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抗日剧中,我们都能看到机枪的身影。只不过机枪的用法一般都不太对,要么就是突突打个不停,要么就是端起来扫射。以至于类似的镜头似乎都成了定式,在N多部抗日剧中都有类似场景。

所以当多年前我们终于看到一部有机枪换弹匣的剧时,都觉得颇为惊喜。只不过这样的经典却是昙花一现,我们在后来照样看到的还是那种机枪扫射不停、无限子弹的场景。

实际上在抗战时期,机枪是中国军队最为有效的支援火力(因为炮太少了),一般来说机枪手都是有经验的老兵担任。在实战中,像那种扫射的镜头只有对密集之敌时才会用到。正常情况下,是不会那么去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无论是哪种军队,子弹终究不是无限的,就电视剧中的打法,一天的战斗得打掉多少发子弹?就算子弹无限供应,枪也不是这么造的啊!

最关键的是,这样的打法不一定给敌人造成多大的压力,反倒会使得火力点长时间暴露,导致机枪轻易被干掉。

所以当时机枪手的培养是很不容易的,当然了,培养机枪手的前提是首先得有机枪。

相较于各类火炮来说,机枪在抗战中的供应量还是比较大的,当然这里仅限于国军系统。

以国军的统计来说,其在全面抗战中损失了轻机枪50470挺、损失了重机枪11662挺。不过得益于外购、自造,机枪补充量则更大,其中轻机枪补充了85480挺、重机枪补充了23664挺。如果考虑到各地方部队有部分库存补充的话,那么实际补充的数量则更大。

因此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国军实际装备的轻机枪数有65190挺、重机枪有16309挺,仅以机枪数来计,则是当面日军的数倍有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一时期国府的兵工厂产能全开,仅仅是1945年前几个月,就生产出了轻机枪4902挺、重机枪1363挺。此外还从美国得到了2万多挺轻重机枪,机枪增量在短时期内大增,而在此之前国军的机枪装备总量,其实还没有这么富余。

在抗战中期,国军大部分部队都调整为三团编制,相较于全面抗战初期时的四团制要少一个步兵团。在实际作战部队少一个团的同时,机枪的装备标准也进行了调整。

按照1937年时调整师的编制,每个步兵连装备9挺轻机枪,每个步兵营装备6挺重机枪,如此一个步兵团则装备99挺轻重机枪。在教导总队,步兵营属重机枪的装备量是8挺,则其一个团装备的轻重机枪数超过了100挺。

不过在抗战中期,一方面随着国军部队的大量损耗,武器装备的损失量很大;另一方面,国军除了补齐损失部队编制外,尚在大量扩编,战斗部队一度扩张到了350多个师。

编制的急速扩张自然使得武器装备有些吃紧,所以在机枪的实际配置上进行了下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即将每个步兵连配置的轻机枪数调整为6挺,营属重机枪数则维持不变,这样的话每个步兵团实际装备的机枪数是72挺。这个机枪数要比调整师时期步兵团装备的机枪数量少了27挺,当然这都是轻机枪。

我们都知道国军部队之间亲疏有别,派系众多,所以明面上的编制表是一回事,但落实下去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央军的少部分精锐部队,实际装备的机枪数要比编制表上规定的更多些;一般的中央军部队能够补齐或接近编制装备数(新建部队和新吞并的杂牌军尚不行);比较有实力的杂牌军也能补齐,但实力不强且被故意弱化的杂牌军则实际装备量不足。

所以在当时也会出现有的杂牌军每个步兵连只装备3挺轻机枪,每个步兵营装备4挺重机枪,整个步兵团只装备三四十挺机枪的情况。如果要是再落魄的杂牌军,实际可能装备的机枪数还会更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军入缅参战,作战失利后部分残军撤到了印度,随后以其为基础开始组建中国驻印军。

由于驻印军可以在国外直接接收美援武器,后勤也都是美英在供给,故而这支部队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够得到极为充分的武器供应。

驻印军的步兵连重新装备到了9挺轻机枪,步兵营的重机枪数则上升到了8挺,此外团直属部队中还装备有轻机枪。

按照驻印军的编制,其一个师装备有353挺轻机枪、72挺重机枪,轻重机枪合计装备425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驻印军步兵师的师直属队中会装备有一部分轻机枪,但轻重机枪主要还是装备到团的。其一个团有3000多人,所装备的100多挺机枪,实际比1937年教导总队步兵团的装备量还要大,可以说是整个抗战中标配机枪数最多的步兵团了。

武器装备的充足只是一方面,机枪手的培养不可能是有了枪就完事了。

驻印军中有个师是14师,该部是陈诚系的嫡系部队,全面抗战初期时就在调整师之列。

1937年淞沪会战时14师亦曾参战,郭汝瑰当时代理该师42旅旅长。据郭汝瑰回忆,当时全旅有36挺重机枪,全都被日军给打坏了,最后拼零件才凑出来4挺。

郭汝瑰说道:敌人冲锋时,我方即用轻重机枪猛打,而敌人的37平射炮又是专门对付机关枪的,很快就能瞄准,只听见“卡…孔”一声,机枪就完了,士兵们都管它叫“卡孔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当时国军阵地的重机枪不可能都是被平射炮打掉的,但其之所以屡被摧毁的关键就在于转移阵地不及时,这属于重机枪战术的范畴了。而见到敌人冲锋,轻重机枪就猛打,使用上也不得当,主要是由于缺乏对日军作战经验造成的。

后来有的部队在机枪上用得很好,但这都是在血的教训中才有所进步,代价太大了。

而在驻印军中,美国人先搞的是体能恢复和各类培训。

美国人当时搞培训还是有两下子的,对机枪阵地如何构设、机枪战术如何、机枪如何使用、保养等都做了相当全面讲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更为主要的是,美国不在乎枪械和子弹的损耗,故而驻印军的机枪手在训练场上就能打掉大量的子弹。

所以当日军再遭遇驻印军时,不仅仅是在武器装备方面被碾压,而且对面中国军队的战术素养也早就超过它们了。

谈了驻印军,我们也谈谈我军当时的情况。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军是不会给我们补充多少武器的,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争取到的200多挺机枪,可能就是整个抗战期间我军得到国府机枪供应的全部了。

所以我军当时的机枪主要靠的是对敌作战缴获,在战争的前期也有收集民间武器的补充。

所谓的民间武器,其实大多是国军溃散时遗弃的武器装备。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四军老六团,这个团在东进时收缴到了大量轻重机枪,给每个连配了9挺轻机枪、每个营配了2挺重机枪外,还有大量储备,先后调出了100多挺机枪支援兄弟部队外,部队本身的机枪配置却没有降低,这可能是抗战中我军装备机枪数量最多的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这个情况比较特殊,因为老六团东进的是当年淞沪会战的战场。国军装备机枪较多的调整师多数在此参战,故而遗弃装备较多。就整个敌后战场来说,这样的机会并没有多少。

而跟日军交战的话,武器装备并不好缴获,日军在战败前往往还有毁坏武器的习惯。

到1940年时,八路军对敌人作战已经两年有余,作战伤亡已经超过了10万人,而让部队的机枪数量提升了1000多挺,缴获机枪的代价是很大的。

当时八路军全军有160到170个步兵团,机枪装备量是1590挺,平均每个团装备的机枪数不到10挺。

随后八路军的百团大战打懵了华北日军,日军大规模、高强度的扫荡持续了整整两年。八路军在编制上进行了“精兵简政”,普遍从大团改为小团,主力军按照每个连装备3挺轻机枪的标准去配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每个团实际也就10到20挺机枪,而且由于作战极为残酷,机枪的弹药量很少。

我们当时的机枪手都是百战老兵,为了保护机枪手,还给其配备了缴获的钢盔。由于八路军的炮更少,连迫击炮都没几门,炮弹也没几发,所以机枪提供的火力支援至关重要。

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抗战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日军有的装备可不仅仅是机枪,掷弹筒、步兵炮、山炮可是一应俱全,而且它们的弹药比我们还多上百倍。

所以总的来说抗战是极为艰难的,我们希望以后的电视剧能多展现更为细节化的一面,让大家更好地去理解抗战,看看我们的先辈们到底是怎么打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