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近期报道称,欧盟打算让前来建厂的中国大陆企业把技术转让给欧洲企业,以此作为获取欧盟补助的交换条件。新规定首先会应用于电池企业,之后或许会扩展到其他接受补助的绿色产业。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欧盟官员的说法,新的技术转让规定会在12月率先被纳入规模达10亿欧元的电池开发补助案。据相关报道,由于欧盟对中国科技产品进口的限制不断增加,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大陆企业便改为直接在欧盟投资,例如在匈牙利和德国投资建厂,远景能源也在西班牙和法国投资建厂。
欧盟企图通过从中国电动车收取的关税来补贴中国车企。这一做法就如同“左手换右手”般简单,欧盟借此就能够获取中国车企自主研发的最前沿技术,并且对外还能展示出其对华的强硬态度,可谓是里子和面子都想得到。而且,所谓“欧盟补贴”这块看似诱人的蛋糕,实际上充满了变数。自去年12月起,德国便取消了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其给出的理由是“预算紧张”,瑞典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而作为“欧盟经济双驾马车”之一的法国,虽然没有直接取消补贴,但也提前收紧了补贴政策。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中国企业并未凭借补贴取得所谓的“不正当竞争优势”从而挤压欧洲车企的生存空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场占有率也并不高,所以欧洲车企绿色转型进程落后于中国并非是因为中国企业的原因。实际上,欧洲车企电动化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欧洲自身。像欧洲在政策支持方面力度欠佳、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电池技术有着明显短板、车企转型的动力匮乏等。这些因素致使欧洲车企或者转型的意愿较低、启动较晚,或者所生产的电动汽车在性价比方面不及中国电动汽车,进而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自2023年10月起,欧盟便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展开了反补贴调查。历经大半年的调查之后,欧盟对中国汽车开始加征关税,并且这种加征关税的方式存在区别对待的情况。比亚迪被加征的关税为17.4%,吉利为20%,上汽则是38.1%,其他配合调查的厂商被加征21%的关税,而未配合调查的厂商同样被加征38.1%的关税。或许是意识到这种做法有些不妥,在今年7月的时候,欧盟将关税略微调低了一些。其中比亚迪的关税依旧是17.4%,吉利变为19.9%,上汽变为37.6%,其他配合调查的厂商变为20.8%,未配合调查的厂商变为37.6%。
欧盟此次加征关税,其本质就是企图借助关税壁垒来维护自身的市场与技术,这一手段相当直接。
中方的态度始终明确:中欧完全具备达成双赢局面的可能性。然而,欧盟这种强硬施压的方式,只会使得中国企业在对欧洲进行投资时有所顾虑。最终,欧盟很可能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事实上,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意大利、法国等国积极支持对中国加征关税,于是众多中国企业直接暂停了在这些国家的建厂计划,转而选择了更为务实的匈牙利等国。
倘若欧盟企图与中国展开“贸易战”,那就得好好考量一下德系汽车、葡萄酒、白兰地、奢侈品、宜家、阿迪达斯、空客等欧洲企业将会遭受何种待遇。假如欧洲人妄图进行技术交换,荷兰的阿斯麦不妨考虑一下,芯片、光刻机以及德国的数控机床等技术在当下还是颇具吸引力的。在武器装备领域,欧洲几乎已不具备任何优势,而在核电站、基础设施建设、无人机、太空探索、5G、体育品牌以及汽车品牌等方面,欧洲也差不多被我国的产品所替代。
本月初,中欧在北京进行了五轮磋商。据部分媒体报道,双方已达成“技术性共识”。今日英国媒体曝出相关消息,从这一情况来看,欧盟似乎有出尔反尔之举。倘若此消息属实,那欧盟必定会失望,因为中国企业绝不可能在其胁迫下转让技术。此前,中国的一些汽车制造商暂停在欧洲的扩充项目,这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态度。当下的形势对欧盟颇为不利,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已发出警告,称欧洲有可能被重新入主白宫的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所分裂,并且同时陷入与美国和中国的双重贸易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