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英雄人物的传奇经历恐怕连战争神剧的编剧们都无法想象:
他果敢顽强,是日本鬼子“活人靶”刺杀训练场的唯一逃脱者。
他有勇有谋,智闯敌人老窝,是电影《三进山城》主人公的原型人物。
他率领的部队,在解放西双版纳战斗中功勋卓著,澜沧江畔立下丰碑。
这位英雄的名字叫赵培宪。
01
在日本鬼子活人靶刺杀训练场,趁着鬼子的刺刀还没有从战友的身上拔出,赵培宪猛地挣断绑绳,飞起一脚踢倒身边的日本兵,窜到十几米远的土崖,就地一滚,翻了下去,转眼之间钻进了青纱帐……
上面是赵培宪逃脱日寇杀人魔窟的惊险万分的场面。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百团大战之后,日寇对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发起了疯狂的报复,他们集中了几万人的兵力进攻太行山地区,企图一举围歼我八路军总部首脑机关。
1942年5月,日军对我八路军总部进行突袭。
5月24日,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从武乡县驻地向外线转移,准备突破日军设在偏城县的封锁线。彭德怀副总司令在警卫连掩护下从一条山路突围。副总参谋长左权率领大部分非战斗人员向另一方向突围。
突围中,左权同志不幸中弹牺牲。时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机要科长的赵培宪,当时就在左权的身边。
由于我军掩护部队人数很少,无法抵挡数万日军陆空配合的轰炸和进攻,只好分散突围。
在突围过程中,赵培宪与几百名八路军指战员,在山中战至弹尽粮绝,不幸落入敌人魔掌,被押送到日军名为“太原工程队”的集中营。
日军知道这批八路军战俘是八路军总部的人员,是八路军的骨干力量,因此就极其残酷地折磨他们。有时被当做苦力奴役,有时被当做沙袋摔打,有时被当做动物进行细菌试验,至于拳打脚踢更是家常便饭。有些人还被日本军医进行了活体解剖,甚至肢解残害。
日军名为“太原工程队”的战俘集中营
这些八路军官兵铁骨铮铮,受尽酷刑也没有透露任何机密。气急败坏的日本法西斯,决定将这批八路军战俘作为活人靶,供刚从日本国内征来的新兵进行刺杀训练。
1942年7月26日,太原集中营头目小池元吾中尉将一百二十名八路军战俘押到了小东门外叫赛马场的坟地。日军大队长安尾正冈大佐等军官现场检阅,陆军大尉住冈义一和小池元吾是训练指挥官。
日寇将战俘按20个人编组分开捆绑,把他们的上衣扒开,露出胸部标示心脏部位,供日本新兵练习刺杀,训练科目名称为“试胆训练”。
安尾正冈大佐的一声令下,一场用活人作靶子的刺杀训练开始了。
小池中尉发出了第一声口令,日本兵退掉枪里的子弹。随着第二声口令的落下,第一批日本新兵“哇哇”狂吼着,将刺刀刺进了八路军战士们袒露的胸膛。
刹那间,血刃乱刺,血流成河,尸横遍地,惨不忍睹。
赵培宪眼看着被捆绑的战友们枉然挣扎,一个个不断地倒在血泊中,眼睛冒出怒火。他决意不做任意被被宰割的羔羊,要拼死逃生,为死难的战友报仇!
他知道捆绑的绳子就是牺牲的战友使用过的旧绑带,已经磨损不结实了,于是用捆在背后的双手悄悄地挣动上面的破口。
他用眼睛瞄好了周边地形:他是第三排东边的第一个,而再往东的十几米开阔地恰好有一道土崖,土崖下面是干涸的河沟。
当鬼子兵的刺刀在前面的战友胸膛里尚未拔出之际,赵培宪以不可思议的千钧之力,突然间就挣断了捆绳,紧接着一脚猛地踹向鬼子的膝盖,在敌人倒地的一瞬间,他窜了出去。
到了几丈深的土崖边上,他顺势一出溜儿,就滚到了下面的干河沟,迅速地钻进了近处的青纱帐。
赵培宪出其不意的举动,让日本新兵一下子懵住了。他们双手端着枪,张着大嘴,呆呆地站在那里。
他们醒过神,要举枪射击时,才发现枪里没有子弹。等鬼子们装好子弹,追到土崖边,赵培宪已经无影无踪了。
日军随即派出步兵、骑兵、摩托车,在附近的村庄、道路大规模搜索,都没有结果。
机智勇敢的赵培宪成功逃脱后,历尽千辛万苦,奇迹般地回到了革命根据地,及时将日寇虐杀中国战俘的法西斯暴行报告给上级。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得知这一重要情况后,专门接见了赵培宪,并安排《新华社》资深记者范长江等对他进行了采访。
1942年8月21日的《新华日报》以赵培宪的名字,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我曾被当作活肉靶子”——控诉日本法西斯的罪行》一文。解放区电台也向全世界广播了这一骇人听闻的消息。
《晋察冀日报》更为此事专门发表社论,声讨日寇惨无人道的罪行。八路军总政治部用急电发出通知,沉痛悼念被日本鬼子练刺刀杀害的八路军战士,号召全军将士为被日寇杀害的八路军烈士复仇!
这一事件公布后,令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感到非常震撼和吃惊!引起很多国家对日本法西斯这种严重践踏国际法准则和反人道暴行予以强烈谴责。
日本最高军事当局受到国际舆论压力,这才不得不停止了用战俘做活靶这种惨绝人寰的训练。他们对这场大屠杀中失手的责任指挥官安尾正纲大佐暴怒,并以泄密失职罪交付军事法庭。
审判日本战犯
到了 1956年,新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在太原审判日本战犯,赵培宪作为证人,委托公诉人当庭宣读了他的亲笔控诉书。
赵培宪的控诉材料,不仅在审判日本战犯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的重要铁证之一。
据日本战犯住冈义一交代:1942年,日军在太原集中营两次以“活人靶”方式,杀害我八路军战俘340多人。赵培宪是这两场屠杀中唯一的幸存者。
02
1920年,赵培宪出生于陕西省临潼樊赵村。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正在西安商业学校读书的赵培宪,参加了学生声援“西安事变”游行示威活动。面对中华民族危难的严峻情势,他决定投笔从戎,参加抗日队伍。
赵培宪经过中共地下党的指引,他奔向陕北参加红军。1937年1月,他成为红军前方政治部文书科科员,在朱德总司令身边工作。
1938年1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年仅18岁的赵培宪担任了八路军总部汾孝平原游击纵队侦察参谋。
有一次,赵培宪接到任务,到山西平遥古城侦察敌情。
赵培宪乔装成一个富商,到了伪县长的家门口。他佯称自己是伪县长的亲戚,骗过了值勤哨兵,潜入到伪县长的家中。
赵培宪摸到伪县长父亲的卧室,把伪县长父亲制服,将手榴弹捆绑在他的身上。
赵培宪向他宣传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告诉他只要让当伪县长的儿子暗中支持八路军,就是将功折罪,否则他们全家随时随地都会被锄奸。
伪县长父亲赶忙点头称是,最后将赵培宪安全送出了日本鬼子把守的城门。
伪县长暗中分三次给八路军帮忙。第一次是给八路军送了一些粮食和布匹,第二次是给八路军送了一些药品,第三次是给八路军送了一些大洋以及冬装和过冬的物资。
这一真实故事,后来成为上个世纪60年代老电影《三进山城》的创作素材,赵培宪就是电影中主人公刘连长的原型人物。
03
在云南美丽的西双版纳,有两座纪念碑,一座是矗立在勐罕镇渡口的“渡澜沧江作战纪念碑”,一座是矗立在勐遮(南峤)镇的“乌龟山战斗纪念碑”。
1950年2月14日,南下解放军在勐罕乘木船和竹筏抢渡澜沧江,击溃南岸守敌,打响了解放西双版纳打响的第一枪,为解放西双版纳全境奠定了基础。
1950年2月17日,解放军彻底打垮了盘踞在南峤乌龟山的国民党近千人部队,这次战斗结束后,敌人在云南已经没有整团兵力和我军抗衡,因此,乌龟山战斗被称为云南省全境解放的最后一战。
这两场重要作战的主力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师114团政委赵培宪带领的两个营。
在整个滇南战役中,担任114团政委的赵培宪,配合37师副师长吴效闵,率领两个营苦战2个多月,歼敌5000多人,缴获武器3000件、骡马700匹,弹药30万发,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为解放云南荣立大功。
要知道,解放军114团是在1949年3月6日才建团。建团时,部队人员成分很复杂,有来自野战正规部队的老红军、老八路,有来自地方武装的干部、战士和民兵,有来自被解放大队改造好的国民党俘虏兵。
就是这样一支部队,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在渡江战役和解放大西南的战斗中,迅速成长为纪律严明、善打硬仗的铁军。这其中,作为团政委的赵培宪,他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赵培宪一有空儿就下连队和战士们打成一片,面对面地进行鼓动宣传,看到谁情绪低落,他马上主动找其谈心,问寒问暖,鼓励疏导。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他还创造了一系列的行军游戏,如“捉战犯”、“插红旗”、“行军广播台”等等。不仅增加了行军的趣味,减轻了战士的疲劳,还宣传了形势,开阔了指战员的眼界。
赵培宪通过开展诉苦活动,提高思想觉悟,让战士们认识到,天下劳苦大众是一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全中国,劳苦大众才能过上好日子。
在滇南战役中,通过元江之战,114团俘虏收编过来一个国民党兵刘金山。他被分配做114团的炊事员。
刘金山本来出身贫寒,被抓去当了国民党兵之后,饱尝了当官的百般凌辱。赵培宪与战士同吃同住,平易近人,爱兵如子,这对刘金山触动极大。
赵培宪不仅没有因为刘金山在国民党当兵的经历而歧视他,反而与他唠家常,嘘寒问暖,让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1950年2月里的一天,114团在政委赵培宪率领下,参加了围歼国民党第193师277团的战斗,打了一个大胜仗。
吃过午饭后,已将近40个小时没休息的指战员们,纷纷倒头睡去。
炊事员刘金山在午饭后挑起水桶,到山脚下的一条小溪边去挑水。他突然看到有数百的国民党兵迎面走来。
刘金山现在已经是坚定的解放军战士,他马上意识到一件事:全团除了几个哨兵们,部队战士都在睡觉,如果这时候遭到敌人的袭击,后果不堪设想!
刚刚加入解放军的刘金山,连一套解放军的军服还没有来得及更换,一条裤子还是在国民党队伍里当兵时穿的军裤。
刘金山急中生智,向迎面走来的敌人招手致意,并大声说道:“弟兄们,饭菜都准备好啦!”
敌军军官大声吆喝道:“你们的长官呢?为什么不来迎接?”
刘金山一听,这股敌人可能是前来增援277团的,他们还不知道到277团当天上午刚刚被我军歼灭了。
刘金山赶忙把上午政委赵培宪送给他的半包香烟递了过去,和敌军官说:“你们先在这里休息一下,我马上回去报告。”
敌军官满意地坐下来抽烟,他身后的士兵也都一屁股坐下来休息。
刘金山马上向部队住处跑去。
赵培宪听到刘金山慌慌张张的报告,猛推窗户一看,果然是一群敌人正向驻地慢悠悠地走来。
“紧急集合!准备战斗!”赵培宪在大声呼喊的同时,顺手拎起一挺轻机枪,压下子弹,冲了出去。
解放军战士们听到命令,立即翻身跃起,迅速抢占有利地形。
等到敌人走进火力范围,赵培宪下令:“开火!”
这群乌合之众的国民党兵毫无精神准备,根本没有想到,在这里等待他们的竟是解放军。
敌人突然遭到如此猛烈的袭击,不知所措,拔腿就跑。他们一起涌到对面的一个小山包上,妄图组织抵抗。
我军将士趁敌人立足未稳,立即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经过两小时的激战,敌人终于放下了武器,我军大获全胜。
战斗结束后,赵培宪拍了拍炊事员刘金山的肩膀,称赞他的机智表现。为了表彰刘金山,师部给他荣记二等功一次。
云南国民党大股部队被歼灭后,赵培宪的部队又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与人民群众一起继续开展剿匪工作。
著名作家白桦,根据赵培宪所带部队的英雄事迹写成了中篇小说《山间铃响马帮来》,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1953年4月,赵培宪从部队转业到云南省地方工作,历任蒙自地委副书记、昆明钢铁公司党委书记、云南省农垦局副局长,云南省侨办主任、党组书记,云南省民政厅厅长、党组书记等职务,1982年6月离休。
2007年6月20日在昆明逝世,享年87岁。
赵培宪在生死关头,英勇反抗日寇屠杀,拼命逃出敌人魔掌的英雄事迹,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血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培育出来的革命军人的临危不惧与大智大勇。
赵培宪的一生是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一生,他的报国殊勋名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