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22日,德国侵苏,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开启。

战争初期,德军进展顺利,一路高歌猛进,只用一个多月时间就打败了百万苏军,插入苏联腹地。

苏联虽然土地辽阔,但前往莫斯科的征程,德军已经走完了三分之二。

对当时的德军来说,巴巴罗萨的最终胜利似乎已经唾手可得,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可就在这时,在希特勒的坚持之下,德军停下了向莫斯科开进的脚步,转而向南部的乌克兰地区发起了攻击。

德国虽然漂亮地取得了基辅会战的胜利,却耽误掉了太多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941年9月6日,德国才开启了旨在攻占苏联首都的台风行动,剑指莫斯科。结局像世人所熟知的那样,德军虽然已经推进到了莫斯科郊外,最终还是被漫长的补给线和提前到来的寒冬打垮,莫斯科战役彻底失败。

长久以来,人们往往将德军在1941年底的失败的罪魁祸首指向基辅会战,认为基辅会战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是最大的败笔。如果侵苏德军没有在基辅浪费时间,而是抓住时间优势向莫斯科发起进攻,那么战争的结果将会完全不同。

那么,如果德国没有选择进攻基辅,而是一鼓作气向莫斯科发起进攻,胜利的天平真的就会倒向德军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消灭苏军主力,才是德军取胜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即在军事作战中有两个大的目标,一是占领战略节点,二是摧毁敌方主力部队。通常情况下这两个目标是重合的,因为敌军的主力部队往往也是布置在那些战略要地。但一旦出现分歧,应该优先选择摧毁敌方军队。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即使失去战略节点,只要军队还在,就还有取胜的希望。就像日本侵华时,虽然攻占了中国首都南京,却没有将中国抵抗力量尽数消灭掉,因此中方仍旧可以迁都重庆,继续抵抗。

在1812年,拿破仑一度攻占了莫斯科,占领了俄国一半领土,就是因为没有将俄国的主力军队全部消灭掉,最终也没能征服掉这片土地。

一百多年后的德国也是一样,即使他们趁着夏天一举攻占莫斯科,苏联人就会像法国人一样举手投降吗?

当然不会,斯大林势必会撤退到更东的地方积蓄力量,伺机反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德国侵略苏联胜利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能够攻陷莫斯科,而在于能否将苏联的主力部队一举消灭掉。

苏联的主力部队部署在哪里呢

  • 苏联很早就在乌克兰地区集结了重兵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方面对于战争就有着充分的预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不过是斯大林用来争取备战时间的缓兵之计。

早在1938年,苏军就拟定了第一个对德作战的防御计划。在之后的几年里,这个防御计划一改再改,直到1941年,苏联在战前制定了最后一个作战计划——“五月计划”。

五月计划计划要求在西部部署196个师,其中西北方面军29个师,西方面军45个师,西南方面军122个师。虽然该计划的部署最终并未完成,并且由于动员工作不充分,苏军大部分部队都不满员,但这充分表明了苏军的战略意图:苏军将在乌克兰方向摧毁德军的入侵,并随之就地发动大规模反攻。

至苏德战争爆发,苏军的规模达到了303个师,其中在西部地区共有170多个师,总兵力达到了290万人。

在乌克兰方向,包括基辅特别军区和敖德萨军区在内,苏军总共部署了45个步兵师、20个坦克师、10个摩托化师和6个骑兵师的庞大部队,约占苏军在西部各军区部署兵力的一半。仅仅西南方面军的总兵力就达到了120万人。

苏联对基辅地区的重视显而易见,他们也因此在那里布下了重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在德军暴露出进攻莫斯科的意图后,苏联紧急加强了部署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

苏军不断加强莫斯科方向的兵力,至9月初,苏军在莫斯科方向的兵力已经十分可观

1941年7月,德军已经在莫斯科方向上推进了750英里,几乎走完了通往莫斯科道路的三分之二。这对莫斯科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莫斯科方向成为了苏军预备队增援的主要方向。

在9月初,也就是德军开始实施基辅会战的时候,苏军在莫斯科方向上的总兵力超过120个师。

虽然由于之前战役的惨败,很多师的建制已经残缺不全,但总兵力也已达到百万。

因此,在基辅会战前,摆在德军面前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即进攻基辅地域的重兵集团还是莫斯科地域的重兵集团。

经过激烈的讨论,德军最终决定进攻基辅。

在当时的战略态势之下,比起继续向莫斯科进攻,德军选择进攻基辅更加合理,这是因为:

首先,现实条件不允许德军继续向莫斯科发起进攻

斯摩棱斯克战役后,第2装甲集群和第3装甲集群的战斗力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削弱,急需进行修整补充。

除了装甲部队的战斗力下降之外,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当面的兵力强度也并不乐观。在占领斯摩棱斯克之后,中央集团军群的伤亡已经达到了10万人。雪上加霜的是,苏军对斯摩棱斯克、叶利尼亚等地的不断反击造成了中央集团军群持续的伤亡。

因此,中央集团军群装甲师的突击力和步兵师的兵力在8月下旬是否有能力向莫斯科进攻是值得怀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战后德国军事历史研究所的结论:“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结束之后,德军俘虏了32.4万苏军,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后,这一数字几乎翻了一番。但是,苏军的抵抗越来越强烈,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损苏军失去了战斗力,莫斯科的大门仍然没有打开。”

同时,德军在莫斯科方向后勤补给情况十分严峻。苏联的公路状况十分差劲,基本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在晴天满是扬尘,到了雨季又变成泥泞的沼泽,这极大影响了运输效率。

为了弥补卡车运输的缺陷,德军不得不征集了大量的骡马进行运输。因此有人说侵苏德军就像是一杆镶有钢铁枪头的木制长矛,这支装配了数千辆坦克的机械化部队屁股后面居然还牵着几十万匹骡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情况中,靠骡马运输显然是无法满足大兵团作战需要的。因此,第2、3装甲集群经常因为燃料不足而停止前进,当斯摩棱斯克战役接近尾声时,中央集团军群的后勤补给状况已经显现出危机,至7月底,各师的弹药储备已经下降到正常水平的50%,德军很多部队甚至会通过常规补给以外的方式在战区内搜寻缺乏的作战物资。

因此,德军的后勤系统是否能有效维持德军对莫斯科的攻势是值得怀疑的。

其次,盘踞在基辅地域的苏军对中央集团军群侧翼造成极大威胁

斯摩棱斯克战役之后,在战略态势上最能影响到德军下一步行动的恐怕就是中央集团军群右翼的巨大压力。

如果德军在8月份选择继续向莫斯科进攻,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会进一步拉长。届时,德军第二集团军将要独立保护这个冗长的侧翼,由于普里皮亚季沼泽的阻隔,南方集团军群也无法对第二集团军提供有效的掩护和支援。一旦第二集团军的防线被突破,必然会危及德军对莫斯科的攻势。

因此德军要继续对莫斯科发起攻势,必须先解决掉西南方的后顾之忧。

还要注意到,攻占莫斯科不会是战争的终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实际战局中,占领莫斯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点毋庸置疑。但如果认为可以毕其功于一役,通过攻占莫斯科彻底摧毁苏联,那是不现实的。

德军占领莫斯科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苏联的抵抗还会继续,战争会演变成长期消耗战几乎是定局。

1941 年的苏德战局可以说是战略的死局,只要苏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就一定会继续抵抗下去。战争会演变成长期消耗战几乎是定局。

考虑到苏联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苏军要在德军打击范围之外组建一支巨大的部队似乎并不困难。

实际上,德军在1941年已经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战果,截止到1941年底,苏军已经损失了500多万军队、2万多辆坦克。苏军的这一损失相当于1941年6月22日的那支红军被彻底从地球上抹杀,这一损失换作地球上其他任何国家,都已经陷入彻底的崩溃。但是苏军却顽强地坚持了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几乎看不到战争能够迅速结束的希望,这种“令人绝望”的战略形势显然不是德军在1941年占领莫斯科就能扭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之,即使是我们如今以上帝视角来审视苏德战争,德国选择发起基辅会战在战略上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德国人挑起的本来就是一场胜算极低的战争,要基辅会战来为德军在1941年底的失败来背锅,显然没有道理。