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3712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精神分析无法真正解决精神心理问题
02、寻求心理咨询/治疗,要避免这些“坑”
03、要“祛魅”!不宜再盲目崇拜精神分析
在国内心理咨询界,有一种现象:
很多小有名气的“心理学大师”、“心理专家”、尤其是精神分析师很少很少、甚至根本不从事一线心理咨询;
他们把主要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做其他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写书、运营自媒体号,或者参加综艺节目。
比如国内鼎鼎大名的武志红,他经常自诩为精神分析师,但很多网友都说他其实不接个案,而是主要写书、演讲、拍视频、参加节目。
武志红,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会这样?
这与这些所谓的专家、大师不愿意提及的一个残酷事实有关:
他们所掌握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根本无法深入地、高效地帮助来访者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尤其是精神分析师。
01、精神分析无法真正解决精神心理问题
虽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精神分析流派在不断变化。
很多精神分析师意识到“祖师爷”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是低效的、甚至是荒谬的,所以发展出了相对更短程的分支,比如新精神分析、新精神动力学派等。
弗洛伊德,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即便如此,还是改变不了其“低效”的事实。
精神分析师给个案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效果显现是很慢很慢的,往往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解决什么实际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病情较严重的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来说,精神分析所起到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
精神分析师会问来访者小时候的记忆、成长经历,包括平时梦境等等,然后结合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分析心理问题的原因。
比如,有的人一直难以跟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年龄比较大了,还是孤身一人,为何如此?
国内顶尖的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说,这部分人是在人格上出现了问题。而这又来源于他们小时候与父母相处时、也就是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心理创伤等等。
他们害怕别人会改变自己的人格,会威胁到他们与父母的关系,甚至让他们产生背叛父母的感觉。所以他们要保护自己的心理创伤,保持孤独。
对于这种解释,其实很多来访者是难以接受的:
他们不跟别人亲密来往,是因为这让他们很不舒服。而且,很多“社恐”人士其实内心是渴望与人交往的,只是做不到。
这怎么会跟“背叛父母”、“威胁到我跟父母的关系”、“保护我的创伤”扯上关系?再说了,很多“社恐”人士跟自己父母的关系也很糟糕。
所以,这样的解释是很牵强的,甚至是荒谬的。但精神分析师会说,你意识不到这一层关系,是因为这隐藏在你的“潜意识”里,所以你觉察不到。
很多精神分析师会把解释不了的、来访者接受不了的问题都归咎于“潜意识”里的问题。“潜意识”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反正这没法证实,也没法证伪。
而且,就算有的来访者对此深信不疑,难道这就能解决问题了吗?往往不能。所谓的“潜意识意识化”并不能改变来访者的现实问题和症状。
说得直白一些,精神分析师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分析,其实只是一种猜。只是他们把这种“猜”称之为理论,并说得头头是道,不容别人置疑。
但无论他们说得再坚定,也无法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找到问题真正的根源,进行深入而高效的处理并解决。
所以,精神分析流派是非常低效的,不认可这个流派的人也有很多很多。
但精神分析师不以为耻,反而会这样解释:人格的完善是终生的,国内外都这样,这是正常的。
曾奇峰也说,人格的改变可能要接受数百次、上千次精神分析治疗,甚至是可能一辈子也无法实现。
曾奇峰,图片来源于网络
慕名参加精神分析培训的人也会对此合理化,心甘情愿地成为“低效队伍”中的一份子。
有很多以精神分析师为主的“心理学大会”“心理研讨会”,其实跟科学心理学并不沾边。某个程度上,这些大会只是心理咨询界,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圈子的“自嗨”。
很多精神分析师瞧不起精神科大夫,认为这些大夫只会开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根本不懂得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和人格。
而很多精神科大夫也瞧不起精神分析师,认为这些人只会说得天花乱坠,理论一套套的,但根本解决不了患者的症状。
所以,从事一线工作的精神分析师的职业成就感是相当低的,有的人入不敷出,几乎接不到个案,不得不转行。
有的人就算接到个案,也很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咨询中断是常有的事。
那如果已经“熬”出头了,成为圈子内小有名气的“专家”、“大师”、“督导师”了,这部分精神分析师往往就开始考虑转型了。
因为接个案不但吃力不讨好,还容易暴露自己的短板和局限性,自毁声誉。
相比之下,做督导、搞培训、写书、拍“科普视频”等,不但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名气,还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比接个案轻松得多。
尤其是做培训,他们利用大量心理咨询师、社会大众对精神分析流派的盲目崇拜,频繁地开培训班、讲课。
这看起来是传授知识,而且精神分析流派的理论知识看起来很深奥、让人不明觉厉。但如果说精神分析理论算是知识的话,那也都是非常非常低效的知识。
用网络语言来说,他们是专门割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包括大众的韭菜。
我跟创伤修复师Lucy也曾对精神分析流派盲目认可,以为学心理就要学精神分析,所以也上过曾奇峰的精神分析培训班,对精神分析流派的问题有所了解。
但有过这段经历后,我们对此也看得更深入、透彻了。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这些精神分析大师、专家是故意割韭菜、骗人,他们的初心并非如此。
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误以为自己是在传播优秀的、先进的心理学知识,并以此作为工作或事业。
他们并没意识到精神分析流派早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对真正解决社会大众的精神心理问题并没有多大作用。或者,他们已经意识到精神分析流派非常低效,但还不知道出路在哪。
他们的培训、演讲有市场,是因为目前还有很多人以为这些心理学知识有价值。但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多人会发现背后的真相。
这就是一个泡沫,迟早会破。在西方发达国家,精神分析流派就已经没落了。
02、寻求心理咨询/治疗,要避免这些“坑”
除此之外,社会大众寻求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时,还要有意识避开一些乱象。
在传统的心理咨询/治疗中,非常强调“界线”: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只能局限于心理咨询/治疗和心理咨询/治疗室;
心理咨询/治疗时间结束后,来访者离开了心理咨询/治疗室后,两人互不相干,生活中不能有交集。
哪怕两个人在路上遇见了,也要装作不认识,更不能互相留个人的联系方式。
这个传统规定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避免心理咨询/治疗师跟来访者产生个人利益、感情纠纷,影响心理咨询/治疗的进行;
一方面也是避免来访者不断对心理咨询/治疗师提问、倾诉、过分依赖,对心理咨询/治疗师的生活带来困扰。
这个原因的背后,其实也是因为国内外主流心理咨询/治疗太低效了,来访者的实际问题解决不了,反而会产生很多疑问、困惑。
不过,现在很多心理咨询/治疗师也不那么严格地遵守这个规定了。他们会跟来访者加微信、留电话,加强日常的沟通。
这样也有好处,能促进心理咨询/治疗师与来访者的信任关系,也能让来访者在必要时得到帮助和安慰,降低发生悲剧的风险。
但是,有些心理咨询/治疗师利用这个方式实现不良的目的。
比如很多心理咨询/治疗师的收入很不稳定,个人能力不高,所掌握技术的也很低效,难以真正留住来访者。
他们还要参加不少培训班、请督导老师,这也是一大笔支出,经常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其中有些心理咨询/治疗师三观不正,急功近利,就会抛弃职业道德与操守,频繁地在微信上联系来访者或其家属,有意无意地说服他们继续接受心理咨询/治疗。
有些心理咨询机构甚至利用了来访者及家属“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故意夸大心理咨询的效果。
还有一小部分心理咨询/治疗师故意与异性来访者发生肢体接触,比如拥抱、牵手等,有意无意地传递出暧昧信号。
连武志红、李松蔚这2位国内知名的心理咨询师都曾被指控性侵来访者。虽然这两个事件中的爆料者都拿不出证据,但足以折射出心理咨询行业的乱象丛生。
李松蔚,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即使有的心理咨询/治疗师确实是被误解、冤枉了,但这也暴露出他们的不足之处:未能看清楚来访者的真正问题,缺乏深入的评估和科学的应对。
03、要“祛魅”!不宜再盲目崇拜精神分析
我是执业精神科医生,也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参加过很多心理学培训。
但自从踏进了精准精神心理学的大门后,我就不再是单纯的跨学科精神科大夫,而是世界首个精准精神心理医生。
我们有绝对的临床实力,帮助大量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者的患者解决症状,真正走向康复。
也正因如此,我们对主流心理学流派、尤其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弊端也看得更深入、更透彻了,也更加敢于说出这背后的真相,并不惧怕外界的质疑。
国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领域本来就起步较慢,而且长期存在行业不规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
现在精神分析流派仍然在国内大行其道,无疑是拖慢了国内心理学发展的步伐。
所以,希望国内大众、心理从业人员对精神分析流派一定要祛魅!不要再盲目崇拜!
只有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才能真正深入化、高效化地解决精神心理问题。
而且,当深入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后就会发现,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在本质上都是同一回事。
它们背后的根源都是后天的病理性记忆,是病理性记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相关的病理性记忆得到高效修复,实际心理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从这个角度来说,区别“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干预”的意义并不大!
从来访者浮现在外显记忆层面的心理问题和症状出发,深入到其内隐记忆层面,精准化找到相应的病理性记忆,尤其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并然后深入化、高效地修复;
除此之外,还要帮助来访者迅速提升认知维度,甚至塑造出高逆商,培养出宠辱不惊的心态,使来访者的家庭更加和谐,真正收获精彩而有意义的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