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1470-1559) 初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苏州长洲人。正德末以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开"吴门画派",与沈周、唐寅、祝允明有"明四家"之目。又擅书,工行草,尤精小楷。诗文与徐祯卿、唐寅、祝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主吴中风雅之盟四十年。有《甫田集》。今人辑有《文徵明集》,词在集中。
题画兰 明 · 文徵明
手培兰蕙两三栽,日暖风微次第开。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首句“手培兰蕙两三栽”,直接点明了诗人与兰花的亲密关系。这里的“手培”二字,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的精心照料和深厚情感。而“兰蕙两三栽”则说明了诗人培育兰花已有数年之久,这些兰花不仅是他的心血结晶,更是他精神寄托的象征。
次句“日暖风微次第开”,进一步描绘了兰花绽放的美好景象。在温暖和煦的阳光和轻柔的微风中,兰花按照次序逐一开放,展现出它们各自的美丽和风采。这里的“次第开”不仅描绘了兰花绽放的次序,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更迭。
第三句“坐久不知香在室”,则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来突出兰花的香气。诗人坐在兰花旁,沉浸在对兰花的欣赏中,以至于长时间都没有察觉到室内已经弥漫着兰花的香气。这种“不知”的状态,恰恰说明了诗人对兰花的专注和沉醉,以及兰花香气之浓郁、之持久。
最后一句“推窗时有蝶飞来”,则通过蝴蝶的飞舞来增添画面的生动和趣味。当诗人推开窗户时,不时有蝴蝶飞来,它们似乎也被兰花的美丽和香气所吸引。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进一步强调了兰花的魅力和吸引力。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亲手培育兰花并欣赏其绽放美景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兰花的深厚情感和赞美之情。同时,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诗人也成功地营造出了一种闲适、雅致、充满诗意的氛围。
题画三首 其一 明 · 文徵明
过雨空林万壑奔,夕阳野色小桥分。
春山何似秋山好,红叶青山锁白云。
首句:“过雨空林万壑奔”,描绘了一幅雨后山林的生动画面。雨后的山林显得格外清新,雨水滋润了大地,使得山谷间的水流更加充沛,奔腾不息。这句诗用“万壑奔”来形容水流的气势,生动而传神。
次句:“夕阳野色小桥分”,切换到日落时分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落在野外,景色在小桥处被自然划分,形成了一种宁静而富有层次的美感。这句诗通过“小桥分”这一细节,巧妙地展现了野外景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第三句:“春山何似秋山好”,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春山与秋山的个人喜好。他认为秋天的山色更胜一筹,这既是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末句:“红叶青山锁白云”,进一步描绘了秋山的鲜明特色。红叶点缀在青山之间,白云缭绕其间,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而富有禅意的画面。这句诗不仅展现了秋山的美丽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秋日静谧之美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雨后山林的清新与宁静之美。诗人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秋山的喜爱之情,并通过红叶、青山和白云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秋山的鲜明特色和美丽景色。整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秋日静谧之美的赞美之情。
题画三首 其二 明 · 文徵明
天削芙蓉万玉攒,十分寒思属吟鞍。
不知拥褐茅檐下,别有幽人冷眼看。
首句:“天削芙蓉万玉攒”,诗人以“天削”形容山峰的陡峭,以“芙蓉”和“万玉攒”比喻山峰的形状和颜色,既展现了山峰的雄奇壮美,又赋予了其柔美细腻之感。这句诗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画面中的自然景色。
次句:“十分寒思属吟鞍”,诗人将自己的寒意和诗思与画面中的景色紧密相连,表达了因景生情、触景生诗的意境。这里的“吟鞍”既指诗人骑马的行吟生活,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
第三句:“不知拥褐茅檐下”,诗人笔锋一转,将视角从画面中的自然景色转向可能隐藏在其中的隐士。这里的“拥褐茅檐下”描绘了一种简陋而朴素的隐居生活,与前面的雄奇景色形成鲜明对比。
末句:“别有幽人冷眼看”,诗人以“幽人”代指隐士,以“冷眼”形容其超然物外的态度。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敬仰和向往,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于世俗纷扰的淡然态度。
这首诗通过描绘画面中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态,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画面中的景色和人物情态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意境。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惊艳清丽!文徵明七绝题画诗4首,意境深远,不愧为四大才子题画三首 其三 明 · 文徵明
近山千丈抵清漪,远树连云入望迷。
有约去登江上阁,风烟都在曲楼西。
首句:“近山千丈抵清漪”,诗人以“千丈”形容山的高峻,以“抵清漪”描绘山的倒影在清澈的水面上,形成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这句诗不仅展现了山的雄伟,还通过水的映衬,增加了画面的灵动和生机。
次句:“远树连云入望迷”,诗人将远处的树木与云朵相连,形成一片迷蒙的景象,既展现了画面的深远和广阔,又增添了神秘和梦幻的色彩。这句诗通过“入望迷”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景致的无限遐想。
第三句:“有约去登江上阁”,诗人笔锋一转,从对画面的描绘转向了自己的行动。这里的“有约”暗示了诗人与友人的约定,而“去登江上阁”则表达了诗人对登高望远的向往和期待。
末句:“风烟都在曲楼西”,诗人以“风烟”形容江上的景象,以“曲楼西”指出登高远望的方位。这句诗不仅描绘了江上的风景,还通过“都在”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全面把握和深刻感受。
这首诗通过描绘画中的山、水、树、云等自然景致,以及诗人的行动和感受,展现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将画面中的景致与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