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9.18事变,东北军不战而退之后,在东北辽阔的平原上树起了一面红边白底的三角形战旗,战旗内侧竖写着“吉林边防军总司令”,中间绣着一个大大的“冯”。这面战旗在东北大地上迎风抖动,显得十分的威武,而挑起这面大旗的人则叫冯占海。
冯占海,这位出生于1899年11月16日的辽宁凌海市半塔乡筷子沟屯的汉子,是张作霖结拜兄弟张作相的外甥。早年丧父的他,在1917年投奔舅舅,成为其随身警卫。192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得益于舅舅的提拔,冯占海在吉林省军政界迅速崭露头角,最终成为公署警卫团的上校团长。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作相因家中丧事而无法主持大局,吉林省的军政大权落入了熙洽之手。熙洽的卖国行径,以不抵抗命令为借口,迫使冯占海的陆军第34团撤退至永吉县官马山,使得吉林城几乎无兵可守。
9月22日,熙洽竟将日军中将多门二郎迎入城中,将吉林城拱手让给敌人。日军也“知恩图报”,任命熙洽为吉林省省长。熙洽在9月28日宣布与南京政府和东北行政委员会脱离关系,其卖国行为令人愤慨。
冯占海对此深感愤怒,他坚决拒绝熙洽的多次拉拢,誓师“抗日讨逆,誓死御敌,光复河山,驱逐敌寇”。他的爱国行动得到了舅舅张作相的坚定支持。
随后,冯占海率领部队从吉林出发,经过桦甸、蛟河、舒兰,最终抵达五常。11月,他开始与日军及熙洽的伪军展开激战。
1932年1月,冯占海与依兰镇守使李杜、丁超等人组建吉林自卫军,冯占海担任副司令兼右路总指挥。5月,在收复宾县后,他将队伍正式改编为吉林边防军,并自任总司令。从此,冯占海高举自己的旗帜,在东北大地上四处冲杀,与日伪军进行着激烈的战斗。
到了1932年6月,冯占海攻下榆树县城后,吉林以北地区均在他的控制之下。此时,他已拥有12个旅、4个支队、3个独立团,总人数多达十万。
1932年10月,在吉林城郊与日伪军的一场激战中,日军动用飞机大炮对冯占海的部队进行狂轰滥炸,造成重大伤亡。冯占海不得不率部撤退,经过农安、长岭、突泉、通辽等地,最终进入热河。
在热河,冯占海率部参加了热河战役,并在下洼和大仙他拉地区大胜日军,极大地振奋了全国民心。大批记者和关内大学师生纷纷前来慰问,冯占海的“吉林边防军”旗帜在东北大地上愈发耀眼。
热河失守后,冯占海率部撤入关内,被北平军分会改编为陆军第63军,冯占海担任军长兼91师师长。
卢沟桥事变后,冯占海率部在河北、河南两省抗战。在永定河战役中,冯占海部伤亡惨重。1938年10月,他开往江西接受政变,因遭到排挤及对军中诸多现象不满,冯占海称病脱离部队,前往香港。
解放后,冯占海回到东北,担任了吉林省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民革吉林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体委主任等职。1963年9月14日,他在长春因病逝世,享年64岁。
根据冯占海将军的遗愿,他的骨灰应埋在北大山抗日发源地。吉林省委、省政府将他埋葬在吉林市北山西侧的最高峰。
文革期间,冯占海将军的墓地遭到破坏,骨灰不知所踪。1984年,有关部门按原样修复了冯占海将军的墓,但因骨灰无法寻回,只能设为衣冠冢。
随着房地产的兴起,冯占海将军墓地所在之处成为了风水宝地,被房开商盯上后进行开发,并于2010年国庆前夕再次遭到毁坏。
2011年4月23日,冯占海将军墓迁至北山烈士陵园附近的一处山坡,重新进行了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