攻。孙传芳本来准备在无锡协助齐军作战,但在22日又将军队撤回。25日,孙电请段祺瑞制止卢永祥向宜兴进展,并把卢永祥及奉军调出江苏,他表示联合苏、皖、赣、闽等省“拥护中央”。至此,孙决定置齐于不顾。
1月25日,齐燮元从苏州败退上海,28日,在上海通电下野,旋赴日本。齐将所部交孙传芳接收。奉军在占领无锡后,28日,先头部队到达上海。张宗昌到上海后,便以“宣抚军第一军军长”名义委派各级官吏,接收财务机关。卢永祥命宫邦铎收集齐军败兵,但齐军大部分已被孙传芳吸收。
奉军到沪后,龙华孙传芳军尚未撤走。由于吴光新居间调停,2月3日,孙传芳与张宗昌签署了江浙二次和平条约,“浙军退松江,奉军退昆山,上海永不驻兵,兵工厂交上海总商会保管”。齐卢战争告一段落。
2、孙传芳的高光时刻
由于奉军对段祺瑞和吴光新处置上海事件不满意,又开始酝酿浙奉战争。
齐卢之战后,段祺瑞应张作霖的要求,于4月24日特派张宗昌为鲁督。8月29日,任命杨宇霆为苏督(因卢永祥辞职),姜登选为皖督。9月中旬,杨宇霆进入南京,并“雷厉风行”地想一举扫除江苏非奉系部队。奉军第二十师师长邢士廉则以戒严司令名义进驻上海——镇压爱国运动,直接违反了上海“非军事化”公约。
这样,苏军陈调元、白宝山、马玉仁、张仁奎各镇守使、护军使人人自危,纷纷联络孙传芳,一致抵抗奉军入侵。
孙传芳是北洋军人中出头最晚的一个,他深知张作霖统一江苏乃图浙之先声,于是决心驱逐奉军杨宇霆、姜登选和张宗昌。
此时,川湘鄂黔西南各省正在共商“联防同盟”组织,以防奉军深入。冯玉祥因奉张的吞食节节退却,并密令孙岳持其亲笔信去见吴佩孚,表示:“矢再拥护,因许加盟,共为十四省区。”
孙传芳更是坐卧不安。在杨宇霆督苏令发表二日后,孙传芳就召集其部高级军官商量对策,并致电段祺瑞表示异议。
另外,孙传芳接到徐树铮从英国拍来的电报,说奉系与某国订立了一个合同,以沿海渔业权为抵押,得款购置新式军械,又以强迫苏、鲁、皖等省购买某国货为条件,借款300万元为第二年春天发动战争之用。
从北方来的蒋方震也带给孙传芳一个消息,奉军可能在半年之内,力谋扩大东南实力。杨宇霆、姜登选分别为苏督、皖督,这只是奉张计划的第一步,俟所订军械收到一批后即取闽、浙两省,大约在明年三月定可施行。
孙传芳认为与奉军开战不可避免,与其等奉系准备充分后来进攻,倒不如趁其立足未稳,先下手为强,或许能够取胜。于是,孙就利用广大人民对奉系的不满情绪,联合各方力量,决定先发制人,同奉系进行一番较量。
孙传芳为了加强反奉实力,以长江流域直系势力为后盾,与同受奉系威胁的苏、皖地方军人陈调元、白宝山、马玉仁、张仁奎等结成反奉同盟。另外,还加强同冯玉祥的联系与合作,并与冯结为兄弟,相约两路出击夹攻奉军,议定由孙传芳军首先发动。
10月7日,孙传芳在杭州召集皖、赣、苏、闽、浙五省代表会议。会议由孙传芳主持,议定出兵讨奉事宜。会议决定成立“五省联盟”,树立“拥段反奉”旗帜,推孙传芳为五省联军总司令,立即发动讨奉战争。
3、浙奉战争的酝酿
冯玉祥也派代表参加了会议。
随即又成立了“五省联军”,并分兵五路:
第一路司令陈仪,第二路司令谢鸿勋,第三路司令孙传芳自兼,第四路司令卢香亭,第五路司令周凤岐。后援部队为北洋军第十二师(师长周荫人),第三十混成旅(旅长苏埏),第四旅(旅长张庆昶)。以攻占上海为其战略目标。
会后,浙江督署向金融界暂借军饷100万元,名义上是为准备秋操调动军队而用,实际上是作为发动反奉战争的费用。
孙传芳向以用兵神速机敏见称。10日,孙传芳以假借准备秋操之名,下紧急动员令,调动五路大军演习,准备向苏、皖奉军发动进攻。
孙调兵遣将,拉夫封船,水陆两路昼夜运兵,向长兴、松江两线集中兵力。
各路军队的作战任务是:
第一路和第二路由沪杭线进攻上海;第四路、第五路由长兴进攻苏州;第三路居中策应;孟昭月为杭州戒严司令,留守后方。江苏督办杨宇霆闻讯,下令撤退邢士廉驻沪部队。
邢部于14日退至苏、常等处,以保全奉军实力,观察形势的变化。
10月11日,孙传芳发表通电,反对召开关税会议,并指责上海当局压迫工人复工和听任各国派员来沪进行司法调查。他打着“爱国爱民”的旗号来作为进攻对方的口实,以争取人民的同情和支持。12日,孙在杭州向军官发表训话,声称:“我不攻彼,明春彼必攻我”,“如不先发制人,我渐亦难保无虞”,“刻下我国混乱已极,一旦成功,共和再造,吾等当推为首义”。
孙传芳利用奉军纪律败坏从而遭致江苏人民的不满这一点,同江苏巨绅张謇、张一廖等联系,让他们在上海、南京等地组织群众游行示威和请愿活动,抗议奉军暴行,从而为发动反奉战争赢得舆论的支持。孙传芳还积极从奉军内部瓦解敌人,他派参谋冯越千同姜登选联络,保证“决不北犯皖境”。
4、浙奉战争的经过
此时,吴佩孚已经控制了湖北。以萧耀南为首的全体鄂军将领联名通电拥吴“出山共定国是”。由于吴佩孚有了一省的实力,孙传芳对他也就另眼相看,在反奉通电中将“吴玉帅”的名衔排在第一(冯玉祥排在第二)。冯玉祥也授意岳维峻对吴表示敬意,以释前嫌。
吴佩孚本来是主张联奉讨冯,由于各方面一致主张讨奉,他也见风使舵,顺从趋势。这样,直系和长江各省就形成一条广泛的反奉联合战线。14日,吴佩孚派代表前直军第二十师师长杨清臣由上海到杭州,面见孙传芳,商讨时局,主张旧直系“联防自保”,树立起“湘、鄂、川、黔四省联防”的旗帜。后又提出“七省联防”之议,请河南岳维峻、陕西孙岳、山西阎锡山加入,使四省扩大为七省。吴佩孚在岳州呼风唤雨,门庭若市,华盖如云。
15日,孙传芳通电正式就任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并下总攻击令。浙军在长兴、宜兴、湖州一带兵力达到2万人之多。
16日,浙军未经战斗即占领上海、宜兴。同日,孙传芳、周荫人、夏超联衔发表讨奉通电,历数张作霖“为私人攘利夺权”而增兵上海,并纵容奉军“喋血贩烟”、“杀人越货”等罪行。
电文说:
“上海永不驻兵之议,系人民历次请求,政府且特颁明令。”“不料我方振旅而归,彼即乘机而人”,“传芳纵可忍而士兵不能忍,士兵可忍而人民不能忍”。宣布:“唯张作霖一人是讨。”
17日,段祺瑞政府下令责成孙传芳军队退回原防。同一天,苏军第一师师长白宝山、第三师师长马玉仁、第四师师长陈调元、第十师师长郑俊彦联名发出讨奉通电,请“吴孙二帅主持大计”,并有“冯焕帅悯民涂炭”的话。
针对孙传芳的进攻,奉军采取了不抵抗方针,退兵十分迅速。
原因是,这时的奉军,从榆关到天津、浦口直至上海,摆成一字长蛇阵,战线拉长,兵力分散。
再加冯、奉之间貌合神离,如果国民军从后面截击,就会使奉军前后受敌,首尾不能相顾。为避免险象发生,张作霖命令杨宇霆“应相机撤回徐州待命”。于是奉军就缩短战线、保全实力。
10月14日,杨宇霆命令邢士廉旅迅速退出上海,并宣布上海永不驻兵。
他在撤军通电中说:
“前因沪案发生,为维持秩序,不得不酌调军队,宣布戒严。现在沪案业经逐渐解决,应即将戒严司令名义取消,并将该司令所部军队撤退。至淞沪地面重要,现已将警务处移驻上海,以资镇慑。”
他想用撤退上海驻军的办法阻止孙军的进攻。杨在撤军时,还电约姜登选共同北撤。在两昼夜之间,杨、姜同时跑过济南,集中于徐州,与张宗昌联接一气,共抵孙传芳的进攻。
杨宇霆在退兵时,还大唱高调,说孙传芳“无端启衅,大动干戈”,他自己则“毋我负人,宁人负我”。
孙军发动后,不战而获得全苏。当时上海报纸有所谓“小孙郎迫走杨诸葛”(杨任张作霖参谋长,有小诸葛之称)的标题。
孙以五省联军总司令主持江苏省军政,并以上海为通商巨埠敦请名流陈陶遗为江苏省长,地质学家丁文江为上海市政督办。
他们“刷新吏治”,整理市政,令人耳目一新。
5、冯玉祥的“倒戈”
孙传芳发难后,吴佩孚立即令靳云鹗自鸡公山致书孙传芳,响应浙军,一致讨奉。
鄂督萧耀南也通电响应孙军。苏军各师、旅长及镇守使白宝山、马玉仁、陈调元、郑俊彦、朱熙、张仁奎、杨赓和、李启佑等致电段祺瑞及全国各省,“响应浙军,会师宁镇,驱逐奉军”。
赣督方本仁致电第一师师长邓如琢速出兵九江,乘奉军防务空虚,抄袭安庆。邓又致电孙传芳,响应浙军。闽督周荫人也通电讨奉。皖系旅长倪朝荣、马祥斌、高世读、华璇章也纷纷通电讨奉。
对于吴佩孚,孙传芳存有戒心。孙以乘机观变著称,又惯用渔人夺利手段。
孙传芳为了对付北伐,一方面暗中与冯玉祥联合;另一方面,大江以南,孙安置其嫡系部队用以震慑,只是浙省稍有“子大于母”之感,故孙传芳在浙省处处表示倚靠浙人,对原有师旅一般不做更动,提出“浙人治浙”口号。
在浙、奉两军对峙的局面下,冯玉祥的国民军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减轻国民军对奉军的威胁,10月17日,张作霖特派郭瀛洲携函赴包头谒见冯玉祥,信中说:
今者孙氏发难,意在为曹(锟),子胥逃吴,志在报楚,非独不教之忧,亦将军之辱也。将军若愿始终共事,则不敕将随将军之后,同心定乱,惟力是听;若将军无意过问,坐祝宿仇日肆,不加禁止,则不教亦惟有引率所部退出关外,隐居长白之山,不复再询关内之事矣。
冯阅后答郭曰:“既戮力同心于前,决不遽食前言于后”,并表示:“务以维持大局和平为归宿。”冯玉祥实际上是虚与应付。
后来,张作霖为得到冯的支持,表示愿意退出保定、大名以及廊坊。
23日,段祺瑞亦派人到包头说合:
“愿足下仍与雨亭(张作霖)携手,俾革命政府,得足下以永垂不朽,而雨亭此后,当亦感报足下矣!”
冯玉祥对时局暂不表态,抓紧整顿内部,告诫部属勿妄谈时局。
他一方面与张作霖有信使往来;另一方面又与孙传芳等直系力量互通信息,如他在给萧耀南的电报中说:“奉张派员四出,冀施离间,其代表郭瀛洲来包,明为乞援,暗探军情。以地位、时机两种关系,不得不迭与周旋,以为稳敌之计。”
冯玉祥对浙、奉双方都发出无关痛痒的调停电,以资应付,而暗中倒奉之志不变。
10月21日,在孙传芳军占领南京后,冯玉祥分别致电张作霖、孙传芳,“务望双方,本互让精神,和平解决”,并“愿为斡旋”。
10月20日,国民军一部由南苑进抵旃檀寺,同时国民军一部还向大名及徐州两路进发,大有加入反奉战争的态势。
10月18日,吴佩孚发表响应浙军通电:
“整我兴师,共申天讨,风声克树,底定可期。”并且“分电联军各省,速派代表来汉与议”。
19日,吴佩孚再次通电助孙讨奉。
电文中说:
“张作霖贪天之功,不自戢兵,既盗直隶,旋攫山东,更为豕蛇,荐食苏皖。奉军所至,贪饕恣虐,种种无状,实建国以来所未有。…誓歼戎丑,为民请命,其济也,国民之福,与诸将领之功,不济,则佩孚无所逃罪也。”
段祺瑞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在战争气氛愈来愈浓的情况下,派员为和平四处奔走。对在汉口租界从事政治活动的直系政客张英华、吴景濂、张志潭等,以“密谋煽乱”、“图谋不轨”的罪名下令通缉。
当他得知孙传芳召开杭州会议进攻奉军的消息后,就派人劝说孙传芳、杨宇霆相互谅解,重订和平公约。
战争爆发后,段祺瑞设法阻止浙、奉战争并力促冯、奉合作。
另外还派人分赴豫、鄂、赣、闽各省,劝他们不要卷入战争的漩涡。但因段祺瑞此时已无实力,他的和平努力也就不会被各方所重视了。
6、吴佩孚出山
战争开始后,孙传芳直军因奉军主动退却进军顺利。10月16日,占领上海和宜兴,17日进占苏州、无锡,18日占领常州。在陵口,与奉军战斗数小时,遂占领陵口、丹阳。19日,进抵镇江、龙潭,直逼南京。
孙传芳在常州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攻打南京的用兵计划。
由卢香亭负责攻紫金山,由周凤岐负责攻雨花台,由谢鸿勋、杨振东夺幕府山,陈仪取道六合攻击南京。19日下午,下达了总攻击令。苏军第四师师长陈调元、第十师师长郑俊彦在南京宣布起义。
杨宇霆与江苏省长郑谦逃离南京。杨宇霆的参谋长臧式毅及奉军第八师师长丁喜春被苏军拘捕。孙军在苏军配合下,于20日占领南京。
占领南京后,孙传芳以新直系首领自居,联络萧耀南、周荫人、岳维俊、孙岳、方本仁、杨森、邓锡侯、袁祖铭、刘存厚、王天培、周西城、彭汉章、白宝山、马玉仁、陈调元、郑俊彦、朱熙、张仁奎、王普、靳云鹗等21人致电吴佩孚,请其出山,组织联军,共讨奉张,并推吴为“讨贼联军总司令”。
孙传芳发动战争主要是对张作霖扩张势力于东南、长江的野心深感不满,他曾说:
“我不侵人,人且侵我,盖乘其兵力未集,布置未定,而即发难乎?此死中求生之法也。且浙四达之区,宜进攻,而不宜退守,失此不图,将有后时之叹。”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迎吴出山的通电,一般是出于应付目前奉军扩张的威胁,而真心讨奉者甚少。孙传芳因势力迅速崛起,也不愿完全受吴佩孚的支配,他和萧耀南大力主张“联段联冯”,其中就含“弃吴”之意。
而吴佩孚毕竟是直系首屈一指的大帅,此时孙传芳做了五省联军的统帅,吴就必须做更大范围的统帅,这样才能和他过去的资望声威相称。
10月21日,吴佩孚从岳州到达汉口,宣布:此次讨贼,志在统一救国,受川、黔、桂、粤、湘、浙、闽、苏、皖、赣、鄂、豫、晋、陕十四省推戴,就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职,担当主持军事之责任。
设司令部于汉口查家墩,委蒋方震为总参谋长,张其鍠为秘书长,白坚武为政务处长,张福来为营务处长,张英华为财政处长,张志潭为外交处长,高恩洪为交通处长,虞际唐为副官处长,刘绍曾为军需处长,章炳麟为总参议,杨圻为秘书帮办。出山后的吴佩孚声势更加“显赫”。
此时冯玉祥请孙岳向老上司吴佩孚表示:“矢再拥护,因许加盟,共有十四省区。”但吴对冯嗤之以鼻。
吴佩孚出山后,其“北征”的第一步计划是假道河南,北攻直鲁,与东南联军会师于京津之间,其目的在于“联奉讨冯”。
7、浙奉战争的结束
河南岳维俊虽加入“十四省联盟”,但他是冯玉祥旧部,原准备助孙传芳进攻徐州,打击奉军,现受冯玉祥命令静观形势发展,按兵不动。
对于吴佩孚的出兵计划,冯玉祥、岳维俊都知道,吴“联孙讨奉是假,而以假道河南攻奉之名夺取豫省地盘是真”,“故不予假道”,以防吴佩孚。这样,由于岳维峻、孙岳等国民军力持镇静,“保境安民”,孙传芳不得不单独对奉军作战。
10月21日,浙军谢鸿勋部渡江追击奉军进抵滁县,奉军退守张八岭。浙军卢香亭、苏军陈调元等部决定会攻张八岭。经过激战,奉军退至蚌埠。这时,皖军第一旅旅长倪朝荣开到临准关,迫近蚌埠。倪朝荣致电姜登选,表示与孙传芳一致行动,要求蚌埠奉军解除武装,迅速出境。接着,他又公开通电配合浙军讨奉,并率军进抵蚌埠。23日,姜登选被迫通电辞职,将驻蚌埠奉军北撤。
蚌埠被反奉联军占领。
下一步,联军计划兵分三路进攻徐州:
苏军白宝山、马玉仁部作为右路从宿迁方面进军;浙军卢香亭、谢鸿勋、陈仪等部作为中路沿津浦路进兵;皖军和苏军陈调元部作为左路从宿县以西绕道永城进攻徐州侧面。
张作霖这时一面与冯玉祥磋商合作,一面加紧军事部署。为保卫徐州,迎战联军,张作霖任命张宗昌为直鲁豫皖防御总司令。
10月21日,张作霖偕孙宗先、施从滨(施剑翘父亲)到徐州,调兵布防,兵分三路迎敌。东面在邳县,西面(陇海路)在砀山,南面(津浦路)在宿县夹沟。
联军左路因豫军按兵不动,没有进展。联军右路遭到奉军进攻,奉军邢士廉部以及毕庶澄部海军两路进攻海州,白宝山部退守大伊山(今灌云县),海州为海军占领。接着,奉军沿运河南下进攻清江浦,马玉仁战败困守孤城。
在苏军郑俊彦、陈调元两师的增援下,清江浦之围被解,奉军在东线的进攻才被遏制。联军中路战场是浙奉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蚌埠、夹沟之间展开激烈的争夺战。24日,联军卢香亭部及部分皖军进占宿县。
26日,奉军前敌总指挥施从滨组织反攻,双方在宿县附近展开激战。奉军用铁甲车装载白俄军冲锋前进,联军不支,向南退却,奉军追过宿县,直逼蚌埠。
孙传芳为扭转战局,于10月30日到明光(今嘉山县)督师,并抽调兵力到蚌埠助战。经过激烈战斗,奉军大败,施从滨被俘后被孙传芳斩首示众。
这样联军前线局势被稳定下来。
11月5日,联军再占宿县,接着对徐州实施包围。张作霖鉴于同冯玉祥国民军的关系已非常紧张,为保存力量对付国民军,决定放弃除州,退守山东。8日,联军未遇到抵抗就占领了徐州。同时,联军也占领了海州、沭阳、宿迁等地。
至此,浙奉战争以孙传芳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孙传芳占领徐州后,五省地盘已经完整无缺,似乎感到心满意足,也就不愿再继续北进了。11月23日,孙传芳由徐州凯旋南京。25日后,不但正式宣布成立五省联军,自任总司令兼江苏总司令,还大肆分封五省地方军人。
任周荫人为福建总司令,卢香亭为浙江总司令,陈调元为安徽总司令,邓如琢为江西总司令,杨文恺为联军总司令部总参议,刘宗纪为参谋长。另外又委任陈陶遗为江苏省长,夏超为浙江省长,王普为安徽省长,萨镇冰为福建省长,李定奎为江西省长。
孙传芳还派王金钰到北京,向段祺瑞表示拥护段的和平方针,并表示不与吴佩孚合作。此后,孙传芳拥兵十余万,把五省富庶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脱离吴佩孚的节制,成为直系军人中新起的、另树一帜的首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