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批集采价格出来后,有人开始写段子了:买糖的送二甲双胍,买避孕套的送西地那非……至于为什么写送,是因为价格太低了:
3分钱的阿司匹林
3分钱的叶酸片
1毛钱的氯化钾注射液
2毛钱的间苯三酚
2毛钱的依帕斯丁
3毛钱的西格列汀
但是,有些产品降价是必然的。比如让市场大为震惊的,用于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阿司匹林肠溶片,最低只要3.4分钱/片。
尽管有人带节奏说救命药不如一瓶水、一颗大白菜值钱,但现实是,阿司匹林上市已经百年历史,肠溶片也是90年代就已经问世的,是技术稳定、临床应用成熟、生产企业众多的产品。
这样一款药物,纳入集采是必然的。
最重要的是,原研药阿司匹林肠溶片在美国最低也只要3美分/片。而拜耳大包装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在国内目前的网售价最低为0.6元/片,约合8美分。
这意味着,其在国内售价还要高于美国;部分国产仿制药也是如此,集采前0.5元/片的价格,也高于海外药物的售价。
一款规格多、品种全、竞争激烈的慢病常用药,国内单价竟然高于美国。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事情。
而这一次集采过后,药企还能有多少利润不可知,但这也是这类药物,躺着赚钱20年后,回归仿制药属性的一个必然结果。
毕竟,在全球范围内,仿制药都是如此,只赚制造业的钱。国内只是因为过去定价不太正常,现在在回归正常逻辑下,反而显得不正常。
/ 01/ 3分钱的阿司匹林与药企的哀嚎
第十批集采,竞争空前激烈。
平均每个品种有12.5个产品(企业+剂型+规格)来投标,阿司匹林肠溶片符合申报的企业也达到14家(13家过评,1家原研)。
从结果来看,阿司匹林肠溶片共有7家企业中标,价格竞争也异常激烈。如下图所示,此次拟中选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下降,其中最便宜的价格60片包装的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只需要2.06元。也就是说,每天一片,一个月的药费也就在1元左右,每片药的价格降到了3.4分钱。
而根据Insight数据,相比集采前最低挂网价,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报价降幅几乎都在80%以上。报出最低价的浙江京新药业,降幅则达到92.85%。
原研药企拜耳则在此次集采中出局。从网络售药平台查询,目前进口的100mg规格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价格仍然在0.6元-0.9元/片左右,单价虽不高,但相比进入集采目录的国产仿制药,价格却也相差了数十倍。
尽管市场对药企的报价感到惊讶,但不难理解,竞争激烈,药企为获市场份额,只能压低价格。另外,这次集采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取消了50%降幅保底规则,实行“1.8倍熔断和复活”机制等,使竞标更具策略性和不确定性,企业为避免被淘汰而报低价。
事实上,这些年医药行业一直都非常卷,眼下经济环境进一步加剧内卷,这次集采,最“不卷”的品种也有10家企业参与竞争。在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下,基本上企业能承受多低的价格,就会往自己的成本价报。
而随着这次集采落地,国内阿司匹林肠溶片市场格局也将彻底改变。根据药融云数据,2023年全国阿司匹林肠溶片院内市场规模达到26.5亿元,其中,拜耳占了80%以上市场份额。
集采之后,拜耳出局。如上图所示,TOP10中,仅有辰欣药业、石药欧意中标。而年销售额达17亿元的沈阳奥吉娜药业为国内首仿,截至今年9月,尚未完成一致性评价,无缘此次集采,也意味着销售额将骤降。
这或许是其在官方公众号为一众仿制药企发声,发出哀嚎“为国捐躯,为百姓健康积极关厂”的原因所在。
/ 02/ 美国最低也才3美分/片
市场担心,集采过度追求低价可能会伤害企业,毕竟这会影响利润;同时,也可能引发药物质量问题,甚至有媒体、药企带节奏:“集采3分钱一片的药,你敢吃吗?你会买给家里人吃吗?”
市场的担忧可以理解,但大部分情绪可能是多余的。
首先,这是一个上市时间久远、技术稳定、临床应用成熟的产品。
阿司匹林早在1899年就开始作为解热、阵痛和抗炎药,与青霉素、安定并称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带来的一个风险就是消化道受损,在此背景下,阿司匹林肠溶片剂型应用而生。
所谓肠溶片,是指药物在进入人体后在胃部并不会崩解释放,在经过胃部进入肠道后,才开始崩解释放,吸收进入人体发生作用,这种剂型大幅度减少药物对于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作用。
拜耳于1993年推出阿司匹林肠溶片,2003年在国内上市,2006年第一款仿制药上市,问世超30年。
截至2024年,阿司匹林肠溶片上市企业数282家,其中国产上市企业数278家,进口上市企业数4家。
这样一款药物,纳入集采是必然的。
其次,由于合成工艺简单、原料便宜,阿司匹林的成本本身就不高。在欧美,阿司匹林口服缓释片的售价也是以“分”为单位。
根据Drugs网站披露的药价数据,拜耳的阿司匹林口服缓释片(81mg)单价最低为3美分/片,甚至低于其他仿制药6美分的价格。
要知道,美国并不生产阿司匹林,主要依赖进口。也就是说,美国3美分一片的阿司匹林,是综合考虑了药企水电、物流(陆路+海运)、包装(符合FDA监管)、人员等成本及厂商、零售商的利润,市场竞争的一个结果。
回到国内来说,无论原料药还是成药均无须进口,人员各项成本也低于海外,成本理应更低。
而拜耳大包装的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在国内目前的网售价最低为0.6元/片,约合8美分。这意味着,其在国内的单价甚至还要高于美国。
部分国产仿制药也是如此,集采前0.5元/片的价格,也要高于海外的售价。
这与创新药的国内外定价形成了鲜明反差。众所周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支付水平不同,美国是全球创新药的高地,国内则被视为“洼地”。
对比下来之后,你还会认为,降价后的阿司匹林肠溶片不合理,无端打压药企吗?
不可否认的是,集采后即使这款药还有部分利润,确实已经非常低了。但这也是这类药品,躺着赚钱20年后,如今回归仿制药属性的一个必然结果。
对于一些小的仿制药企来说,这可能是灭顶之灾。但是,在国家大力推进医改背景下,药企早就应该彻底跳出旧有发展逻辑,否则被淘汰也只是时间问题。
毕竟,在全球范围内,仿制药都是如此,只赚制造业的钱。国内只是因为过去定价不太正常,现在在回归正常逻辑下,反而显得不正常。
/ 03/ 仿制药本无过
国产仿制药和原研药到底有多大差别,这恐怕是很多人的疑问。
虽然阿司匹林的活性成分在原研药与仿制药中是相同的,但药物配方(包括辅料、稳定剂、涂层材料等)可能存在差异,在生产工艺方面,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肠溶片剂型来说,这种差异可能会更明显。但是,能够被纳入集采的阿司匹林肠溶片,都是经过了一致性评价审评的仿制药。这样的仿制药需要证明其与原研药的生物等效。
只不过,“便宜无好货”,始终是很多人心中的执念。市场上也不乏带节奏的声音,3分钱的阿司匹林不如一瓶水、一颗大白菜。
但是,目前集采竞价机制下产生的低价药物,药品生产商供应商牺牲的是中间的销售费用,通过以价换量的方式获得市场份额所做出的价格让步,惠及的是需要用药,而经济上又不宽裕的患者。
这也是仿制药的发展逻辑。作为与原研药有相同活性成分、剂型、给药方式和治疗作用的替代药品,仿制药在全世界广泛使用。其初衷是,让更多的人用低廉的价格享受到同等的药品。
早在80年代,美国为了打压高价药,推出相关法案,给予仿制药合理的利润和市场空间,这也是全球仿制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开端。按国际协会2020年统计的数据,美国仿制药的处方占比达90%,欧洲是67%,日本为77%。
中国很多药获批出口美国,和全球各地一起加上少量美国本土生产的仿制药,构成了美国病人吃药量的90%,这些药中不能说没有质量不好的,但整体攻击国产仿制药,显然不可取。
而在国内,即便有几十上百种同类的仿制药,大家依然会对原研药的“消失”叹息甚至愤慨。
不可否认,中产人群承担了国家医改的一部分代价。但是,政策并没有限制患者的选择,中产不愿意用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国产仿制药,可以购买进口药,也可以通过商业保险,去公立医院国际部或者私立高端医院看病。公立医院势必不可能完全满足中高收入者的医疗需求。
说到底,政策是资源分配的手段。在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下,医保基金的长期压力正在增加,而医保的头号任务,只能是保基本。
回到3分钱的阿司匹林来说,药企中选只是第一步,保质保量保障供应更重要。
而对于监管来说,如何保证集采药物长期效果的可控性,是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要避免未来出现,药品质量和药效的“一致性评价”变成“一次性评价”。
仿制药本无过。正如前文所说,在创新药最发达的美国,100个处方中,90个都是仿制药。
美国对仿制药进行了严格治理,我们国家为了人民用上物美价廉药,也一直不懈努力,应理性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