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苏皖边区的一片山林中,一支不足百人的地方游击队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始抗战。
当年赵汇川率领着这支队伍在灵宿北部山区打游击,敌人步步紧逼,而他们没有后援也缺少弹药,凭借着地形的优势与灵活的战术与日军周旋。
几年时间,这支地方小队伍,靠着各地百姓支持、严格训练,逐渐扩编、整编,居然变成了新四军九旅的主力团!这样的传奇转变,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草根崛起:小队伍的抗战起点
1938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宿县老寨山下,一个平日里寂静的村子,隐隐传来阵阵呐喊声。十几位穿着各色衣服的青年,手里握着各式武器,有步枪、土枪,还有几把老刀枪。
带头的赵汇川挥着手臂,一脸坚定地说道:“兄弟们,我们不怕敌人,哪怕没有多少人手,只要我们齐心协力,照样能给鬼子点颜色看看!”
当时的游击队,人数不多,武器更是简陋。赵汇川带领这些年轻人,立志要和日军斗上一斗。这支队伍最初只有二十来人,人人都是农家子弟,甚至从小还没见过几次枪支,可面对日本侵略者,这些普通人却毫不畏惧。
为了躲避敌人侦查,赵汇川带领着队伍在老寨山和灵宿北部山区辗转。这里有天然的屏障,连绵的山林像是为游击队量身定做的藏身地。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这支游击队开始了他们的抗日历程。
灵宿北部山区,地势险峻,森林密布。夜深人静时,游击队员们在山上扎营,有时候他们为了隐蔽甚至不敢生火。每每深夜传来野兽的叫声。
年轻的战士们虽然心里有些发毛,但却知道,这也许就是与鬼子的战斗在等待着他们。山脚下的老海寺成为了他们的秘密联络点,来往的香客、行人多,为他们提供了遮掩。
赵汇川带着这些热血青年,白天在山中训练,练习瞄准、匍匐前进,还模拟“突袭敌人”的场景。可毕竟手中装备简陋,步枪、土枪加在一起也凑不出几支现代枪械。
训练结束后,大家坐在一起歇息,一个年纪小的战士忍不住抱怨道:“这玩意儿瞄准都成问题,咱要真碰上鬼子的歪把子机枪,可怎么打?”赵汇川严肃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装备差我们不怕,靠着这里的地形,靠着大伙的智慧,鬼子真要来了,谁打谁还不一定呢!”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支游击队以山林为据点,逐渐在苏皖边界扎下了根。这片山林成为了敌后抗日的初始根据地,也成为这支队伍发展壮大的摇篮。
逐步壮大:逆风翻盘的成军之路
1939年,这支队伍迎来了转折。在中共的领导下,灵宿北部山区的抗日力量逐步壮大。中共皖东北特委书记江上青和赵汇川等人共同带领游击队,逐渐扩充了部队,并建立了皖六区抗敌指挥部,队伍从几十人迅速发展到了近百人。
这时,他们的任务也逐步升级,从最初的游击战,开始承担保卫根据地、保护百姓的责任。
在队伍发展的过程中,张爱萍的到来给了赵汇川极大的信心。
张爱萍带领苏鲁豫支队的支援力量,给这支游击队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带来了中共中央的最新指示,明确了抗日力量在华中的发展方向。张爱萍看望了赵汇川等抗日干部,还专门听取了赵汇川的工作汇报,提出了将这支部队改造成正规化抗日力量的计划。
在这之后,队伍的军政建设逐步加强,部队正式设立了党组织,并贯彻了严格的军纪。与此同时,张爱萍亲自指导赵汇川的部队训练,加强了日常军事训练、战术安排和纪律教育。战士们的政治觉悟也得到提高,大家逐渐形成了一种“为国家战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到了1940年,这支队伍逐渐正规化,正式被划入八路军第五纵队的第三支队。编制和任务的升级,让赵汇川和战士们倍感振奋。
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荣誉的提升,更意味着抗战任务的加重。于是,他们的战斗训练更加刻苦,时刻准备着迎接更大的战斗。
在灵宿北部的山区里,队伍越来越多,乡亲们也逐渐看到抗日力量的壮大。很多村民看到队伍一天天壮大,也开始主动帮助部队。
无论是送粮、运弹,还是通风报信,都成了当地群众支援抗日的方式。这种紧密的军民关系,让敌人很难靠近游击队的根据地。
坚守抗日:从游击队到华中劲旅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九旅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的一部分,成为新四军的主力团之一。战争的烈火还在继续燃烧,而这支游击队出身的队伍,经过几年的血战,已经成了正规化的主力部队。
在中共的领导下,九旅继续扩大编制,九旅的二十五团、二十六团和二十七团先后成立。
战斗中,九旅逐渐形成了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他们不仅在战斗中作风顽强,冲锋陷阵,且在战略战术上也十分注重灵活应对敌情。
每次战斗之后,九旅的战士们会总结经验教训,并且根据不同地形和敌人特点,钻研战术,发明简易的战斗器材,用于战斗中。比如,他们发明了简易的炸药包和地雷,成为战斗中的克敌利器。
1942年2月,刘少奇在华中局的会议上表扬九旅,称他们是“华中抗战后新成立部队中之成绩较优者”,并指出九旅已经成为“正规化的党军之一部”。九旅的战斗力和抗日精神在华中抗战中获得了高度的评价,这不仅是对九旅战士的激励,也是对他们取得战绩的肯定。
在九旅发展的过程中,艰苦奋斗的作风也深入人心。战争中物资短缺,战士们常年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战斗。冬天穿单衣、夏天穿棉衣是常有的事,可即便如此,大家依然保持斗志昂扬的状态。
因为平时练就了艰苦朴素的作风,战士们在战斗中能吃大苦、耐大劳,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任务。九旅的战士们明白,他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除了来自党的领导、部队的支持,更是因为群众的全力帮助。
多年以后回顾这段历史,这支游击队一路走来,从几十人发展到千余人的主力部队,这背后,是战士们不屈的抗日精神,是党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也正是因为这支队伍,苏皖边区的抗日根据地才得以保存,九旅的历史也成为中国抗战史上辉煌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