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向欧洲战场输送了18万华工,主要从事协约国方的后勤。这些华工大多来自贫困乡村,为便于他们与当地人的沟通、与家人的通信和战后谋生,催生了华工夜校,使得他们工余可以学习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甚至教授一些学业或技艺。

夜校组织者当中,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位是李石曾,另一位是晏阳初。

数年之后,李石曾与晏阳初分别在北京西山温泉一带和河北定县翟城等地,开展以教育为基础的乡村建设,其经验甚至工作团队就部分来自一战时欧洲的华工夜校。

李石曾早年留学法国,所以温泉的乡建有着鲜明的法国特色,借鉴了法国的教育体系与乡村建设经验,并有法国在华文化精英的参与。不过,其乡建的展开,是在中法大学的框架之下,以农林试验场为主要形式。因温泉与北京城相隔不远,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如教育、邮政、公交、诊所、温泉疗养院、别墅区等等,都算是城内公共建设的延伸,当视为城镇化的一部分。

就乡村建设而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与乡村改造相结合,无疑更为系统,影响也更为深远。

晏阳初去法国,是以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的身份,为华工提供服务。在李石曾等人的支持下,晏阳初在华工群体中开展识字教育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这些活动在他回国后,继续发展而为系统的平民教育。1923年,晏阳初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平教会),担任总干事,先后在数地开展活动,其中所谓的“定县实验”坚持达十年有余。

晏阳初的“定县实验”涵盖了“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的内容。以识字教育为基础,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式,以“文艺”教育解决乡村之“愚”,培育乡民的“智识力”,以“生计”教育解决乡村之“穷”,培育乡民的“生产力”,以“卫生”教育解决乡村之“弱”,培育乡民的“强健力”,以“公民”教育解决乡村之“私”,培育乡民的“团结力”。平教会更高的目标,“在于灌输程度较高的公民常识”,使得乡民也可以拥有公共意识,参与公共管理,为中国乡村的民主改造奠定基础。

为了更好地开展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工作,晏阳初于1929年举家迁入定县居住,与乡民一起生活,直到1937年。在他的感召下,数百位知识精英同赴定县,襄助那里的教育与乡建事业,其中不乏留学归国的硕士、博士。在他们身后提供支持的,则是中美双方政府和民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艺术资源。

一时间,定县的经验成为全国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一个标杆,获得了各界的关注与评价,一度有机会被南京国民政府作为示范推向全国。

可惜的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李石曾与晏阳初在华北的乡建事业戛然而止。抗战结束后,国共内战,两者的重建计划亦无落地可能。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政,民国时遍及各地的乡建模式已然不合时宜,纷纷化入新的历史大潮。晏阳初的平教会因其重要的资源支持来自美国,因而其本人由大陆而去往台湾、美国,其平教事业亦在东南亚、南美等区域落地开花,这些地区的贫困乡村获益良多,晏阳初因此也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力。

晏阳初在定县的平教事业,诸多史料得以保存,后世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其中最为直观的,是基督教青年会的合作者、平民教育事业的参与者、美国的社会经济学家西德尼·戴维·甘博拍摄的大量珍贵照片。

甘博于1908年来到中国,一直到1932年多次常驻中国,在中国各地行走、拍摄,从沈阳到广州,从上海到汶川,留下了数千张珍贵的老照片,为中国保存了那个时代真实的自然与人文风貌。他同时还参与创建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并直接参与了晏阳初的定县平教事业。在有关定县实验的研究成果中出现的大量细节,甘博的照片都有生动的记录。

甘博关于中国的摄影作品由美国杜克大学完成数字化并向公众分享,以下即为编者整理的一部分关于晏阳初及其定县事业的摄影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县城墙、城楼与田野,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县城门,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县城门,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县鼓楼,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县城隍庙,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晏阳初(前排居中)、甘博与同事在北京,1924-192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家移居定县后的晏阳初及家人,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晏阳初和同事在定县,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民教育的书记们,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民教育工作者,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民教育工作者,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县语言学校合影,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县语言学校合影,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县语言学校合影,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县语言学校合影,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试验区办事处,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县广场集会,标语是平教会“除文盲,作新民”,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教会在给村民上课,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教时期定县的抗日集会,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教时期定县抗日游行,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教时期定县女学生抗日游行,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教时期定县童子军游行,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术表演和“用科学方法种地”的横幅,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定县农产品展览,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产品展览蔬菜展台,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产品展览-大南瓜,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产品展览-大白菜,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产品展览-大白萝卜,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良后的棉花,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黍子,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称粮食,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次改良后的鸡舍,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次改良后的鸭舍,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教工作者在教乡民做实验,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教会组织的舞台剧演出,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教会组织的舞台剧演出,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砖(打坯),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制砖(打坯),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水车,1931-193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田野边的新房,1931-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