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由四川美术学院、韩国媒体艺术协会、韩国共计美术馆共同主办的“机械游戏”展览在韩国共计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依托于四川美术学院2024年度学科建设项目,旨在通过跨文化对话和艺术创作,探讨当代社会技术发展对人类主体性建构的深刻影响与复杂性。近年来,四川美术学院致力于多维度的建设与发展,注重推动国际化学术合作与文化交流。此次展览是学院学科建设规划的具体体现,通过与国际艺术机构的联合,将跨国界的艺术对话引入学术与文化的前沿。
在全球化和科技加速主义的双重推动下,21世纪的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复杂的历史节点。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重新塑造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与文化身份。从信息化到数字化、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技术不再是单纯的工具,而是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甚至哲学的决定性力量。正是在这种技术扩张的背后,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也不断加剧了社会不平等与环境恶化,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在技术主导的现代社会中的位置。
“机械游戏”展览汇聚来自中国、韩国、德国和意大利艺术家的作品,以跨文化视角回应全球化时代的哲学困境。作品从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雕塑等多种媒介切入,关注当代技术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塑造人类主体性、身体性。展览的核心问题并非单纯的技术赞歌,而是要质疑并探讨技术发展在塑造社会结构、个体身份和集体认同过程中的双重效应。艺术不再只是对技术的反映,而是介入到这个问题的核心,揭示出对技术主导时代的深刻隐忧。
技术加速时代中的自我与他者
技术是推动现代性加速的关键力量。在信息流、资本流、文化流的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已经不再是外部的“他者”,它渗透进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甚至情感结构中。传统的主体性与自我认知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个体如何在技术的巨大叙事中寻找自身的定位,社会如何应对这种加速进程中的伦理困境,成为本展览要回答的关键问题。
“机械游戏”展览通过艺术创作展现人类在面对技术的同时,思考并建构“人”的存在。在作品中,技术既是动力,也是反思的对象。技术的发展无疑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媒介与手段,但它也不可避免地推动着哲学与文化的深刻变革。正如展览的名称“机械游戏”所暗示的,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操控与被操控,主体与客体的界限也变得模糊。正是在这种充满张力与对立的“游戏”中,艺术的力量得以显现,它通过自觉的质疑与批判,重新定义了“人”的位置和意义。
跨文化对话与学科建设
展览中的作品所探讨的,不仅是技术如何塑造个体与集体,也更深刻地关注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与经验如何共同参与这一技术变革的叙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技术和信息的跨境流动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常态。全球化不仅指经济和市场的互通,还涉及文化价值、生活方式和认知模式的交织与冲突。正如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所述,全球化加速了社会的流动性,使得个体的身份和主体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的进程不仅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变革,也促使个体在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上重构自我认知。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尤其是在艺术领域,不仅是文化互鉴的过程,更是应对文化冲突、价值失落、身份危机等全球性问题的一种回应。
展览作为跨文化对话的具体实践,能够呈现不同文化对技术变革、社会伦理与主体性危机的回应。从这一层面上看,艺术的功能远超单纯的美学表现,它成为哲学思考和社会反思的载体。这种艺术对话提供了一个反思空间,在全球技术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中,技术的进步不仅带来生产力的解放,也催生文化冲突与伦理困境。艺术的介入,为这些矛盾与冲突提供了反思和表达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被转化为对社会未来与文化认同的深度思考。
在此背景下,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科建设响应了这一时代变革的需求,明确意识到艺术在全球化、技术化时代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学院致力于学科的专业化发展,着眼于跨文化、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学科建设的关键,不仅在于深化艺术创作的内涵,更在于探索艺术作为跨文化对话的独特媒介,如何促使艺术家和学者在全球化的框架下,重新审视主体性、伦理性与文化认同问题。通过这种不断砥砺前行的建设,推动着艺术教育从本土走向全球,从感知到思考、从反映到行动,跨越地域与文化的界限,为未来的艺术创作与学术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范式。
在这个意义上,“机械游戏”展览不仅是对技术、社会和人类主体性问题的艺术性回应,也是一次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思想碰撞。通过多样的艺术创作,回应了全球化、技术化与生态危机交织下的复杂现实,提出了关于“人”和“非人”之间关系的哲学追问,同时也探索了全球不同文化如何通过艺术对这种复杂局面作出回应。
在这场跨文化的艺术对话中,艺术家的创作成为理解当代社会、反思技术发展与人类主体性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机械游戏”展览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野,让我们得以窥见技术与人类的未来将如何在游戏与反思、突破与自省之间交织展开。■
(作者分别系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贺 玮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