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上篇的开头,我们讲到了平凉府柳湖书院的前身,就是第六代韩王朱旭櫏所修建的崇文书舍。也许是受到文气的滋养,从朱旭櫏开始,历代韩王的寿命有了显著的提升。
第六代韩王
- 韩昭王朱旭櫏
朱旭櫏,韩康王庶长子,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封渭源王,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进封韩王。
明代宗室之中有很多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剧作家,整个韩藩之中的佼佼者,首称朱旭櫏,平凉历史上的第一本地方府志《平凉府志》便盛赞其“雅嗜诗书,善真草”。文章开头提到的崇文书舍,就是朱旭櫏策划修建,最终成为平凉“崇儒重道”的文昌之所。
由于平凉地处荒僻,外加岁禄微薄,即所谓的“土瘠禄薄”,韩藩宗室往往会做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行为。比如襄陵王府镇国中尉朱旭槛,请了小偷,去褒城王府偷东西。而根据《明史》的记载,朱旭櫏除了“性忠孝,工诗”以外,还能够“居藩有惠政”,对于宗室的管理也十分严格,像朱旭槛那样的行为,都会受到严惩。
当然有雷霆手段,就有菩萨心肠。对于王府官员,朱旭櫏就十分照顾。比如有一次本藩宗室犯罪,朝廷打算连王府长史一起治罪,朱旭櫏据理力争,认为长史官只对自己负责,不可如此牵连无辜。
丙戌,韩府奉国将军偕能有罪,连坐长史马夔。韩王旭櫏奏言:“旧例亲王有过,专罪承奉、长史。郡王有过,专罪内使、教授。夔不宜坐。”下礼部覆议,许之。—《明世宗实录卷二十七》
嘉靖十三年(1534年)五月,朱旭櫏去世,享年五十一岁,谥曰昭,谥法“容仪恭美”曰“昭”。这里额外说一句,朱旭櫏是第一个活过五十岁的韩王。另外再提一句,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恩寺塔,就是昭王妃温氏为了纪念夫君而建。
第七代韩王
- 韩定王朱融燧
朱融燧,韩昭王嫡次子,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封韩世子,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袭封韩王。
封国平凉的第一位亲王:安王朱楹死后虽然无嗣,但其墓园一直由襄陵王家族主持祭祀。到了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第三代襄陵王朱徵钤上奏朝廷,请求赐予乐户以方便祭祀。在昭王朱旭櫏的支持下,此事顺利通过。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朱徵钤去世后,朱融燧立刻发难,提出“乐户非郡王所宜用”,请求朝廷予以裁革。此事纠结争吵了十多年,直到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才尘埃落定,朱楹墓园的祭祀任务交到了韩王手上。
部议旗校、乐户本出一时特恩,不可为例。请以校尉附入平凉卫,专司惠园扫除,不得听襄陵王私役。乐工量留十二户供事,余悉罢革。每岁时惠园祭享,韩王自遣仪宾一员行礼。—《明世宗实录卷四百七》
保留襄陵王府乐户,本来是明世宗朱厚熜自己的决定,之所以突然变卦,是因为发生在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一次冲突。
当时新任襄陵王朱融焚经过暗中串联,纠合宗室近三百人弹劾韩王,指责其“兼并山田市肆,虐杀无辜,招集无赖”,意图不轨。朱融燧不甘示弱,也上奏朝廷,弹劾襄陵王府宗室“凶淫不法事”。
最终世宗做出裁决,敕谕韩王“改过守法,管束宗室”,襄陵王革禄米三分之一,停韩世子朱谟㙉、长洲王朱融焌(韩王之侄)、长乐王朱融焞(韩王之侄)、庆阳王朱谟垫(韩王之子)岁禄一年。其余乐平王府辅国将军朱旭㭎、襄陵王府镇国中尉朱旭楦等大批宗室被削爵废为庶人,发凤阳高墙监禁。
韩藩宗室不但穷,而且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边地,比内陆宗室要彪悍许多,史称“宗室视各王府尤称无赖”。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二月,奉国将军朱融燸率领宗室一百四十余人私自出城,跑到西安府来讨要岁禄。
巡抚都御史陈其学闭门不出,朱融燸竟然率人“公行抢夺”,以至于百姓以为宗室造反,一时间行人不敢出门,史称“长安为之罢市”。世宗无奈之下只能先答应韩藩宗室的要求,在次年秋后算账,将朱融燸废为庶人。
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十一月,朱融燧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谥曰定,谥法“纯行不爽”曰“定”。
第九代韩王
- 韩端王朱朗锜
朱谟㙉,韩定王嫡长子,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封为韩世子,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去世,终年四十二岁,谥曰悼恭。
朱朗锜,悼恭世子庶次子,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由镇国将军进封韩世孙,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袭封韩王。按照惯例,朝廷追封悼恭世子为韩王,谥曰安,谥法“和好不争”曰“安”。
己亥,改封韩府镇国将军朗锜为韩世孙,管理府事。朗锜,韩悼恭世子谟㙉庶第二子也。—《明世宗实录卷五百五十六》
为了应对越来越庞大的宗室队伍,朝廷在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出台了《宗藩条例》,里面明确规定郡王进封亲王后,其次嫡子及庶子只能按照原来的世次封本等官职。
怎么理解呢?以朱朗锜为例,假如他老爹悼恭世子袭封韩王,那他就可以被封为郡王。换句话说,朱朗锜进封韩王之后,他的儿子之中除了嫡长子以外,其他人都只能按世次封为镇国将军。
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的时候,朱朗锜上奏朝廷,请求封自己庶长子朱璟澜为郡王。礼部的态度非常暧昧,云里雾里写了一大通,核心意思就是请皇帝陛下圣裁。此时的明神宗朱翊钧只有十二岁,决策权在内阁首辅张居正手里。
今韩府自悼王偕㳘绝嗣,康王偕灊以弟由彰化王进封,其次嫡、庶子在未奉条例之前,向来相沿承袭。今在条例之后,似难准从。但康王以弟继兄,传至今王,俱属正派,与旁枝一从再从者不同。应否准封,伏候圣裁。—《明神宗实录卷二十七》
张首辅大笔一挥,同意,于是朱璟澜在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被封为长吉王。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朱朗锜的其他几个儿子相继被封为保德王、绥平王、咸阳王、商丘王、固原王以及汶阳王。
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朱朗锜去世,享年六十八岁,谥曰端,谥法“守礼执义”曰“端”。
第十二代韩王
- 韩敬王朱亶塉
朱璟浤,韩端王嫡长子,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封为韩世子,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去世,谥曰敬安。
朱逵杞,敬安世子嫡长子,初封韩世孙。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十一月,端王以自己年老为由,请求由世孙代为行礼。
壬午,韩王朗琦以年老有疾,世子已故,乞赐世孙逵杞翼善冠服代行礼。许之。—《明神宗实录卷三百七十八》
可惜这位世孙也没能等到袭爵的那一天,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四月,朝廷的册封名单中,袭封韩王的是世曾孙朱亶塉。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三月,敬安世子朱璟浤、温穆世孙朱逵杞被追封为韩王,分别谥曰简和庄。谥法“一徳不懈”曰“简”,“履正志和”曰“庄”。
由于年龄尚幼,韩藩再一次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不过这一次出面闹事的并非宗室,而是韩王府承奉张国辅。这位宦官不顾主仆身份,不但不向韩王殿下行礼,还妄图并坐论事。
癸亥,陕西韩王府承奉张国辅贪饕悖戾。以王幼冲,欲与王坐,王不许。每进见,昂立不行跽伏。王尝传旨禁其不法事,辅抽刀断旨或面叱。王为不解,人拂袖去。王诉之诸臣,声泪俱咽。分巡关西道奉王令旨擒送仪卫司监候,抚臣李起元上其事请行勘问。—《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五十二》
亲政之后,朱亶塉同样展现出贤王本质,并在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受到明熹宗朱由校赐敕奖谕。
萨尔浒之战后明廷困于辽东战事,财政十分吃紧。而各地的宗室亲王,并没有像野史说的那样一毛不拔,比如韩王朱亶塉,就多次捐银至五千余两。
对于朱亶塉的结局,《明史》称其在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被李自成义军所俘虏。然而据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柳寅东所撰《白云庵万年灯碑记》,他曾在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奉旨册封韩王,显然此时朱亶塉已经去世。
余于崇祯五年之秋,奉圣天子命,册封韩王。—《仪陇县志·卷四十六》
另据康熙年间《陕西通志》记载:“韩敬王墓在府东南九里”,通过简单的排除法,可知朱亶塉的谥号为敬,谥法“夙兴恭事”曰“敬”。
第十三代韩王
- 末代韩王朱韶䐾
既然朱亶塉在崇祯初年便已经去世,且其墓园的位置都十分确定,那么末代韩王究竟是谁呢?
前文提到,末代韩王的册封时间是在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而在故宫博物院所保存的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年)敕谕底稿显示,当时的韩王名字为朱韶䐾。从韩王一脉字辈来看,亶字辈之后正是韶字辈,则这位朱韶䐾大概率就是韩敬王之子。
事实上就在清朝的官方史书《清世祖实录》中,同样透露了末代韩王的信息。在记述李自成大军兵临山海关之时,出现了一个名字:“平阳府汉王朱邵道”。这里的平阳府和汉王,显然是平凉府和韩王的讹误。䐾字音“duó”,所谓的“朱邵道”就是朱韶䐾。
清廷编纂《明史》之时,之所以对北方各地亲藩的末代藩王名字,都进行涂改,很明显是为了掩饰他们日后屠杀明朝宗室的恶行。
结语: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韩王府几经扩建,背倚柳湖之余,几乎已经占据平凉城四分之一的面积。王府主要建筑为“四门两殿三宫园”,四门指棂星门(正门)、端礼门(中门)、承运门(殿前门)、广智门(后门),“两殿”指承运门之后的承运殿(正殿)、存信殿(寝宫起居殿),“三宫园”指的是避暑园、御花园以及世子居住的东府宫。
时光荏苒,目前平凉城内的韩王府遗迹,已经所剩无几。唯有挺立在人民广场内的十多棵大槐树,五百多年来始终默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