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果,无论人工栽培,还是野生驯化,一旦被农家操持就成为农业的一部分。

宋代水果种类很多,桃、李、杏、梨、柿、枣、林檎、樱桃、石榴等水果分布范围最广,具有广域性特征。这些水果不但广泛种植于北方,也同样盛行在江南诸州,从各宋代方志的记载来看,一直到福建都种有桃、李等水果,且有的地方种植范围很大。如《吹剑录外集》就载有浙东婺州倪伯骥家有林檎园二百亩,这一数字为一家之产,是很可观的。

各类水果,品味不同,种类不一,唯枣的经济意义最大。北宋初年,朝廷即颁布了课民种树,桑、枣半之的命令,并同时规定能广植桑、枣,垦辟荒田者奖,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朝廷令各地农师,“凡谷、麦、麻、豆、桑、枣果实、蔬菜之类,但堪济人,可以转教众多者”。以后又屡次颁行这样的命令。在政府的重视与鼓励之下,枣的种植量越来越大。枣的特殊地位,与果实特点有关,枣子味甘质美,既是上好的水果,饥荒时还可以充作粮食,此外枣木还是制作农具的上好材料,因此枣树备受人们的重视。枣树分布很广,从宋人留下的诗文,可以看出其分布的大概范围。棣州“数百里,榆、柳、桑、枣,四望绵亘”;京师“枣花纂纂桑叶肥”;河阳“梨枣知秋晚”;黄州“东原莳枣栗”;金陵“枣熟菰香稻子垂”;荆湖“枣畦桑垄但空陂”;鄂州“鸡豚兼蓄,枣栗成林”。从这些诗文可以看出,长江以北是枣最集中分布的地带。宋初,朝廷曾赐“西川行营将士枣”,因为这是“蜀土之所乏也”,可见川蜀种植枣树的地方很少。枣的种植范围虽广,但在各地所产枣中,以河中府、绛州、蒲州一带及青州枣品质最高,“河中永洛出枣”,好吃而产量高,蒲、绛二州所产之枣则被列入贡品之中。“青土饶嘉枣”,青州枣历代都负有盛名,宋代仍为贡品。北宋中期,京东一带发生了王伦领导的士兵起义,一时道路阻隔,起义被镇压后,周紫芝首先感到高兴的是“明年御枣红千颗,又见青徐入贡来”,可见青州枣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虽然有许多温带水果也可以栽植在南方,但南方种植量最大的还是各种亚热带、热带水果。宋代橘、橙、柚、枇杷、柑等亚热带水果已经广泛种于长江流域各地,而荔枝、香蕉、甘蔗、椰子、龙眼、桂圆等热带水果则盛行于岭南各地。这两大类水果之中,柑橘在长江流域种植最广。在宋代地理总志中,以柑橘为贡品的有越、衢、吉、洪、荆、夔、惠、梓、果、益、利等州,而柑橘的实际产地比这些州郡要广得多。在各地所产柑橘中,有不少优良品种,南宋人韩彦直著有《桔录》,他认为温州乳柑,亦称真柑,味似乳酪,特别是温州泥山之柑,“皮薄而味珍,脉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颗之核才一二,间有全无者”,故被推为橘中之首。然而同时人陈景沂却认为台州黄岩柑橘更胜于温州。他说:“韩但知乳桔出于泥山,独不知出于天台之黄岩也。出于泥山者固奇也,出于黄岩者天下之奇也。”此外太湖洞庭山之柑橘,香味最为胜绝。江西所产金橘以“香清味美”,同样负有盛名。

岭南的水果种类虽多,而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荔枝。宋代诗人在诗中写道:“堆盘荔子如冰雪,惟此堪将北地夸。”在那些谪居岭南的士人眼中,当时还是烟瘴之地的岭南,除了荔枝别无他物可取。荔枝是原产于中国的特有水果,为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果皮有鲜红、紫红、青绿及青白色,因而各地俗名甚多。宋代岭南、四川、福建、云南等地都有种植,其中四川主要分布在涪州、泸州、咸淳府、嘉定府、叙州、夔州、云安军等地,此外,北宋成都附近也偶有种植。荔枝本为热带水果,四川虽属亚热带地区,但四周高山的盆地地形,特别是北部秦、巴山地的阻挡,使冷空气很难进入盆地,因而盆地内部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要高,加之盆地内部小地形的变化,进而形成气温较高的小气候,而使荔枝得以生存。上述长江沿线诸州,就处于这样的地带。入蜀之人每每在江峡一带,见到“沿江荔子烂熟”。蜀中荔枝以嘉州一带品质最好,有“嘉川荔子著芳名”之说。

天下的荔枝又以福建所产最佳,人称“南闽荔枝名四方”。福建荔枝产地主要集中在福州、兴化军、泉州及漳州四地。其中福州种植量很大,甚至有一家种上万株之事,而兴化军所产最为奇特。岭南是种植荔枝最广的地带,“番禺地僻岚烟锁,万树累累产佳果”,描写的就是岭南盛产荔枝的情景。岭南荔枝种植虽广,品质一般却不高,宋人评价说:“广南州郡与夔、梓之间所出,大率早熟,肌肉薄而味甘酸,其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

水果生产,从属于农业,社会地位与粮食以及纤维作物不能相比,但颇具经济价值。桃、李、枣等水果地理分布具有广域性,南北方均有种植,而南方各地水果偏于地域性,尤其南方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复杂,却成为多种水果的产地。就热量资源而言,岭南地区更具备优势,地域性的水果颇显优势。

(本文节选自《宋代农业地理》第十章“桑麻茶果——宋代主要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注释从略。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1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