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天眼查,12月3日下午,有两起劳动争议的诉讼案件,同时在保定的法院开庭,分别是许某和张某,起诉长城汽车,但案件的细节并未披露。

另据21财经、界面新闻、搜狐财经11月底报道,长城汽车恶意裁员,时间较为分散,陆续被裁人数达到上百人,其中约30人正在诉讼维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球汽车行业日益艰难,企业裁员无可厚非,但长城汽车的裁员处理方式欠妥,被员工指责为“恶意裁员”,不断诉讼。

例如,某位近期被裁的前员工称,人事部门以“近一年内三次绩效考核结果为D”为由,将她调岗,工资大幅下降,她拒绝到新岗位工作,还是在原岗位上班,结果被认定为旷工,随后被裁。

还有某位前员工因“工作失误”为由被裁,没有赔偿,原本应得的加班费也没有发放,后通过仲裁才拿回赔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凤凰网财经10月26日报道,长城汽车原东盟区域品牌负责人张震在朋友圈发文怒斥长城汽车底层价值观有问题,是“小人得志、鸡犬升天、乱七八糟”,张震目前已离职,并称将因离职补贴进行劳动仲裁。

从前员工们的抱怨中,不难看出,长城汽车处理方式强硬、甚至“蛮横”。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长城汽车秉承军事化风格管理,这也是长城企业文化的特点。

钟叔认为,长城汽车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应注重方式方法,否则得不偿失。

一方面,恶意裁员对财务报表来说,收益极其有限。

以近期涉及的约100名被裁人员考量,假设每人补偿10万元,总计需要增加1000万元的成本。而2024年第三季度,长城汽车的销售成本,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约6亿元,研发费用增加了约1000万元,合计6.1亿元。

相比于这些成本的增加,人事上的克扣,是杯水车薪。

因此,即便2024年第三季度,长城汽车管理费用为10亿元,比上年同期降低了约2000万元,但长城汽车的净利润,仍然比上年同期下降了约3亿元。

另一方面,潜在损失却是巨大的。

首先,影响长城汽车的海外形象。

随着中国汽车品牌崛起,海外媒体、消费者对中国国内新闻的关注也更加紧密。长城汽车爆出恶意裁员新闻后,也立刻以英语在海外社交媒体上传播,例如X平台。

长城汽车2024年5月宣布关闭欧洲总部并裁员约100人的时候,《法兰克福汇报》也曾报道,长城汽车慕尼黑的员工称公司工作氛围恶劣,管理层过度控制,行为粗鲁。

第二,影响长城汽车的资本市场形象。

作为港股上市公司,长城汽车需要定期披露ESG报告,接受除业绩之外的,在社会、员工等方面的考核。此次恶意裁员事件之后,长城汽车在供国内国外投资者参考的ESG评价体系中(例如WIND ESG评级),留下了诉讼纠纷、管理风险、裁员记录。这将影响长城汽车的年度ESG评分,或许也将影响融合ESG因子的基金对于长城汽车股票的买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军事化管理难以适配目前业务格局。

海外各地区法律法规不同,某些地区对劳工的保护比国内苛刻。例如,在泰国,员工可以因为对管理一点点不满,就诉诸仲裁,并且大部分情况都会得到支持;企业在休息时段强迫员工加班,也有可能受到处罚。

长城汽车目前海外销量占比约为41%,海外利润对业绩至关重要。长城汽车目前海外总产能约为44万辆,2025年,随着越南KD工厂的投产,其海外总产能将增加到约64万辆。其销售分支也越来越多。

与之匹配,长城汽车需要从保定脱胎,建立国际化负责任的形象,更加妥善的处理员工关系。(图片源自网络,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