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题记:原本今天下午就留意到北京师范大学喻国明教授回应自己不是学阀的新闻,简单浏览了一下觉得回应的挺可笑,也没太在意。晚上有读者朋友建议关注一下,本来还在为平台无端给予禁止原创发布内容一周而不快,想想就找个出口吧,毕竟这是一个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

学阀是现在学术界比较痛恨的一个词,在日益内卷的学术圈里,学阀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可症结是,学阀们明明就在那里,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校方,还是同学科的教师、学生等等又不知道怎么去把他打掉,甚至在越想反他越集中的怪圈里打转转。

当然,这里面有尊师重教的问题,有师道传承的问题,有学术旗帜的问题等等,也算是改革深水区。别的领域是摸着石头过河,而这个领域都是徒子徒孙,连个敢摸石头过河的人都没有。今天,吏部左侍郎闲来无事操点闲心,对学阀问题点评一二,不当之处请海涵。

一、谁是喻国明

按照公开的履历介绍,喻国明教授出生于1957年9月,现年已经67岁。曾长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担任副院长12年;2016年转会北京师范大学担任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目前担任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1979年9月,喻国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并一口气读完本硕博于1989年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这样的履历是各高校学科带头人的标配,也符合从政原则的凡事儿要趁早。在别人还觉得读博士没太大必要的时候,人家早早地就拿到了手里,应该是国内最早的新闻学博士之一。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喻国明在人大新闻学大咖云集的情况下打出了一片天地,应该说还是非常有天赋的。1996年晋升教授,时年39岁;于2003年开始担任新闻学院副院长,时年46岁;于2006年晋升二级教授,时年49岁。在此期间,喻国明各类荣誉奖励集于一身,先后入选北京市 "跨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和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获得首届中国十大传媒创新人物”,入围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并于2014年获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当然这仅仅只是喻国明众多荣誉中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何况已是功成名就的知名教授。我做了一辈子的副院长,学问已经做到了这个级别,凭什么就不能做一回院长。2015年9月,喻国明卸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至此结束了12年的副院长生涯。带着这种愤愤不平,喻国明选择出走人大。不过像喻国明这样的咖位,根本不愁梧桐树,到处都是求之不得的。

最终,在多方选择或者干涉之下,喻国明继续留在北京前往北师大。彼时,北京师范大学刚刚于2014年底组建新闻传播学院,以图增加综合实力向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迈进。与喻国明前后脚加盟北京师范大学的还有同样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另一支法学小分队,就这样人民大学的两支小分队便一同撑起了北师大的两大学院,由此可见人大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江湖地位。

2016年3月,59岁的喻国明正式获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任期四年。当时北师大新闻学院院长一职由光明日报选派一名副总编辑担任,执行院长实际主持工作。四年任期满之后,北京师范大学没有继续聘任喻国明担任执行院长,喻国明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出席相关活动至今。执行院长由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担任,目前已不设执行院长职务。

二、学阀争议从何而来

如果只是上述的行政职务、学术成果、顶级荣誉、各类头衔等等的话,还上升不到学阀的争论。那么这件事是由何而起的呢?

事情源于小红书的一张高产论文作者的截图分享。该截图显示,67岁高龄的喻国明在2024年上半年发表C刊28篇位列传播学科第一名,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平均数(下文有计算),确实是老当益壮啊。

此外,喻国明在公布的榜单中只能以半年28篇屈居第四。与喻国明一同上榜的前三名分别是56岁的某经济学教授(36篇),58岁的某马哲教授(30篇),68岁的马哲教授(30篇),紧随喻国明之后的则是61岁的马哲教授(25篇)。

实际上类似的统计或者对比分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各种平台中发布,只是这一次引爆了舆情。喻国明教授今天在微博中的回应中对自己是学阀表示否认,并谦虚的表示自己“何德何能”。

回应中他还举例了新闻传播领域的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的论文量比他的还要多。侍郎认为这个回应有点不讲武德,人家说你是学阀,你说你自己的事情就行,不要胡扯其他人的。作为曾经出走中国人民大学的前同事,这两人之间显然是有仇恨啊。陈力丹教授莫名躺枪,估计看到了也会骂娘。

三、那么事实到底是如何呢?

网友们列举的是知网的数据,侍郎也懒得费那个劲,不去知网一一查证了。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官网的师资介绍中,喻国明自述发表论文1000余篇,这是他自己认的。对于其他出版的书籍、论文集、报告等等暂不探讨,仅以论文就能说明问题。

按照这个数据,从其1989年执教开始起,至今合计35年,平均每年发表论文28.5篇,这需要在没有高潮也没有低谷的情况下持续35年稳定输出才能实现。显然这个数据不合常理,超出了正常人正常逻辑的认知。高产没问题,但是不能搞大跃进。人家每亩产1000斤小麦都困难,你每亩非要产100万斤,还实打实的交出了产量,那这个就有点不科学了。

同样对比小红书上所附截图中涉及到的人物,以上高产大咖们具有几个共同点,一是所研究领域均为人文社科领域,二是均曾担任校院两级重要领导职务,三是均具有比较有影响力的帽子或者头衔,四是年龄都在60左右,甚至有三位超过60岁。年长的前辈们应该给后学晚辈们做榜样,但是榜样不是这么做的啊。明明是学术的带头人、领路人,但是非要搞成走自己的路,让弟子们无路可走。

四、结语

如同喝醉的人都会说自己没喝多一样,流氓也从来不会自己承认自己是流氓。到底是不是学阀,也不是自己能否认的。

有句话叫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现在倒好,白纸黑字的发表印刷出来了,实打实的证据在那里摆着,怎么还好意思反对呢?国家出台有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有明确的界定,但现下也没有可依据的反学阀法,那该怎么判定呢?

我看还得依据人心、依据公心。大家都有朴素的情感,只要别太过了基本都能接受。但是不你能过的没边儿了,不要多吃多占,凡事差不多就行了,吃干抹净的不好,脸终归还是得要的。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人人可为师,少有可作范。

大先生,绝不是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