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者,南方诚莫武昌,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
——孙中山《建国方略》
众所周知,都城的选址对于王朝命数有很大的影响。这一点从历史上很多朝代都能看出端倪,前有商朝盘庚迁殷,后又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都是在迁都以后,出现了王朝中兴的局面,而这一点在近现代也同样适用。
自1911年武昌首义至今已有110年,一百多年前在孙中山和黄兴等仁人志士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
而说到建立新政权,那就不得不考虑我们上文所说的都城选择问题,1920年名士章太炎去拜会孙中山时,孙中山就曾提出,中国想要实现弱到强的转变,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选择这三个城市定都。
那么这三座城市到底是哪里呢?孙中山又为何这么看好他们?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谋本部则武昌
从辛亥革命第一枪由武昌打响,就可以看出武昌在孙中山革命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孙中山曾说,武昌濒临大江,东边有宝山坐镇,发达的水陆交通使其转输也十分方便,北面与襄樊相望,相比于金陵来说,武昌的优势十分明显。
在这场定都之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最中意的城市当属武昌,而力排当时呼声最高的金陵(今江苏南京)。
从地理区位上来说,武昌位于中国版图中部,居中部核心城市群,与陕西、江西、湖南、山西、安徽、四川等省接壤,交通便利,辐射区域十分广泛,在与周边城市交流往来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其次,坐落于湖北境内的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水源丰沛,河网密布,从古至今皆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因此,在当时武昌是不可多得的集水、陆、空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孙中山心仪此地,情有可原。
二、谋藩服则西安
杜甫曾云,“秦中自古帝王州”。谋国者先谋长安,这几乎是中国古代不成文的规定。从汉武帝时张骞初通西域,陆上丝绸之路便以其坚韧的生命力绵延万里,延续至今。
从历史沿革来说,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着一千一百多年悠长的建都史,建都次数可数全国之最,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就连最负盛名的唐朝也是植根于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
从地理位置上说,西安毗邻甘肃陇西等边塞要冲地区,“西出阳关无故人”说的就是甘肃河西走廊。由西安向北沿着金城(今兰州)、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可以直通塞外,如果在西安建都,那么就可以实现对于边塞地区的北方民族的有效管理。
由此可见,八百里秦川实乃谋取西部安定、统辖北部诸民族的上佳都城之选。
三、谋大洲则伊犁
上面两个城市的选址尚可以理解,但对于孙中山“谋求亚洲必先经略新疆伊犁”这个结论可能很多人都会表示诧异,那么这个定论又是从何而来呢?
仔细观察中国的行政地图,我们可以发现,伊犁地处新疆的北部地区,并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定都地点,它远离经济、文化中心,地广人稀,工业发展也十分薄弱,各种游牧民族长期居住于此。但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的行政地图,这时可以看到,伊犁正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位置。
再结合中华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分析,伊犁距离当时的大国苏联很近,孙中山晚年思想转变,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伊犁可以更加方便地对苏联系,借助苏联的工业化,实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驱逐列强侵略;其次是,当时英国对中国边疆虎视眈眈,设都于伊犁,可以最大可能打破列强妄想分裂中国的企图。
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就点出了武昌、西安、伊犁三座城市各自的建都优点。透过这句话,我们能够看出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长远发展的深切展望。
但遗憾的是,在这三个地方建立的都城的愿景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实现,还没等到他“称霸亚欧大陆”的设想实现,他就因病去世了,举国悲痛,这实属中国革命的巨大损失。此后南北军阀沆瀣一气,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中华民国的都城也北上迁往北京。中国强盛的希望,在一次次军阀混战中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