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还贷的呼声还言犹在耳,贷款大军涌入楼市的势头又正渐渐起猛。
我整理了2021年1月至2024年10月上海住户贷款的中长期贷款数据,它的变化竟然有点出乎意料。
上海住户的中长期贷款在今年1月达到近年来的历史低位后,开始持续出现了向上攀升的趋势。
比较微妙的是,在3到5月份出现了阶段性增速停滞后,5月左右又出现继续向上,直到9月又有进一步增速扩大的迹象,基本和调控政策同频。
截止到今年10月末,上海住户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9569.81亿元(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行,不含外币数据,下同),同比增长约10.4%。
而这个增幅数据上一次出现,已经是2022年的1月(10.5%)了,但那时的上海楼市相信大家还记得:
没错,那场轰轰烈烈的打新热浪。
而且如果我们单月的环比增速来看,21年月均增速为0.9%,22年和23年均为0.3%,而2024年仅前10个月,环比增速已经回到了21年的相同水平。
数据在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又背起贷款冲入了上海楼市。
当然,如果拉长时间去看,目前的同比增速距离2021年5月最高点时的14.5%,依然还有着不小的距离,但在整体情绪低迷,大家对环境体感普遍不佳的市场下,
连续近9个月的增速,某种程度上的确能认为部分市场信心正在逐渐回归。
情况的确在转变了,但是...
01
凭什么上海房贷敢增速
坦白讲,在这个时间点和大家聊贷款增速的问题,从情绪上来说是有点违和的。
过去一年多来,断供、法拍房、高房贷利率、提前还贷等高频词,反复刺激着大家,让我们的情绪还处于某种惯性中。
我也一样,看到这些数据,心中涌起的第一个声音:都什么时候了,竟然还有胆子敢贷款买房?
但随着对数据的不断分析,我发现或许是自己又一次陷入了“屁股决定脑袋”的立场陷阱。
首先,我们来看上海居民的存款情况。
为了看的更透彻一些,我把住户部门的贷款额度减除了,只剩净存款部分。
仅仅不到3年,上海居民的净存款翻了2.02倍。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相当于每个月大家在还了房贷、信用卡债以及其他贷款支出后,往银行里每个月平均还要存入约422亿元人民币。
我取了22年和23年的平均常住人口2481.2万人做了一个简单的估算,约等于2022年之后,全上海每人每月都要往银行里存1701块钱(这还不算类似余额宝等渠道内的资金)。
也许有人会提到个体和家庭之间财富差异等问题,这个我们后面再聊,这里先看基本盘。
上海近年来居民整体的储蓄意愿高涨在持续,但这当中最大的转折点大约在2022年底,我复盘了一下,这个时间基本与2022年延续到2023年春节前后的提前还贷潮相吻合。
高储蓄的另一面,某种程度上的确能代表潜藏的,或者说僵化的消费能力,这是上海的底子。
而近3年来,上海的贷存比下降了超过12个百分点。
截止到今年10月,全市54.9%已经略低于全国55.1%的贷存比均值了,基本与2016年年底的数据也非常接近了。
在经历了提前还贷+加速存款“双向奔赴”后,这座房价昂贵的城市,贷存比正在快速下降。
巧的是,目前全市二手住宅均价也基本回归到2017年5月左右。
一方面透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居民骨子里对风险的厌恶情绪其实非常强,这当中也有之前对二套首付限制,导致的加杠杆受限的因素。
但整体上来看,这座城市从上到下,走的路子还是比较稳健的。
截止到2023年末,一线城市居民的杠杆率中,上海为79.5%,北京69.5%,深圳97.5%,广州93.1%。
对比了去年末深圳和上海的数据,你更会发现相比深圳的激进,上海更趋于“保守”。
上方截图为深圳数据,源《深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另一方面,就上海目前的贷存比,无论和之前几年自己高位时期相比,还是放在全国来看,其实并不高。
这也从基本面解释了,为什么上海的房贷增速还“敢”涨,本质上还是“地主家有余粮”呗。
02
房贷增速的“不患寡,患不均”
但我依然会思考一个问题:
在一个疲软的环境下,我们是否还应该保持偏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贷款增速这件事?
坦白说,我们很难从银行货币信贷数据本身,去推测出财富的实际分配比例,但已经成交掉的房子,却能告诉我们一个“辅助性”的答案。
我对比了增速非常接近的两个月内,全市一二手住宅的成交情况。
注:二手住宅成交总额统计的均为当时估价,排除了之前部分房源做低房价的情况,通常做低的房价金额会以单独名义方式补给房东,不计入实际贷款部分。
二者相比,今年10月比2022年1月多卖了905套,但成交总额上却少了71.5亿元。
加上10月新房成交套数不足之前的1/2,上海今年二手住宅降价的“威力”再次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还只是对比了单个月的情况,我们再放大还原到年度来看下。
我选择了房贷的月均环比增速相同的2021年和2024年做了一个比较。
注:黄色柱子为二手房、蓝色柱子为新房,左侧为2024年各总价段成交总额分布,右侧为2021年各总价段成交总额分布。这里的二手成交总额统计的均为当时估价,排除了之前部分房源做低房价的情况。
根据数据估算,总价200万-400万的成交金额缩水最为严重,高达48%,几乎腰斩。
700万以下整体的情况也并不乐观,这部分成交金额的平均缩水率也达到了36%左右。
总额的缩水,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个体需要面临的房贷额度也在下降,而这部分总价主要对应了刚需及初级改善。
而到了700万到3000万,尽管涵盖了多个价格段的改善客群,但从总额的平均缩水率来看,大约在11.5%,情况远远好于700万以下。
到了3000万以上,直接就是量价齐飞的状态了,成交总金额增长高达93.7%,预计到今年结束,直接翻倍也并非不可能。
数据反映的是各个群体的众生相。
当我们透过这些冰冷的数据后,再去回答贷款增速的问题,心中是否能大致勾勒出一幅冷热不均的画像:
刚需客的谨慎与抗拒,改善们的克制与适度,豪宅客的大步跃进。
相比于两年前,这一轮的贷款增速或许...只是少部分人的狂欢罢了。
在低点加杠杆去撬动更大量级的资产,传递到未来会造成什么样的效应不好说,但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保住眼前的生活才是当下最最最重要的。
03
房贷增速“不匀”背后,企业贷款的缩水
对普通人而言,不背房贷或者少量背,依然是主流。
这身后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经济面以及企业能否给予普通购房者更强的预期和信心。
但显然,还没有改善。
同为职场牛马,我深知个人打工的不易和疯狂内卷,但对于那些面对行业产能过剩、结构调整局面下,无法开源的企业来说,节流也成了唯一能做的“残喘”。
我统计了近3年来,上海地区企(事)业单位的贷款同比增速情况,情况依然趋向于不乐观。
注:数据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企(事)业单位贷款包括: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融资租赁,各项垫款。
不到3年的时间里,每个月同比上年的增速从22年1月的13.7%滑落至最新的7.6%。
而且如果按年度来看,2022年的整体增速表现还有起有落。
到了2023年,整体情况已经明显比22年疲软很多,但在上半年和下半年,还各出现过一次贷款增速的小波峰。
但进入2024年,企业的疲态更加明显。
前三个季度的增幅几乎成一条水平线,波澜不惊,而到了9月,增速突然从持续了4个月的8.7%下落成8.1%,进而到了10月的7.6%。
数据折射着多少企业的无奈,也关乎着千万个小家庭和个体的生计。
所以当我们再回头去看住户的中长期贷款的增速问题时,裹挟着许许多多分化、克制与狂热的复杂成分。
但好在,这座城市自上而下的稳妥与谨慎,是我生活了十多年来,对它非常深刻和笃定的印象。
居安思危,一定能等到真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