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出了一个大新闻,与我们每个人都切身相关!
那就是第十批集采,降价异常凶猛,惊雷不断。
如叶酸片最低中选价格为0.0289元/片(即2分多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最低中选价格为0.034元/片(即3分多一片),此外间苯三酚注射液最低报价为0.22元/支,氯化钾注射液最低报价为0.16元/支。
集采现场,厂家面如死灰;集采现场外,广大的用药群众,也对降价掀起了热议!
“3分钱一片的集采阿司匹林!你敢吃吗?”
真是个好问题,今天我的文章,就来跟大家聊一下以下几个事。
1、这次集采,药为啥这么便宜?
2、大家最关心的,仿制药,到底在药效上,和原研药有没有差别?
3、为何医生们对仿制药如此抵触?
4、作为普通人来说,原研药消失,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还有机会吃上好药吗?
早几年,我们时不时都能从网上刷到,医保局灵魂砍价的视频,轻松便能收获群众的阵阵掌声。
如今,却饱受争议,原因为何?
那就是,药价真的太便宜了,会不会砍价直接把药企砍死了?
就上开头提到的在这次集采中,常用药阿司匹林肠溶片、叶酸片等,有的企业报价每片才几分钱。
对于用药患者来说,可能吃一碗面的价格都不用,就能吃一年的药。
市面上每支10ml/100mg的盐酸艾司洛尔注射液价格在30元左右,而此次竞价中,药业报价直接压到了2.39元,降了九成。
从几十元降到2块钱多一点,便宜得跟不要钱似的。
而相对另一个更为晴天霹雳的消息是,很多知名外企如默克、拜耳、默沙东等,要不就是原研产品报价偏高,要不甚至就是都没报价,直接彻底躺平出局。
结果,和大家日常感受到的很一致,原研药消失在医院,仿制药成了绝对的赢家。
此次如此低的报价,真实原因是为啥呢?
一个字,“卷”,没有很卷,只有更卷。
此时参与报价的产品数和企业数都创历史之最,竞争尤为激烈。
有超过400家企业参与报价,部分品种竞争企业超10家,个别品种达30余家。
企业为获市场份额,只能压低价格。
据媒体报道,一些B证企业为了“活下去”,采取用低价抢占市场的策略,进一步拉低了报价。
近些年,B证药企(也就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能力,而要委托其他企业生产)的数量快速增多,国内对B证企业的监管,也日趋严格。
为了保证现金流不断,获得市场份额,应对股东业绩压力等等压力下。
不夸张地说,这些企业,大概率宁可亏本也要用低价争取中标。
应该看到,低价药的局面,本质上是企业之间博弈的结果。
我们必须指出,这个价格,已经到达了底线。
有专家表示,如果严格按照注册工艺与药品监管要求生产,注射剂的成本不太可能低到每支两毛钱以下。
而此次集采,一支间苯三酚注射液的拟中标价格,恰好就卡在这个边缘,为0.22元。
好吧,真为这些药企捏一把汗。
或许也是为了应对争议,国家医保局官方公众号,昨天还发了一篇文章,叫《3分钱1片阿司匹林,有什么好奇怪的?》
指出阿司匹林的价格其实是常态。
卷到最后,结局是我们只能吃超低价的仿制药,和原研药渐行渐远。
比起来企业到底有多卷,下面,我们来聊一个大家更加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低价的仿制药,到底安不安全?
首先就得强调一下,通过集采的低价仿制药,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存在质量或安全问题。
为了保证仿制药的安全性,有关部门做了很多努力。
首先就是,所有进入集采的药品,都是通过了药品一致性评价的。
啥叫“药品一致性评价”呢?
就是需要看“生物等效”。
“生物等效”评价的是仿制药和原研药在人体内吸收代谢的情况是否存在差异。
受试者经双盲随机分组后,分别服用原研药和仿制药,若仿制药服用者的血药浓度曲线落在原研药的80%-125%之内,即为生物等效。
也就是说,只要达到此标准,就认为通过一致性评价。
但有人提出,生物等效性不等于临床等效性,参与一致性评价试验的人群年龄、健康程度都与真实世界的情况有差异。
为了说明集采仿制药的真实世界效果,医保局又下了苦工夫。
除了实验室测试外,国家医保局在2019年、2021年先后启动了两次集采中选药品真实世界研究。
覆盖37种中选仿制药,涉及抗感染、抗肿瘤、代谢及内分泌等治疗领域,纳入病例数超25万份。
试验结果表明,这些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与原研药相当。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副研究员蒋昌松曾在一场发布会中介绍,能够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不仅是生物等效,而且是货真价实的临床等效。
对于全球各国来说,仿制药替代原研药,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国际惯例,这是全球医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等等,都是全球仿制药销售量渗透率排名靠前的国家。(数据截至2019年)
WHO统计显示,医生开出来的处方药里仿制药占85.5%,却只花了12%的医药费用支出。
仿制药,无疑成了是各国政府降低药价、增进全民福祉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但是,仿制药一定就完美无缺、永远安全吗?
印度就传出过,仿制药造假的案例。
在美国记者凯瑟琳的《仿制药的真相》一书中,就有详细讲述了印度仿制药造价的丑闻。
“为降低成本,在经理的授意下,公司的科学家们将高纯度成分替换成低纯度成分,以节约成本。”
节约成本带来的是药物治疗效果的降低,以及药物的质量问题。
于是,为了应对这种前脚过了评价,后脚偷偷生产伪劣药品的行为,有关部门将会对仿制药全流程质量监管和加强抽检频次。
这意味着一致性评价,并不是“一次性的评价”。
还真的被查出来了一些个例。
此前八批国家组织集采共有1387个中选产品,5年来累计有6个产品被药监部门通报存在质量风险。
其中2个国产仿制药、4个进口药。
一旦被发现药物质量出现问题,药厂遭到的处罚会极其严厉。
包括取消中选资格、纳入‘违规名单’,限制涉事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参加国家组织集采等。
并且,就在4个月前,中国国家医保局宣布印度瑞迪博士实验室进入集采的仿制药物盐酸托莫西汀胶囊,在原料药、工艺验证、质量控制等方面存在缺陷,对该产品采取暂停进口、销售和使用措施。
这款药是什么情况呢?
在第9批国采中,印度的盐酸托莫西汀就以超低价,挤走了美国礼来公司原研药。
原研的 10mg 胶囊约 15 元/颗,25mg 约 20元/颗,40mg 约 30 元/颗。
而仿制的25mg,一盒就有30粒,只卖31.5元。
好在,通过一致性评价并不是药品质量的“护身符”或“通行证”,监管部门仍会对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全链条质量监管。
那么,这次集采的低价仿制药,靠不靠谱呢?
我只能说,看后续监管力度吧。毕竟,成本、质量和效率是经济学不可能三角。
必须强调,对仿制药企业来说,通过一致性评价,仅代表达到满足监管要求的基本要求,它不是100分,只是达到了60分。
对用药的中长期供应保障、用药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我们都必须要持续关注,必须保证企业后续生产的药品和参与评审的药品完全一致。
仿制药素来就有争议。
对于仿制药,很多医生对治疗存在抵触与担忧。
2022年,一篇发表于Elsevier旗下国际学术期刊Health Policy Open(健康政策)调查显示,
其中,仅有 35.8%的人认为仿制药与原研药有同等治疗效果, 36.5%的人认为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安全性一致。
最主要的是,只有一半的人(49.2%)愿意给自己的病人或家人使用仿制药,而 45%的人更愿意推荐使用原研进口药,即便其价格更高。
同样,在这一次超低价集采的情况下,担心谷贱伤农,网上对国产仿制药的声讨声势,愈发强烈,其中就包括很多医生群体。
我也看了网上很多“不满仿制药”的医生表达了自己在一线工作中,所遇到的仿制药困境。
为什么医生会对国产仿制药Say no?”是进口药迷信”吗?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兰表示,注意,她也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真实研究课题的组长。
她表明,“幸存者偏差”在仿制药疗效表达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
比如,因为所有仿制药用得好的人一般不会说,但觉得疗效不好的人大概率会说。
这容易误导公众对仿制药药效的认知,甚至可能引发过多担忧和焦虑。
也有一些医生表示过,对集采药的正面看法。
比如,医疗网红大V“烧伤超人阿宝”指出,“集采仿制药质量不行”,很多时候也确实是一种偏见。
其实,关于官方和医生同行两方不同的出现说法的差别,我觉得也是能够理解的,因为两者的出发点就不同。
我自己是不愿意用什么阴谋论来胡乱猜测医生的。
我相信,大多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仿制药的不满,初衷一定是好的。
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用最好的药物,去治好病,相比起仿制药,原研药大概率是更加稳定、安全。
原国家药监局局长毕井泉也曾表示,天然的“仿制”属性,让医生和患者认同其与原研药疗效完全相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同样,支付部门的压力也很大。
他们的目标是用最少的钱,最高效地办成事。
当然,打压药价,并非是其唯一的目的,带量集采还是希望尽可能达到三个目的:药价低、药效高、药物的供应量充足。
久而久之,两方就会出现冲突。
我们必须承认,如今,不管你认不认可仿制药,你都得接受它。
在过去已进行的九轮集采中,国产仿制药有 1583 个品种中标,进口原研药有 70 个品种中标,仿制药占比超过 95%。
仿制药就如洪流,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我自己觉得,此次仿制药如此挑动大众神经,无疑也是此次仿制药价格太低了,正在成本的底线边缘游走,一不小心就会掉落深渊。
人们担心,当一款药品利润空间合理的时候,有钱可赚,大家都能够安心放心。
但是当一款药品,为了集采中标不惜亏本售卖的时候,谁还能把心放肚子里呢?
只希望,后面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督吧。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仿制药的情况都了解了之后,还是对仿制药非常抵触,就是不相信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靠谱,就是不想用,该咋办?
但是很遗憾,我的答案是,只要你是在公立医院看病,你就很难绕开仿制药,想要拿原研药,已经非常非常难了。
想拥有破局之道,或许就得从外部着手。
关于如何获取原研药,我聊几点我的看法。
院外购药
当医院里开不到进口原研药,患者又有用药需求时,拿着医生的处方,到院外药房购药是一种办法。
一些零售药店渠道、大型连锁药店、专业的进口药品药店,对于药品采购渠道相对广泛,可能会有一些进口药品的库存。
但在购买时,需要注意查看药品的保质期、包装是否完好等信息。
代购
就像各位宝爸宝妈们,对奶粉的代购一样。
代购药品,未来或许会成为很多朋友,获取原研药的一个途径。
商业医疗险
作为一个保险博主,我始终认为,大家对重疾险的作用,都有所轻视了。
百万医疗险,不用多说,能够解决我们大部分的医疗费问题。
但是,百万医疗险,绝对解决不了医院原研药短缺的问题,它只能保证你获得公里医院的平均医疗水平。
一般的小毛病,你用普通的仿制药,也没问题。
但是,一旦你患上大病,医院里的仿制药能不能救你命呢?我觉得不好说了。
此时,重疾险的作用就彰显了,一次性赔付几十万,你能用这些钱,找到渠道买上原研药。
面对重疾,人类最大的敌人,还是金钱。
中高端医疗险
我们此前说,在纯低价竞争模式下,很多原研药可能退出了中国市场。
而买上中、高端医疗,可以直接进入私立医院,能够绕开医保、集采的限制,药品运用会更广泛。
一些优秀的产品,甚至能够满足去海外,如香港、日本看病的需求,这也算是给了自己一个新的选择权。
但注意,中高端医疗险非常昂贵,并不是人人都买得起的,想要获得保障,得权衡收入。
还是那句话,我们的医保,未来将更加注重后面的那个“保”字。保障大多数的人用药,吃大锅饭。
再次回到开头的问题,3分钱一片的集采阿司匹林,你敢吃吗?实际回答是,你有得选吗?
主要参考资料:
[1]第一财经《 第十批集采降价凶猛! 质量如何保障?》
[2 ]中国新闻周刊《 一片药降到几分钱,大家却开始担心了 》
[ 3]丁香园《 降价 90% 进集采,4 个月就爆出质量问题,国家医保局出手了 》
[4] 医学论坛网 《80%的国人对国产仿制药Say no?”进口药迷信”,还是“口碑陷阱”?》
[5]三联生活周刊《 公立医院为何难以买到“进口药”了? 》
[6]央视网《 公众对进口原研药的关注,折射出了什么? 》
[7]知识 分子《 毕井泉:我国仿制药的历史和未来,防止把一致性评价变成“一次性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