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r.K
来源:技术领导力(ID:jishulingdaoli)
“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是《马斯克自传》所透露的科技狂人的人生态度。现在,这种世界观认知,被越来越多人认可,大家明白了这个世界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完美和光环,更多的不过是赶鸭子上架式的即兴,和一边凑合一边修修补补的不完美。
因此,越发清醒的人们,开始了“祛魅”思考,摘掉滤镜,重新审视身边的人和事。K哥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敢于祛魅,至少体现了大家的自省和自信,也恰恰是一个人开始变强的信号和标志。
01
祛魅,是丢掉滤镜,洞察本质
祛魅,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针对历史、宗教、哲学领域所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不断从非理性向理性演进,对“世界的祛魅”是世界从神圣化走向世俗化,从神秘主义走向理性主义的过程。
现在我们广泛理解的“祛魅”, 实质上是指祛除心中因为某种情绪而产生的滤镜,让一切事物回归到本来该有的真实样貌。不管是马斯克.韦伯经典意义上的祛魅,还是普罗大众泛意上是祛魅,K哥认为都是一种进步,因为只有祛魅,才更有可能洞察本质。
K哥曾听一位女性朋友聊过一个趣事。这位朋友去上某位年轻瑜伽教练的体验课,课上女教练除了谈专业技巧外,还大谈清淡饮食、坚持自律的重要意义。
并现身说法,告诉大家自己身材之所以维持这么好,就是因为坚持多年的健康生活方式,听得朋友心生敬意。但没想到,当天晚上,我的这位朋友就在一家烤肉店看到了这位“自律”的瑜伽教练,彼时,她正大快朵颐,手里还拿着碳酸饮料。
瑜伽教练的身材好也许是事实,但这是因为她声称的“自律”,还是因为她年轻身体的代谢优势,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如果不假思索的认为是前者,显然是给女教练加上了buff 和光环。认为教练身材好,就代表她说的一切都是对的,都是可信的。
无疑,这种想法是需要“祛魅”的。拿掉“滤镜”的现实可能是,她的身材并一定是因为她的自律,不同体质、不同作息方式的人,即使完全按她说的做,也不一定能拥有姣好的身材,这才是真相和本质。
《沉思录》里说:“我们听到的一切,只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而祛魅,无疑是看清事实和真相的关键一步。
02
对强者祛魅,你才会变强大
K哥在某个饭局上,通过朋友认识一位非常出名的律师。该律师光头衔就一大堆,又是法学院客座教授,又是上市公司顾问,还是一些电视台的座上嘉宾。K哥向来对专业人士都很敬重,饭桌上听律师大谈他如果打赢官司,帮客户挽回损失的“辉煌战绩”,更是觉得对方了不起。
席间和朋友私聊时,也表达了对这位大律师的敬佩之情,没想到朋友却压低声音对我说“兄弟,我要告诉你这位律师被人骗钱,在电话里哭着求对方把钱还给他,你信吗?”开始还以为是朋友开玩笑,后来才知道朋友描述的场景,都是他亲眼所见的事实。当K哥再次回到饭桌,观察那位律师时,怎么看都觉得不如刚才有魅力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光环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时,别人往往会不自觉的放大其优点和长处,并有意无意的弱化或忽略其缺点和不足,从而形成对此人的认知偏差。
K哥在刚认识律师时,在他履历、背景的加持下,K哥开始想当然地认为这位大律师会在他的专业领域八面威风、无所不能。但当了解律师的另一面后,原来的“滤镜形象”就自然而然受到冲击,发生了改变。
在某些场合中,K哥也常常被称为K总、K老师,介绍我的履历是技术专家、上市公司高管、畅销书作家、自媒体大V等等。在某些和大家互动的过程中,我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读者朋友们,为K哥进行了“赋魅”,把K哥当成了成功者。
但事实上, K哥自己清楚,那些因为项目难题大把掉头发的场景、好几天憋不出一篇满意文章的场景、对着镜子磕磕绊绊演练论坛演讲的场景,只是别人没看到罢了,如果被看到,同样让人1秒“祛魅”。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光轮效应”,是说当一个人拿着手电筒照到别人身上时,他自己所处的环境就会变得更暗,会更让人看不到。K哥想说的是,不论是对大律师、大V,还是对大企业家、大商人,这些别人眼中的“成功人士”,都要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不要美化、神化、滤镜化。
学习别人的优点、经验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用平等的姿态,用批判的眼光,有选择、有扬弃的对待。更重要的是,要把更多的信心、“灯光”留给自己,养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才会慢慢形成属于自己的独有“魅力”,也才能变得越来越强大。
03
对勤奋祛魅,人生才能不断跃升
对“勤奋”祛魅,也许不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说法。因为我们从小就学过业精于勤、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一类的励志词,勤奋已然成为大多数国人心中无需讨论的优良品质。
K哥从不否认勤奋是每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只有所谓的“勤奋”,并不能必然获得成功。正如罗翔老师所说:“你假如相信勤奋一定就能成功,那你就无法坦然的面对生活。”
想想看,我们身边有多少看上去非常“勤奋”的人,他们的人生并没有开挂,反而依然在苦苦挣扎。在这里K哥不想就导致成功的诸多因素(资源、机遇、选择等)展开讨论,而是聚焦在“勤奋”本身进行讨论。
日本北海道大学曾针对一群黑蚂蚁进行研究。经过长时间观察,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被分组的蚂蚁大部分都很勤快,有的搬运食物,有的维持秩序,但也有少部分蚂蚁看上去无所事事,整天就会东张西望,于是研究人员在这群蚂蚁身上做了标记,把它们称为“懒蚂蚊”。
有一次,研究人员断绝了整个蚁群的食物来源,却发现了一个让他们意想不到的现象,那些平时表现很勤快的蚂蚁都变得不知所措,而被标识的懒蚂蚁们,此时却挺身而出,带领蚁群向它们早已侦察到的新食物源转移,帮助蚁群度过了危机,这就是所谓的“懒蚂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重要的不是你投入了多少时间,而是你如何投入这些时间。”从懒蚂蚁效应,我们不难看出“勤奋”是有区别的,不停的工作不代表比“东张西望”更有价值。
相反,在很多时候,相对于可替代性很高的“重复性勤奋”,后者更为稀缺,更能称得上“高品质勤奋”。如何让自己的努力变成高品质勤奋,就要学会聚焦优势,做有选择的努力,让自己的勤奋得到杠杆化放大,从而撬动更大更多的资源。
英国畅销书《不公平优势》曾介绍过美国最有名主持人奥普拉的故事。奥普拉幼年家境不好,又是黑人,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平平,因此即使比别人更辛苦更努力,也很难得到其他人那样的机会。
直到她发现自己有超越常人的背诵能力,她开始努力背诵《圣经》,直到可以在教堂一字不差地把它背出来。恰恰是因为她的这个能力,奥普拉慢慢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人物,获得了更多演讲、分享读书心得的机会,最终成为全美最受欢迎的女主持人。
如同《不公平优势》这本书里所讲的,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我们都高估了勤奋的价值。但越是如此,我们越要让自己“勤奋的价值”显化,越要选择最值得“勤奋”的事做,并让这种有意义的勤奋,撬动命运的齿轮,让我们不断提升精进,而不是除了“自我感动”外,别无所获。
04
对人情祛魅,是一种难得的清醒
一位多年未联系的旧同事,前段时间突然给K哥打电话,希望让我帮忙推荐工作。这位前同事,其实和我并不太熟,以前我们分别负责不同的部门,真正的交集并不太多。
后来,他也辗转去过几个大厂,做过管理工作,按说即使是失业,也早就赚够了,不至于像我这样一个并没有太深交情的人求助。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同事前两年被裁后,和一个最信得过的发小合伙做生意,没想到那位和他一起长到大的朋友,欺负他是外行,先是勾结上下游合作商,套取公司资金,然后又骗他追加投资后,携公司钱款跑路了。
迫于生计,这位同事只能找一些自认还有些交情的朋友故旧,帮忙介绍工作。但当他发微信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已经被不少人拉黑了。电话打过去,有些人要么不接,要么敷衍两句就挂了。实在没办法,才想到找交情没那么深的K哥试一试。
郭德纲曾在写给儿子郭麒麟的信中说:“登天难,求人更难。黄连苦,无钱更苦。江湖险,人心更险。春冰薄,人情更薄。”K哥这位旧同事的遭遇,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社会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社会交换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种交换过程,人们都渴望在交往互动中,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趋利避害本就是人的本性,更何况还有一些别有用心之辈。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人有了一定阅历或经受社会毒打后,都不会再对“人情”抱有很高的期望,也不会高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大家都明白,在利益面前,很多所谓的交情、关系,都会失灵,除非你还有其他可交换价值。对人情祛魅,是一个人或早或晚都要经历的人生必修课,而且这门课早修胜于晚修。
法国作家加缪说过:“我并不期待人生可以一直过得很顺利,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难关的时候,自己可以是它的对手。”K哥希望上面谈到的几点“祛魅”,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希望大家都能变得越来越强大,都能更轻松地战胜各种人生对手。
Mr.K,黄哲铿,知名数字商业顾问,「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任海尔、中通快递、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分享:个体成长、科技趋势、数字化转型、商业洞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