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24年只剩下最后一个月了。

在过去的11个月里,你是不是也经历过很多至暗时刻?

或许是感情的失意,前途的迷茫,又或许是生活的琐碎,事业的低谷……

失望、焦虑如乌云罩顶,让你我惊慌失措,却又无处可逃。

人世间的命运,仿佛就是一场场轮回,每个时代中的人们,都各有各的磨难与考验。

正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说:“每一个人都是他时代的产儿。”

茨威格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与文学。

然而,见证过欧洲文化、科技的繁荣后,他接连遭遇两次世界大战,半生颠沛流离。

瞬息万变的处境,令他百感交集,他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融为一体,在自传《昨日的世界》中,记录了一代人的命运浮沉。

昨日的世界,也是今日的镜像,大多数普通人都能从中领会到似曾相识的痛苦与迷茫。

人这辈子,注定躲不过苦难,逃不掉厄运,你我随时都有可能承受来自命运的暴击。

但正如书中所说:“只有经历了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是真正生活过。”

2024年最后一个月,让我们一起走进《昨日的世界》,和现实中的烦恼告个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生活的平静

不过是命运的侥幸

书中提到,生于奥地利的茨威格,正好赶上了欧洲的黄金年代。

那时候,科技蓬勃发展,城市一派繁华,大多数人都拥有稳定的工作和住处。

人们的生活条件日益发达,街道灯火辉煌,电话直通远方,寻常百姓家也用得起新兴家电。

文化产业也愈发繁荣,民众经常光顾剧院和音乐厅,购买书籍和画作,参加各种艺术展览。

大家在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向来无关国家大事,而是剧院上演的剧目或某个演员的八卦。

置身这般太平盛世,人们渐渐活成了温水里的青蛙,天真地以为日子会永远安稳下去:

年少努力学习,长大踏实工作,闲时娱乐消遣,老来安享晚年,波澜不惊地缓缓走完一生。

哪怕在一战初期,人们亲眼看到军队的大炮时,也未曾动摇过这份信念。

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遇刺,整个欧洲进入警戒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老百姓眼看着武装士兵涌入城中,却丝毫不担心,他们认为纷争很快就会结束,根本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年轻的新兵走上战场时,也幻想自己会如骑士般一击必杀,速战速决,早日凯旋。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以往的美好,瞬间被摧毁成了一片废墟。

战壕里遍布绝望的伤员,士兵们往往还没看到敌人,就被远处射来的炮弹击得粉碎或炸成残废。

列车上挤满逃亡的人,无论是医生、律师,还是农民,都灰头土脸地靠在一起,像是要被拉往屠宰场的牲口。

城中货币贬值、物资短缺,食品和燃料严重匮乏,一枚鸡蛋的价格抵得上过去一辆豪华汽车。

街上的橱窗被洗劫一空,行人们个个面黄肌瘦,穿的衣服也是用麻袋或旧窗帘改造而成。

曾经富丽堂皇的酒店和剧院,如今更是变得破败不堪,死气沉沉。

面对战争留下的千疮百孔,人们这才惊醒:生活的平静并非理所当然,不过是命运的侥幸。

正如茨威格所说:“命运之手随时随地会把我们攫住,把我们拽入到它永不满足的戏弄中。”

而无论置身哪个年代,普通人都难逃被苦难摆布的厄运。

如今的你我亦是如此,搭上高速发展的列车,以为往后的每一步注定都是上坡。

谁知,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每个人都措手不及。

尤其是过去的一年里,世界各地战争不断,全球局势混乱,到处人心惶惶;

AI技术全面崛起,无数行业遭受动荡,经济日益萧条,楼市也陷入低迷;

年轻人就业迷茫,中年人惨遭裁员,老年人也延迟退休,人人都被卷入了未知的漩涡。

经济形势在变,行业风向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谁也猜不透,自己会被命运的狂风吹向哪里。

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意外,拥抱无常,时刻准备好抵御苦难的突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越是身处低谷

越要稳住自己

经历过战前和平的茨威格,内心始终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他认为逃避眼前的悲剧,屈于一时的苦难,是一种懦夫行为。

更何况,早在战争爆发前,他就见识过现实的跌宕。

自年少时起,他便心怀作家梦,却在写作道路上处处碰壁。

他发表的诗歌大都反响平平,笔下的短篇小说几乎无人问津,就连创作的剧本也因主演去世、排演延期等不了了之。

可一次次的失望,没有打击他的信心,反而磨砺出了他坚强的意志。

他始终不肯轻易放弃,继续苦苦钻研写作技巧。

年过三十后,他终于凭小说成名,接到了各大报纸的约稿。

后来,战争爆发,他不得不背井离乡,游荡在欧洲各国艰难求生。

这期间,他看到了民不聊生的惨状,也遭遇过饥寒交迫的窘境。

最困难的时候,他被迫住到乡下,房屋顶部漏水,四处透风,也没有煤取暖。

一到冬天,他只能窝进旧棉被里,用冻得发紫的手指写作,每写一页就得把手放进被子里暖一暖。

但他早已明白一个道理:跌宕起伏之时,人的心越稳,脚下的路才越顺。

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把所有的磨难,当成对自己心性的一种锻炼。

逃难途中,他每到一个国家,都会四处拜访名家、积累创作素材。

他用自己的纸和笔,如实记录下战争中的暴行,鼓励人们直面苦难。

他还积极地联系各国好友,希望能与他们一起重建欧洲文化。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给了无数民众信心与支持。

很多人像他一样,不逃避,也不屈服,最终熬到了战争的结束。

后来,光明的日子重新到来,生活的秩序得到恢复,每个劫后余生的人,都从地狱回到了人间。

茨威格激动地在书中说:

一个新的世界已经开始,我们还很年轻,我们对自己说:这将是我们的世界,一个我们梦想中的更美好的、更人道的世界。

越是艰难时,越要把心定下来,跟苦厄的境遇默默对峙。

等你熬过去了,就会发现:这世上没有永不破晓的暗夜,也没有不可逾越的寒冬。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意外和变故,让你我始料未及。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会本能地选择抗拒,不愿接受,结果在泥沼中越陷越深。

有人却鼓励自己咬牙坚持,跟命运周旋到底,最终一步步逃离低谷。

成年人的世界,多的是迫不得已,多的是无可奈何。

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不如坚韧地与生活对撞,奋力地跟苦难搏斗。

只有迎难而上的人,能熬过种种不确定的考验,等来命运的善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

人只有不断往前走

苦难才会后退

书中提到,长达四年多的一战结束后,茨威格开始专心创作自己想写的内容。

他的成就一年比一年高,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还被改编成了戏剧、电影。

他开始到处出席活动、巡回演讲,顺便参观名胜古迹、结交有才学的朋友。

他还买下了舒适豪华的住处,在里面放满高价买来的名人手稿和画作。

生活和事业上的顺遂,逐渐抚平了他在一战中留下的创伤。

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坚信战争已经永远地结束,世界终将走向和平。

然而,苦难如潮,总是一波接着一波,不知何时停歇。

和平状态仅维持了短短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又突然爆发。

战火迅速在世界各地蔓延,无辜民众再次被卷入水深火热之中。

身为犹太人的茨威格,不仅被驱逐出自己的家乡,还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国籍。

他被迫跟亲友断了联系,忍痛抛下辛苦搜集来的收藏品,开始在英国、巴西流亡。

与上一次不同的是,他如今年逾花甲,身体不再年轻,灵魂也不再充满激情。

过去所拥有的一切都被粉碎,使他感到了一生中从未有过的孤独与绝望。

在他最为心灰意冷之时,他想起了自己尊敬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战争前夕,他与弗洛伊德相识,对方当时已患上口腔癌,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尽管病魔折磨得弗洛伊德难以进食、口齿不清,但他依旧强打精神,继续伏案工作。

他还拒绝服用安眠药或注射麻醉剂,担心药物会抑制自己的精神,扰乱自己的思考。

直到临终前,他仍在坚持与后辈们见面,向大家传达自己的思想。

作为精神上的英雄,弗洛伊德给了茨威格极大的鼓舞。

茨威格意识到:“假如我们的见证能让下一代对那个分崩离析的世界,有哪怕一星半点的真实认知,那我们也算没有枉度此生了。”

于是,他克服生活的窘迫、精神的压力,写完了这部自传,试图以文字的力量传达希望。

他在书中说:“我们没有必要因为世界变得荒诞,而自己随之变得乖戾。”

很多时候,苦难就像烧不尽、砍不完的野草,你解决了旧的挫折,又会冒出新的麻烦。

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作,却又碰上行业不景气,每个月到手的收入大幅缩水;

兜里终于存了点儿钱,却又遭遇房价下跌,高额房贷还得雷打不动地还完;

人到中年该有的都有了,却又发现压力也跟着变大,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都得操心。

人这一辈子,就是一趟关关难过,步步难行的旅程。

你我都无法预知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又何时才能彻底熬出头。

只是,苦难可以压弯我们的臂膀,却永远也压不垮一颗满怀希望的心。

眼里有光,心中有期待,任凭挫折来来去去,你都能不动声色地跨过一道道坎。

最后一个月里,跟烦恼告别,将苦难清零,把所有的痛苦和纠结都留在过去。

再艰难的日子,都会停留在昨日,明日终将是美好的,未来总归是有希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写完《昨日的世界》后,茨威格选择以体面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目睹家园沦陷的痛苦,常年浪迹天涯的颠簸,已经耗尽了他心中的能量。

但他的离去,并不意味着向苦难低头的绝望,而是象征着由自己掌控命运的希望。

他在遗书里也依旧鼓励大家:“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

80多年过去,如今的我们,也面临着新时代下的混乱与变化。

但过去的经历无论好坏,都已随风而逝;未来的日子尚无定数,一切皆有可能。

2025就要到了,各种不确定性,还会扰乱我们的生活,层出不穷的意外,也会继续向我们袭来。

但只要你敢于从谷底反弹,永远心怀希望,就不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点个赞吧,2024年最后一个月,记得提醒自己该翻篇的翻篇,该释怀的释怀,轻装上阵,不断向前。

无论生活如何变化,不沉湎于过去,只着眼于未来的人,才能跟上节奏与命运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