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夜,平静广袤的江汉大地上,骤然响起一声撼天破地的惊雷,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爆发。近300年统治的清王朝大厦,就此,在革命洪流中迅速垮塌。

然而,谁又能知道,一百年前的这个晚上,历史安排点燃导火索震动中国的,并不是一双伟人的巨手,而由一双普通士兵平平无奇的手翻覆了乾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昌起义旧址

10月10日夜,排长查营,与一名为金兆龙的士兵发生口角,进而激烈扭打,深受革命影响的金兆龙情急对其他士兵大叫:“还不动手,更待何时?”士兵程定国应声而来,举枪扣动扳机,击杀排长,其他士兵见此情景,悉数哗变,蜂拥扑向军械库,辛亥革命轰然打响。

武昌起义前,革命风潮此起彼伏,同盟会坚持认为华北、华中基础革命基础不深,一直致力于在华南发动起义,但革命力量均悬殊过大,没有任何成功的机会。在此之前的同年4月,同盟会倾尽全党之力筹划了黄花岗起义,“二当家”黄兴亲自指挥,结果也留下了“七十二烈士”以失败告终。任谁也料想不到,多次准备充分的武装暴动惨败收场,而没有同盟会直接领导指挥的武昌起义,能够不期然爆发并就此燎原中华,扭转乾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昌起义门

2天之后,远在大洋彼岸的孙中山,偶然从街头报纸上得到消息,震惊之余愣怔良久旋即回国。18天后,黄兴才抵达武昌。

历史往往如同一个顽皮的孩子,在诸如这些险要的关隘处,总是开着一个个戏剧般迎面撞个满怀的玩笑。向历史深处眺望,何其相似。公元前209年,安徽大泽乡,两个同样普通的征发戍卒也如此这般的改写了历史走向。“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喊出了“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壮语豪言。时至今日,仍能激荡诸多小人物的殷殷血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徽宿州博物馆大泽起义示意图

历史的关隘处,不总是大人物的浓墨重彩,撬动巨石的,往往是最芸芸的众生,最平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