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苏芬战争的洗礼之后,苏联高层意识到苏军急需一次彻底的军事改革。原因是苏军在苏芬战争中赢得的是一次惨胜,超过20万人的伤亡让这次胜利如此苦涩。苏联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在经过了“大清洗”之后,苏联的军队已经成了外强中干的典范。同时,机械化作战已经成为了未来的主流,如果苏军不能在此时迎头追上,那么未来苏联可能就再无机会了,所以一次军事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指挥体系的改革

首先需要改革的便是结束大清洗后的指挥体系混乱,这也是苏联在当时最为紧迫的问题。在将大批有经验的军官枪毙或是抛入卢比扬卡之后,苏军的指挥系统就凸显一个混乱不堪。为了填补军官空缺,许多资历尚浅的年轻军官迅速得到了晋升,可这些军官的资历太浅,很多原本只是较为优秀的下级军官,在战术层面上或许十分优秀,但在战役层面上却几乎没有得到什么深造,指望他们来指挥军队显然是不现实的,苏芬战争初期苏军的失败就证明了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有优秀军官指挥的军队就是个无头巨人,苏军为此在冬季战争中用士兵的鲜血支付了高昂的

费,恢复军队的指挥系统是当务之急。迫于紧迫的形势,苏联高层不得不释放一批被关押的将领,这批人大多是被查证在政治上是可靠和无罪的,或是暂时查证不出什么的。比如说罗科索夫斯基就是被关押的将领,在被查证在政治上没有问题后在1940年被释放。不过,罗科索夫斯基被释放前还被带去“枪毙”,只不过他是吃了一发空包弹,算是个苏联式的“惊喜”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苏联急需解决另外一个指挥问题,那就是被视为苏军灵魂所在的政委。在大清洗时期苏联的政委们的地位被快速提升,这也是苏联官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在特订立时期保证了苏联的正常运作。可是这些政委们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人在政治上固然是可靠的,战斗时也颇有勇气,但他们在军事专业上有所欠缺的政委们非常蛮横,作战时偏好政治原则而忽略实战,往往会因为一些毫无意义的政治原因而干

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典型例子是一级集团军级政委,列夫·扎哈洛维奇·麦赫利斯,此人在政治上固然是可靠的,但是为人粗暴、蛮横,思维极度教条化和极端化,常常干预军事主官的指挥,甚至下达许多错误的命令,最终导致指挥体系彻底混乱,继而造成苏军在战场上的严重损失。无论是在苏芬战争时期,亦或是后面的苏德战争时期,他都曾干预过许多高级将领的指挥,如梅列茨科夫、铁木辛哥、彼得罗夫、波波夫等将领都十分厌恶他,苏军在刻赤半岛的失败也和此人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类事情在当年的苏联并不少见,甚至可以说是常态化存在。很明显,继续让政委们拥有和军事主官们相等的权力是不合适的,缺乏军事素养的政委们注定是不能取代军官的作用的。为了恢复军官们的权力和名誉,苏联重新恢复了曾被废止的将级军衔,大批高级军官得到了晋升和奖励。而政委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权力,在指挥系统中与军事主官是从属关系。

当然,出于某些政治上的因素,苏联对于政委的权限削弱非常缓慢,甚至是只停留在纸面上。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政委们在实际上仍旧掌握比军事主官更高的权力,尤其是体现在高级政委上,这也在日后的苏德战争中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机械化军的组建和失败

在苏联忙于重塑军队的指挥体系时,苏联也意识到了机械化部队的必要性,芬兰战役中苏联机械化部队的突破是胜负的关键要素。过去苏联曾拥有4个极具潜力的坦克军,但因为某些政治因素而被撤销编制,如今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也同样是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德国装甲部队在低地国家和法国的行动中表现优异,让苏联那些旅级机械化部队在作战效率上相形见绌。最终苏联决心重新发展大编制的机械化部队,并废除了过去裁减大编制机械化部队的错误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年7月6日,苏联高层批准组建8个机械化军,后又在1941年2月额外组建21个机械化军,并组建独立的坦克师和机械化旅。此举可以视为苏联重新捡起了“大纵深战术”,这些新组建的机械化军每一个在纸面上都拥有2个坦克师和1个摩托化师,合计36080名官兵和1031辆坦克。相比于过去的坦克军,这些机械化军无疑是更加强大,理论上应该拥有更强的作战能力,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组建更大编制的机械化部队是正确,在战争中它自有其价值,但苏联在当时并不具备组建如此之多的机械化军的能力。苏联那如同两极管一样的官僚制度和政治模式,导致他们在组建机械化军时忽略了自身的实际问题。

苏联的库利克元帅反对组建大编制的机械化部队,并非是因为他重视炮兵而忽略机械化部队,而是因为苏联在当时不具备组建如此多的大编制机械化部队的能力,既没有充足的适应机械化作战的官兵,也无法向部队提供充足的坦克,贸然组建如此之多的机械化军实则是一种灾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仓促组建的机械化军缺乏有经验的官兵和能满足编制需求的坦克,真正达到编制要求的机械化军少之又少,新式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严重不足,且所有机械化军都缺乏后勤用的车辆,甚至于很多机械化军根本就是个空架子。

与此同时,所有机械化军都过分侧重作战力量,并且忽视了后勤对机械化军的必要性,这导致这些机械化军即便是满编状态,也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在实战表现方面,苏德战争初期几乎所有的机械化军都一败涂地,作战效率反不如那些短小精悍的坦克旅。

日后苏德战争中,机械化军的惨败迫使苏联高层承认苏军尚不具备采用大编制机械化部队的能力,部队也不是很适应大规模的装甲战,迫不得已他们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都采用了更小编制的坦克旅和机械化旅,而这只能算是一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总体来说,苏联在1940年推行的军事改革其初衷自然是好的,但在改革过程中苏联特有的官僚制度导致这次改革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简单说就是有效果,但不够多。有太多的问题没有被重视,太多的决策没有被严格落实,指挥体系上的混乱很难依靠简单的策略更迭来解决,仓促组建的机械化军本该成为苏联的尖刀,可最后却沦为了一个失败产物。这一切在改革开始时尚没有显现,从苏联高层的角度来看改革是成功的,但苏德战争的爆发将证明这次改革的失败,而学费则是在战争要付出更多官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